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嬰兒也會察顏辨色的有趣發現
目前坊間關於嬰幼兒發展的書籍日益增加,尤其「少子化」的現代,父母關心的焦點都在子女身上;另一方面,與上一代共同居住的情形減少、小家庭增加,使得養兒育女經驗不容易傳承,即使有所傳承,年輕的現代父母可能也會先停、看、聽,確認上一代的說法是否仍合時宜,才決定是否依循。
一些屬於日常生活的問題,諸如「喝完奶該不該拍背讓他打嗝?該拍多久?」「副食品應該什麼時候開始餵?」等等,請教自己父母或參考一般育兒手冊通常都可以得到解答。但稍微深入一點的問題,例如「到底孩子是否能看清楚我的長相?」「如何選購玩具?怎麼樣的玩具能吸引他,並對他的發展有幫助?」「他為什麼怕生?為什麼不讓爸爸抱?」則不容易找到答案,相關書籍通常也只是將月齡與嬰幼兒認知情緒行為發展情形作對應,很少針對嬰幼兒成長過程,進行有系統而深入的探究。
山口真美教授所撰寫的這本書,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帶領我們認識嬰兒的視覺認知世界。嬰兒絕非茫然無知地只是吃與睡,剛出生的小寶寶其實已會注視人的表情,而且對臉面情有獨鍾,甚至能夠模仿人們臉上的動作;嬰兒喜歡看中等複雜、色彩鮮明、類似人臉具有眼睛嘴巴等顯著特徵的物體;這可作為選購玩具時的參考,父母不妨選擇繪有顯著臉部特徵的物品,能刺激嬰兒的視覺發展。
嬰兒會注視人們的表情,不論在發展心理學上或是在實際應用層面上都具有重大意義。因為面部表情可以清楚地表現肯定與否定、接納與拒絕、積極與消極、強烈與輕微等各種向度的情感,也可以隨意控制、變化迅速,加上表情的線索容易覺察,故被認為是最有效的一種身體語言,也是人們在溝通上運用最多的一種身體語言。透過表情,可以顯示各種情感、表達對別人的興趣、以及顯示對事情的理解、表達自己的判斷。本書所提供的資料讓我們更加清楚明瞭,原來,對表情的注視,是人們與生俱來、用之以適應瞬息萬變社會的能力。
特別值得提的是,本書中介紹了嬰兒視覺認知發展的幾個關鍵時期,讓父母在育兒時可以有所參考。首先,剛出生的新生兒已能區別圖形差異,此時就可以放各種圖形卡片在嬰兒床邊讓他觀看。三個月大的嬰兒已有三度空間概念(運動視差)、能判斷物體大小、形狀,也懂得分辨不同物體,因此附有各種臉形的轉動音樂吊飾是不錯的選擇。四個月大的嬰兒對表情已有喜好,喜歡微笑、欣喜的表情,不喜歡發怒、悲傷、面無表情的容顏;從出生至六個月大之間為嬰兒眼睛辨識能力的定型期,若此時期缺乏適當視覺刺激,日後對於細微的表情變化可能很難捕捉。至於七、八個月大的嬰兒,已能分辨一些表情的意涵,也會分辨男女性別,並能結合聲音與表情,採取與成人相同的辨識方式;十個月大的嬰兒則更進一步,能分辨表情中肯定與否定的意涵。在嬰兒五個月大之後,常常讓他接觸男女老幼各種人,讓他建立起辨視人們容貌的能力,不但能使他比較不會「怕生」,也能促進他的各種認知能力。
眾所周知,親子關係、嬰兒照顧者與嬰兒的關係之良否,影響層面極為深廣,不僅牽涉到成人後能否與他人建立良好互動、維繫親密關係,連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的認知發展都與之息息相關。本書中引證了一些實例:缺乏與人相處經驗的棄養兒或受到虐待的兒童,辨識及解讀人們表情的能力差,而且棄養兒易把別人的表情解讀為傷心,受虐兒則易把別人的表情解讀為生氣、發怒。這些研究結果更突顯嬰幼兒時期親子關係的重要性,為人父母應引之為借鏡。
在談過嬰兒如何察「顏」辨色後,本書也從人類嬰兒臉龐發展的特殊性,來談嬰幼兒如何博取母親或照顧者的注意,如何以可愛得不得了的容顏,讓人們甘願不辭辛勞,為之做牛做馬;令人不得不感佩造物者的巧思妙計。
本書另一個特色是,詳細而清楚地介紹如何對嬰兒進行認知實驗,讓讀者在知其然之後,更能知其所以然。認知心理學實驗難就難在如何設計出一套看似簡單,卻能測出知覺/認知與行為間關係的方法,山口教授與她的同儕們應用電腦圖像,成功地測量並建構出嬰兒眼中的世界。對於完全未曾接觸過實驗方法的讀者來說,初讀時或許不甚了然,如果配合精美細緻的圖表細讀,則能相得益彰、融會貫通。
總結而言,本書有系統而深入的探討嬰幼兒、兒童、成人,乃至於猿猴、猩猩的臉部發展與辨視機制,對於想一窺嬰兒視覺認知世界的父母及讀者來說,內容、觀點有趣而不落俗套,提供了讀者們一個更寬廣值得的思索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