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意味著「信筆隨記」,是一種非正式的、不具固定格式的文體,它長短不一、內容不拘,限制既少,中國近五千年的文化演進裡,流傳下來的數量自是難以估計。
筆記的形式始於魏晉南北朝,剛開始以神鬼異事、故舊軼聞為大宗,內容以編織虛構者居多,所以被後人歸入「小說」之列。到了唐代,筆記漸漸被注入真實的元素,憑空的想像、未經證實的傳聞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國家的制度、社會的現實。
至於重文輕武、積弱不振的宋代,活躍的文人更是處處留「筆」。根據《宋史‧藝文志》的記載,宋代筆記不論在種類或數量上都相當可觀,嚴肅如正經八百的時事評論,詼諧如冷嘲熱諷的官場百態,實用如令人驚歎的科技知識……,顯見這個時期的筆記內容更較前朝豐富多元化。
這本《教你看懂宋代筆記小說》所選譯出來的,當然只是宋代眾多筆記中的極小部分。選錄的標準是重人事而不言怪異,重生活而不談學術,所以過於怪力亂神的,講得太深入學術、太專業的,都不在我們的編選之內。
本書選取的筆記大體按照所述的性質排列,依序概分為衣食玩、識奇人、觀異象、賞物器、驚百態與針時弊等六大單元,收錄包括歐陽修、陸游、司馬光、沈括等多位宋代名家著作的部分篇章,讓讀者能隨著他們的翰墨拼湊出宋代社會的些許樣貌。
除了摘錄筆記原文之外,為了幫助讀者閱讀,我們在正文之前安插提示,並根據筆記內容規劃出適切的延伸知識,讓讀者在賞析古文之餘,也能收到旁徵博引之效,加深印象。
筆記也許是則不經意書寫的小抄,是樣不刻意雕飾的作品,但對後世的人們而言,卻是在研究歷史、探索文化、考證事物演變等方面,極為珍貴而難得的史料,確實值得我們好好研讀、細細品味。「教你看懂」中國文學名著系列,希望能為讀者開啟一條通往中國文學之路的捷徑,以淺顯的文字、活潑的導引、有趣的注釋與生動的補充說明,跳脫枯燥乏味的學究式說理,重新編撰的,可以輕鬆閱讀的作品。能看懂古人的文字,就能領略他們的思想脈絡,了解當時社會文化的狀態,找出可以學習借鏡的智慧精華。因為了解、欣賞,才能借鑑學習;因為借鑑學習,才能延伸應用;因為應用,才能承先啟後,激發創作的種籽。
文學的魅力不應該受限於時代、語言、國界的束縛,而文體的表達方式,也不應該只能有一種詮釋方法。就像我們想讀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可以藉由翻譯來讀懂它的道理一樣,中國許多優美的經典文學創作,也不應該受限於文言文的隔閡,而讓現代的讀者望之生畏。中國文學作品的浩瀚精采,博大精深,如果能找到更多元的入門通道,那麼成千上萬的精采創作,將會是人人都喜歡閱讀的最佳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