夢的解析
- 作者: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 原文作者:Sigmund Freud
- 譯者:孫名之
- 出版社:左岸文化
- 出版日期:2006-07-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174380
- ISBN13:9789867174383
- 裝訂:平裝 / 632頁 / 12.5 x 18.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省思到的是這樣一個情境:精神醫學從「不科學的動力、分析的」理論方向,慢慢走回「科學的、可操弄的、生物醫學化的」方向,而佛洛伊德原先所堅持的科學立場,卻是造成這個百年轉向的關鍵。如果佛洛伊德可以活到今日,他將會把自己的理論做怎樣的修改?是否他也會站在生物精神醫學的一方,而將自己的這些早期理論束之高閣?相對的,另外有些思潮所追尋的卻是相反的路徑:重新返回樸素的、文學的佛洛伊德,或返回語言的、象徵的佛洛伊德。同樣是「還原當初的佛洛伊德」,卻仍然可以有這麼多種看法!
現在也是我們為何要再度省思這個問題的時機。我們也許該看看佛洛伊德的科學心靈,和佛洛伊德的文學心靈,在這一百年來造成了多少波瀾壯闊的思潮。在這個回顧過去百年的時刻,也許這種省思,能夠帶給我們一點對未來的指引的微光。
作者簡介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奧籍猶太人、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生於捷克,後隨父母遷居至奧地利,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學醫,1938年為逃避納粹的統治而遷居英國,1939年以83歲的高齡在倫敦死於癌症。
佛洛伊德的主要貢獻,首推他對人類行為鉅細靡遺的觀察,他注意到人類行為的複雜性,同時提出一套完備的學說來解釋。整個理論具有統一性、連貫性和明確的範圍,沒有一個人格理論能如此廣泛而深入的解釋人類行為。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佛洛伊德不斷修訂和發展自己的理論,提出了自戀、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結構論等重要結論,使精神分析成為了解人類動機和人格的方法。迄今為止,其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說不僅對人格理論、精神病、心理治療、變態心理學方面有重大貢獻,而且幾乎影響了人類知識的每一部份。
其他著作有︰《歇斯底里症研究》、《精神分析引論》、《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學》、《性學三論》、《圖騰與禁忌》、《自我與本我》等。
譯者簡介
孫名之
1920年出生,江蘇南京市人,現任胡南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研究西方近、現代心理學史及其流派。主要著作:參加撰寫《西方近代心理學史》、《西方心理學的新發展》(副主編)、《兒童心理學史論叢》、《佛洛伊德主義論評》等。譯著:俄文有《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心理學》;英文有《實驗心理學史》;參加翻譯的有《西方心理學家文選》(審校者之一)、《人的信息加工:心理學概論》、《教育社會心理學》和《心理學導論》(台灣曉圓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