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百年前著名畫家的油畫真跡,和一張百年前貼在大街小巷,供市井小民觀看的翹鬍子仁丹海報,兩者比起來,誰比較能反應當時的時代風格呢?
樸素的工業化生活用品,例如肥皂、襪子、胃腸藥、蚊香,甚至香水等等,他們大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週遭,並不斷用大眾宣傳廣告打動我們的心,這個年代,大約是一百多年前,也就是1890到1900年左右才開始的。
這些物品,用那個時代最通用的語言、最流行的色彩、形象和質感,呈現在當時的客戶面前。這些東西,經過五十年,乃至一百多年,在一種奇妙的幸運和機緣下,被保存下來。它們呈現在我們眼前,代替它那個已消逝的時代,對我們說話。
常民生活的豐厚力量,以及它樸拙的生活美感,並不反應在精英藝術品中,反倒真實地存在於日常生活用品中。欣賞這些老東西,那個時代的風格與美感彷彿又被我們招喚回來了。
保存這些用品,有時我們稱為「民藝收藏」,有時我們稱為「古董雜貨」。本書收藏了從1900年左右,到1970年代間,台灣各種具特色的生活用品,如1920年代以前的仁丹、目藥、中將湯、征露丸;30年代的資生堂和雙美人化粧品、味素、森永牛奶糖;40、50年代的黑松、可口可樂、明治奶粉、愛美斯等,它們大部分都在廣告宣傳上,大量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所以透過這些東西,正可以成為一面歷史的鏡子,為我們反射出那個時代的風華與夢想。
作者簡介
胡宏明,台灣古董雜貨的收藏家,也是鹿港老戲院餐廳的老闆。他喜歡把各種收藏品擺設在餐廳中,跟客人一起分享。在收藏界中,他的看板收藏是最知名的。
吳志鴻,台灣古董雜貨的收藏家,也是名牌服飾的櫥窗設計師,高中時即在跳蚤市場留意相關收藏品,一九九七年開始認真收藏進貨。收藏界的朋友都認為他的眼光很準,因為他選擇收藏的物件,都有不錯的增值空間。
王思迅,果實出版社總編輯,也是本書的執筆人,喜歡用圖像詮釋學的角度,去探討古董雜貨收藏所承載的多元記憶,並希望透過專業的收藏,讓懷舊的情感,有更緊密、更多層次的質感表現,而不要流於單純的情調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