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出版一本中文的《On Doctoring》
前第一次看了雷諾(Richard Reynolds)和史東(John Stone)兩位醫生主編的《On
Doctoring》時,我三年深受感動。這是一本美國醫學院學生幾乎人人必讀的好書,大部分的醫學院在醫學生新生入學時,校方都會贈送每個人這本書。它收集了許多與生老病死有關的散文、短篇小說以及詩歌。作者大部分是醫生,但也有一些是非醫生的作家,譬如馬克吐溫、海明威等。細閱這本書所選的文章,很明顯的可以感受到這些作者對生命的敏感度。很多在別人看來或許是例行公事,但在這些有心的醫者或文人筆下,過去沒有被注意到的生命點點滴滴,讀來卻令人深受感動。文章中很多是從病人的立場所看到的生老病死,以及在病人與醫生共處中所感受到的真情;也有些文章很坦白地披露醫生自己犯了錯之後的感觸;有些文章敘述醫生因為行醫而體驗出,他們對病人及家屬鮮為外人所知的那份歉疚心情,因而領悟到醫者需有更謙虛的風度;有些醫生作家描述對周遭環境的感觸,譬如說對學習解剖學,接觸遺體的感受、在開刀房裡的經驗;在在都使我讀來心有戚戚焉。
看完這本書的第一個衝動是想請人將它翻譯成中文,推介給國內更多的讀者。但後來一想,與其要翻譯這些與我們國情不盡相同的佳作,又擔心翻譯不易兼顧「信、雅、達」,倒不如讓我們把國內一些醫療界的有心人,將他們對人對事的細膩觀察,以及有關傷、殘、生、老、病、死的種種感觸,所發表過的好文章編輯成書。記得當時為《當代醫學》「每月一書」的專欄撰寫《On
Doctoring》這本書的介紹時,我忍不住最後寫了幾句話,「希望不久的將來,一本台灣本土版的中文《On
Doctoring》可以問世。個人深信這樣的一本書,可以使年輕的醫學生及醫生們增加他們對自己的將來有一份更正向的看法,同時也能夠幫忙一些對醫學有興趣的高中、國中優秀學生早一點了解醫生的生涯,而能體會『作醫生仍然是一個很有福氣的好職業』,而能加入醫療的行列,共同為台灣的『人性化的醫療』奮鬥。」
這三年來我有幸讀到一些國內醫界人士感人的作品,也陸陸續續認識了不少醫界的有心人,在我的力邀下,他們把自己過去寫過的佳作寄給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本書裡除了臨床醫師以外,我們也邀請到致力於醫學教育的黃崑巖教授、基礎醫學教育的潘震澤教授、臨終關懷與護理教育的趙可式教授、醫學倫理的戴正德教授、為代理孕母立法奔波的陳昭姿藥師、脫下白袍專心寫作的王溢嘉先生與侯文詠先生,以及披上黑袍的蔡茂堂牧師,而使這本醫界人士的創作文集更有人生的宏觀。同時我們也有幸能在這本書裡邀請到兩位台灣國際醫療行動協會(iACT)
的發起人──目前在非洲馬拉威服務的陳厚全醫師,以及在哥倫比亞大學進修的張燕娣醫師,寫出他們在非洲與泰緬邊界服務的心得,他們的努力可以使台灣產生更多像歐巴尼(Carlo
Urbani)醫生這種「穿著白袍的外交使節」,使台灣的醫界提升到更有國際觀的人道醫療。(歐巴尼醫生於二○○三年二月在越南以其專業的判斷,即時向世界衛生組織發出警訊,斷然採取防範措施,而本身卻不幸染上SARS而犧牲。)
全書一共收集三十一位作者的三十九篇作品,分為「行醫這條路」、「診間的哲思」、「醫病浮世繪」、「心靈處方箋」、「醫療的藝術」、「白袍的省思」等六部分。毫無疑問的,這本書不可能收集台灣醫療界人士的所有佳作,遺珠之憾只是代表本人長年滯留國外,對國內人士見識不廣,而缺乏伯樂識馬的慧眼。就如同《On Doctoring》
從一九九一年出第一版以後,一九九五年出第二版,而二○○一年又出了第三版,而三次的版本在內容上皆有長足的增加,我衷心地希望,因為這本書的問世而激發讀者的指導引薦,在將來的第二版可以收集到更多更好的文章。
(二○○四年十月三日寫於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本序文作者,賴其萬現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