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每年雖然有數不清的商品和服務行業上市,但或早或晚都會消失不見,能夠被市場接受、獲得高度評價的只是其中的一小撮而已,它們之所以會受到歡迎,主要是它們能夠在開發的概念、技術、製程……等等上展現了某種程度的創新
(Innovation)。然而,針對這些受歡迎的暢銷之作,難道我們不能把它們共通的「創新的本質」從人和組織的角度來取得嗎?難道不能從那些參與開發的每一個人身上抽取出他們特殊的行為思考模式的精髓嗎?
假設、這些是可能的話,那?,對那些每天在商場上奮戰不懈、尤其是對那些被迫在原地踏步的大部份人來講,這樣的訊息不就等於是一種精神上的鼓勵和可以給明天帶來曙光的大好訊息、不是嗎?本書的企劃概念,就是從這樣的想法出發的。
而對最近商業書籍的出版傾向產生疑問,則是我們在企劃本書時的一個背後因素,也就是說,當我們來到書店的商業書專櫃時,不難發現很多的書籍都是將美國的管理手法一字不漏直接搬進來的東西,當然其中不乏好書,不過,畢竟都是美國本土式的“存活論”,甚至還可以看到很多案例,在飛越太平洋1萬公尺高空來到日本時,竟然都變成了“概念已被冷凍乾燥(Freeze-drying)”和“語言已被曬乾”的東西,例如,本書所介紹的日清食品的“具多(Goo
Ta)” 冷凍乾燥麵,當加入熱水、讓它回復原狀時,雖然也會有小麥的芬芳香味飄散出來,但是,在概念已冷凍縮水的情況下,它的風味其實已經完全消失殆盡,因此,這種商業書籍往往會因為枯燥乏味的制度說明和抽象性、而陷入毫無休止的討論之中。
本書,不是欠缺現實的會議桌上的高談闊論,而是將跟各位讀者一樣每天上下班揮汗工作的日本商業人、於克服障礙之後所產生的各種新「知識」實例,當作“活生生的材料”原封不動的傳達出來。這就是本書的特色之一。
譬如,三得利公司的計劃領導人,曾經對已經完成的?品概念是否能夠被接受而不斷的反問自己,並不顧營業人員的意見而將上市的日期延後;又如,富士通的研究人員,就在未來很有可能要為病魔所苦的絕望深淵之中,發掘出自己應該要完成的工作,最後終於開發出全球首創的技術;而Canon的技術團隊,則在每天摸索“這樣努力為什?不會成功?”當中,因某種契機而得以充分發揮他們的實力;至於黑川溫泉的第二代經營者們,曾經一度在經營上陷入困境,最終還是靠自己找到了解決方法,使企業重新煥發出活力。
在本書中登場的男女主角,決不是有名的企業人士,也不是那種回到家中、和家人團聚感到幸福快樂的人,不過,他們都是以專業自豪、可以面對各種困難的英雄和女中豪傑,正因為如此,所以,他們的行為思考模式的精髓才能和讀者埋在心中的原石產生共鳴。
在採訪現場和這些人正面接觸的兩位作者,野中是專攻經營學的研究人員、而勝見則是從事記錄工作的新聞記者,兩人的屬性不同,可以說是理論與實用、腦袋與筆桿、思考與探索…等等的結合,而兩人雖然都是站在發表著作的相同立場上,但是其著眼點和特色卻迥然不同。透過這樣的一個合作,本書所呈現出來的將是一種和目前既有的商業書籍截然不同的新嘗試與挑戰。
根據編輯工學研究所所長松岡正剛(主張世上所有的行為和結構都可用「編輯」來處理)的說法,一個故事的成立必須要具備5項要素,那就是:要推出怎樣的「登場人物」、「劇情」如何、設定怎樣的「場面」、「解說人」由誰來擔任、以及如何設定「World Model(架構)」。
在本書之中,登場的是這幾年來大家所知道的13個暢銷商品的開發實例。在任何1個案例中,不管是登場人物、劇情、或是具體的場面,都是存在於現實世界之中的東西;而另兩項必須具備的要素,亦即由誰來擔任解說的解說人、和設定怎麼樣的架構這兩項要素,則究竟在那裡呢?為了要成就故事,兩位作者遂憑著在各自領域上的專業知識各自負起了應負的責任。在這種意義之下,本書可以說是由登場的男女主角和作者所“共同創造”出來的成果。
這是去九州山谷間的黑川溫泉進行現場採訪時發生的事情。兩位作者一邊泡露天溫泉、一邊眺望滿天星星之後,回到鄉土氣息的旅館,一邊圍坐著地爐、一邊慢慢的喝著酒,打開話匣子說:
勝見:“為什?、要繼續研究經營學這門學問呢?”
野中:“ㄟ…這個嘛,我想大概是想要對日本的經濟和企業、以及那些在裡面工作的人提供更多的鼓舞吧。”
勝見:“我也是一樣。”
想要鼓舞那些每天奮戰不懈、揮汗工作的人─這就是作者自開始取材之際始終不變的一貫想法。想要把這種想法傳達給那些手上有這本書的讀者,一直是作者的衷心期望。
本書係將刊登於“成功的本質”的13篇文章蒐集成冊、並加以增添修改之後的單行本,而“成功的本質”則是以“人”和“組織”作為討論主題的專業管理雜誌《Works》(Recruit
Works研究所發行)之中的專欄(目前還在連載)。在本書第一章?第五章的13個案例之中,「故事篇」和「解釋篇」分別由勝見和野中負責執筆,序章和最後的結語則沿著野中所設定的路線,然後由二人分別搜集資料然後共同執筆完成。對任何一個案例,作者不會以批判性的角度來看它,而是盡量的把焦點集中在那些可資學習的優點上,之所以如此,諒必是作者與生俱來的“敦厚”個性所致吧。
而且,為了要說明13個案例的創新本質,與其把焦點集中在必要題材的有系統或實驗性的分析上,倒不如以讀者高度關心的題材、和社會注目的話題作為篩選的基準,因此,在這種考量下,《Works》編輯部和勝見就負起素材選擇的主要任務。再者,在故事篇中上場的人物,所有的頭銜原則上都使用當時工作上的稱呼、並省略敬稱。
《Works》編輯部的豐田義博、海老原嗣生、小野晶子、佐野一郎和Recruit
Works研究所的內田恭彥等諸位先生,對本書的企劃、編輯、採訪和寫作也提供了很多的協助。尤其,《Works》編輯部的荻野進介先生,經常與作者一起進行採訪,在旁邊提供了許多建言,讓本書的企劃得以順利進行,在此由衷的感激。還有,也要感謝在一橋大學研究所國際企業戰略研究科擔任助理的渡邊理津子、田原真理子、?田晃子等人,在文獻收集和圖表化方面所做的協助。
總覺得,野中、勝見、荻野、加上偶而於採訪時同行的海老原或內田等我們一行4人,就好像是往天竺去取經回來的三藏法師等4人一樣、使本書成為了經典的書籍。而對為了讓本書以單行本的形式出現在廣大的讀者面前,從連載第一回合起就開始耐心等待兩年的日經BP社的黑?正俊先生,我們則必須要致上深深的謝意。至於,對在日常生活中一直支援鼓勵我們的家人,也要表示感謝。
最後,最需要感謝的是,那些在百忙之中迅速配合作者現場採訪、並提供貴重資料的每一位出現在書中的人物,真的非常感謝他們。本書謹獻給這些值得推崇的英雄、女中豪傑、以及那些背後支持他們每天投入工作而無後顧之憂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