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發明的思路:第一流創新故事裡的「顛覆老問題」策略
- 作者:艾文.許華茲
- 原文作者:Evan I. Schwartz
- 譯者:林宜瑄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06-06-0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058232
- ISBN13:9789867058232
- 裝訂:平裝 / 28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怎麼想到結合吃角子老虎機和藥瓶蓋,可以延長全人類的壽命?
最可靠的線上信用卡付費系統,其實藏了一本最聰明的「完全預知犯罪紀事」?
原來,發明是一場你我都能學習的突破問題表象遊戲──
「發明」不是靈光乍現,發明不是解決問題,而是發掘問題,看見事物的另一面;縱然今天是個高舉創新大旗的商業時代,但本書卻要談論人類科技文明最早也最終極的創新形式:「發明」。
發明往往被我們歸類成一種創新物的最高峰,就如本書裡有近如網際網路上PayPal的後台發明(這是個線上付款機制,它預藏了一個如電影《關鍵報告》的「預知金融犯罪模式預測」,因此與其說它是因為更「安全」而普遍採用,倒不如說它是更聰明線上保全機制);也談論了遠如過往總被當成「發明家典型」的愛迪生,其實是發明了一個「並不怎麼樣的發明」──因為事實上根據之後的發明家史來看,其實愛迪生更有機會做出更省能與明亮的電燈泡。
相較於我們常以為發明是「靈光乍現」或是有「Eurka!」(我想到了!) 的一刻,本書更強調發明背後的那種創新思維,是有跡可循、可學習,也能對我們更有啟示的人類思考遺產。
前微軟技術長、並曾與比爾.蓋茲合著有商業科技暢銷書《擁抱未來》的作者米佛德並為本書作序,他在序中指出的一段話,足堪為此部回歸古典、發明談論創新著作的最好註腳:
「創造力的來源為何?在成功的那一剎那,發明家大叫「啊哈!」及「原來如此」時,他們的心路歷程為何?為什麼某些人、某些公司、或是某些國家的創造力就是比較豐富?有什麼動力可以讓一個人不斷尋找問題、思索解答,然後創造出更偉大的發明?
在這本開創性的著作裡,許華茲帶領我們進入當代富有創造力發明家的心靈世界以及他們的實驗室,瞭解他們豐富的創造力,……這種創造力就是『燃料』──即「腦力」(Juice)所在,也是創造家的動力來源,而且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潛藏著這種特別的創造能力。……讀完這本書後你會發覺任何想像的事物都可能變成真實,可以發明的實在太多了,讓我們一起發揮潛在的創造力吧!」
推薦好評
在這本精采的書裡,許華茲引領讀者探索發明家的心路歷程,他們的發明造就今日的世界,而他們的洞察力和思考模式,將開創明日的世界。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史上最多產的醫藥界發明家之一羅伯.蘭格(Robert Langer)
利用發現寶物的天賦……因偶發事件所導致的成功……廣泛蒐集資訊,以擬定決策,本書每則故事均寓意了有價值的教訓和洞察力,是現今企業家和有心創業者的好夥伴。」
──Google執行長艾瑞克.史密特(Eric Schmidt))博士
許華茲對歷史的細心探討,將會使讀者發現,所有發明過程的模式,令人驚訝地都相當類似,任何領域的發明家,皆可利用這些模式找出更好、更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
作者簡介
艾文.許華茲(Evan I. Schwartz)
許華茲是美國著名的創新商業智慧議題評論家。他的上一本著作:《最後一個孤獨的發明家:天才、詭計和電視誕生的故事》(the Last Lone Inventor: a Tale of Genius, Deceit, and the Birth of Television),敘述電視發明者范華斯(Philo T Fransworth)的故事。《財星》將本書列為「七十五本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商業學書籍之一,目前Miramax公司亦已購得版權希望能改編成電影。
許華茲的首部著作則是:《一個新名詞背後的無限商機》(Webonomics)預告了網路經濟的崛起,是上市當年亞馬遜書店年度最暢銷的二十本著作之一,而且獲選進入全球商業書籍獎(Global Business Book Award)。他的第二本著作《數位達爾文主義》(Digital Darwinism;中文版由臉譜出版)預期網路「達康」公司也得接受達爾文主義物競天擇的考驗,並提供七種求取生存的策略,此書也是亞馬遜書店年度最暢銷的十五本書之一,也曾進入《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在研究和撰寫本書的同時,許華茲也在Lemelson-MIT Program工程學院的發明和創新計畫中擔任諮詢編輯。許華茲在紐約聯合學院(Union College in Schenectady)取得資訊工程學位,目前和太太和兩個女兒住在麻州的布魯克萊(Brookline)。
譯者簡介
林宜瑄
師大翻譯所畢業,譯著有《知識優勢》(合譯)、《誰說骰子不能設定?》、《結構化在職訓練》等。
序
讓發明回到聚光燈下
米佛德(Nathan P. Myhrvold)
發明是所有新事物的最終源頭。
每一種裝置、機械、技術或工具都源自某人在某一時刻的靈光一現,發明之於科技如同想像力之於再生:都是創造前所未有新事物的時刻。因此,在個人或公司所從事的活動中,發明具有最高的價值。
大致而言,世界史可說是一部發明史。有些發明是小小的改進,有些則是徹底的轉型與突破。瓦特發明的蒸汽機帶動了工業革命的誕生,十九世紀的創新進展,還包括了內燃機、煉鋼、鐵路、電報、電話、照像、電影、電梯、白熾燈、電動馬達與電力網等等;步入二十世紀,推動往前邁進的力量則有汽車、飛機、收音機、電視、核能、電子以及電腦等等;雖然我們目前還無法精確掌握哪些生化科技和奈米科技的發明,會是塑造二十一世紀風貌的主要推手,但毫無疑問地,這種力量必定涵括在上述領域中。簡言之,我們的世界不再只是「靠天生存」的世界,而是一個發明的世界。
雖然發明影響世界至大且鉅,但在許多方面,發明本身並沒有得到人們應有的重視。例如在工程上,人們只注意後續的發展、改良以及概念的活用,相對地卻較少留意到發明本身,而把大部分時間、精力和金錢花在繁雜卻一定得進行的步驟上,但在這過程中,卻發生了一些奇異的現象。大多數機構把注意力集中在發明的應用與行銷上,卻忽略了發明本身,我們視源源不絕的科技創新為理所當然,這些創新使我們可以從事艱難的工作,但是這種情況卻經常不利於發明的產生,甚至實質阻礙了發明的腳步,好像橫躺在馬前的板車,嚴重影響了馬的前進。
現在我們把所有與科技相關的工作統稱為「研發」或「R&D」,哪麼我們置「發明工作者」(I,invention)於何地呢?這明顯透露出一種「發明並不重要,也不值得一提」的傾向。
順著這個思惟,現在幾乎沒有人會把發明列為主要的工作任務,公司付錢給工程師,因此產品開發是這些人的首要任務,工程師不是從事產品開發,就是與產品設計和分析有直接關聯的支援工作。工程師也從事發明的工作,但是發明只是跟設計和分析有關,發明是這些工程師主要任務之外的副產品。因此,如果發明和主要任務發生衝突,你認為哪一邊會勝出?許多偉大發明的故事都可見到不合乎活動性質的實例,在大公司工作的發明家,雖然任務上沒有要求,他們依然從事著發明工作。
另一方面,新成立的公司必須依靠創新才能生存,在不得不為的情形下,孕育出許多嶄新的發明。很多矽谷的發明都是在發表會,或上船交貨前熬夜完成的,但是發明仍然只是附帶活動,主要工作還是集中在產品製造和創造收益上。時機緊迫會激發也會阻礙許多發明,在趕工出貨的情形下,很難有時間完成重大突破。這讓新公司有了可趁之機,但他們必須快速集中心力,開發特定產品與客戶,否則難免遭到淘汰的命運。
研究機構情況稍好。研究的本質就是研習新事物,發明也是其中之一,卻不是必要的活動,推動研究員從事研究的主要力量是研究而非發明。一九九一年我創設「微軟研究中心」,我可以驕傲地說,我們完成了許多前瞻性的研究工作,直到現在依然持續進行。但是在絕大多數的大型研發實驗室,發明只是副產品,不是主要產品;學術機構的情形亦然,學術研究論文和畢業論文是主要產品,只有在主要目標不受干擾時,發明才能占有一席之地。
發明不容易,管理它更難。設計和分析的優點是具有可預測性,至少在特定範圍內,你可以要求工程部經理,在可知範圍內,列出產品設計時間表。時間表或許無法非常精確,但至少我們有一個時間表可供參考。但如果你要求某項新發明的時間表,則人們會白眼以對;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教育領域,你可以透過強調分析的方式,或了解舊發明的原理,教導分析的方法,結果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不是分析的方法就是舊的思維。如果創造力真的可以培養,則培養發明所需創造力,只有在事後才會體會有這麼一回事。
因此,發明雖是科技創造最重要的一環,卻往往被有意地忽略。你可以說這是一個問題,但發明家會告訴你,「問題」是機會的另一個面向。我和我的同事前微軟軟體設計部主任愛德華(Edward Jung),都有同樣的看法,我們開始想像理想的實驗室應該像什麼,應該做些什麼。我們提出各種問題:為什麼發明本身不能當成目標?為什麼不能聘請發明家,讓他們自由交流資訊科技、生化科技、奈米科技或任何引起他們興趣的相關資訊?他們是否一定要在同一個地點工作?是否除了發明外,還有其他任務,能使他們盡情從事發明,由此滋生出具突破性的偉大概念?是否可以把發明授權給對生產有高度興趣,且熱心從事行銷工作的公司負責處理?我們是否可以只為發明而發明?
結果是我們開設了一間發明實驗室,我們稱之為「發明科學」(Invention Science)實驗室。我們現在所遵循的模式其實是起源於十九世紀的發明家,諸如愛迪生、貝爾、尼可拉.特斯拉(Nikola Tesla),以及許許多多的全職發明家,他們當時經營的可是全職的發明商店。這種模式運行的超乎想像的好,從而為二十世紀的發展奠下了良好基礎。也許現在就是讓這些舊的商業模式,再加入一點新穎花樣後,再度流行起來的時候了。
我們至今所獲得的經驗是,發明是最具挑戰性,也是收穫最多的事情。發明超好玩,但相對也付出很多,就像任何一種工作,你只要受過訓練、有些經驗,就容易做的更好,不論是對個人發明家,或是公司企業都是如此。
並沒有操作手冊或教科書能指導人從事發明,但是藉由閱讀本書,你可以從中獲得深入的見解。許華茲爬梳了當今世界上最傑出幾位發明家的思維,解析他們的故事,探索他們如何想出他們的發明,跟著他們一起經歷發明過程的天人交戰,並努力讓產品獲得承認的經歷。這些故事以及其描述的思考策略,讓你能擁有現代傑出發明的第一手經驗。藉由這些發明先鋒對未來預見的視野,以及如何讓發明成真,你將獲得一些啟發,這有助於你或者你的企業往前大步勇敢邁進。基礎科學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向前躍進,我們可以隨意掌握的是無限的資源以及溝通工具,而這兩項潮流也在改變著發明的面向與可能,要擁有前瞻性的創見,就趁現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