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行銷學之概念
本章重點在於介紹行銷的源起,包含行銷的定義以及行銷概念的演進。另外,行銷運用在服務業或觀光業上為何發展較為緩慢?本章皆有較深入的說明。
此外,行銷並非萬能,它有先天上的受限條件,包含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本章更以詳細的例子說明行銷總體環境(外部)有哪些層面。為何外部環境無法抗逆,只能順應?另一方面,既然行銷的重要性人盡皆知,但為何相較於其他行業,觀光業仍然屬於「行銷」運用上較不發達的產業?是否有其重要的歷史因素?這些都是讀完本章之後,學習者應思考及了解的課題。
第一節 行銷的定義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時空環境,行銷似乎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翻開每日的報章雜誌,行銷的字眼經常充斥在字裡行間。例如「城市行銷」、「置入性行銷」、「行銷品牌」……等。在短短幾十年間,行銷成為熱門的學門。不僅商管學門需要懂行銷,政治單位(如政府、政黨、政治人物)也得對行銷下功夫,略知一二,而行銷似乎已成為現代人的必修學科。
根據黃俊英(2004)所引用之美國行銷學會(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AMA)對行銷的定義:「行銷是規劃和執行理念、貨品和服務之概念、定價、推廣和分配的過程,用以創造交換,滿足個人和組織的目標。」從這樣的定義來看,我們不難發現重點在於促成「交換」。而這裡提到的交換,在資本市場裡就是所謂的「購買」與「交易」的概念。換句話說,行銷的一切作為,最終目的就是要顧客掏出口袋裡的錢,來購買貨品(服務)。當然,並非所有的交換都是以貨幣形式來完成。例如選舉也可視為是一種行銷的行為競爭,「貨品」即「候選人」,而候選人所有的競選努力及宣傳無非是企圖「交換」選民口袋中的「選票」。
而交換的行為不會無中生有,在經濟學上,商品或服務之交換最主要的功能是用來滿足「效用(utility)」,這裡便無可避免探索到需要(needs)及需求(demands)。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將人的需要層次分為五個部分(圖1-1),不同層次的需要組合,再配合上人們自己的交換(購買)能力,便有不同的需求產生。例如甲、乙、丙三人從台北到高雄旅行,甲可能會以自行開車的方式,乙則選擇搭火車,丙則選擇以搭乘飛機的方式。後來了解箇中原因之後發現丙的要求是「節省時間」,因為丙受不了舟車勞累(生理之需求)。而乙雖然和丙一樣,但乙考量了自己的經濟情況(購買能力)之後,乙選擇搭乘火車。至於甲因年輕力壯,且認為不需要花這種錢,故選擇自行開車。由此可知,不同的人基於不同的「需要」,最後會產生不同的「選擇」來交換他們所要的「商品」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