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氣候

台灣的氣候
定價:400
NT $ 90 ~ 360
  • 作者:涂建翊余嘉裕周佳
  • 出版社:遠足文化
  • 出版日期:2003-10-0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630084
  • ISBN13:9789867630087
  • 裝訂:精裝 / 192頁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亞馬遜河雨林裡一隻蝴蝶的振翅,可能造成數月後美國德州的一場龍捲風!」而我們俯仰其間、不覺其存在的大氣裡,一絲風、一滴雨,則都是太陽輻射、地球轉動……天與地諸多物理能量拉鋸而成的產物。

  本書以淺顯的文字及近百幀插畫,將這些複雜的氣候成因,做了層次分明的解說,並介紹台灣集各種氣候現象於一身的特殊性,包括四季的形成、颱風等災害天氣、新竹風等區域氣候,以及從傳統到現代的氣象觀測技術等。最後,並附有詳盡的〈氣象小辭典〉,足供讀者快速查閱氣象相關的名詞定義與成因。

 

內容連載

颱風的形成
颱風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熱帶海洋上那麼多的熱帶雲簇(即數個積雨雲同時發展所組成的雲團)及對流系統,卻只有少數可以形成颱風?這個問題其實仍然是個尚未完全解開的謎,然而,就颱風發生的地理位置與環境條件來看,則必須具備一些基本條件,才有機會使熱帶雲簇發展成颱風。

一、位於廣闊的海洋且海水表面溫度超過26.5℃
這是首要的條件。原因是高海溫處,可以提供較不穩定的環境條件以及較多的水氣給低壓擾動,然後透過水氣凝結、潛熱釋放作用(物質相位發生變化時所產生之熱量稱為潛熱,例如水氣凝結成水滴時,就會釋放出熱量)讓擾動得以發展。此外,如果太接近陸地或附近島嶼太多,下層空氣會受到摩擦力影響,氣旋發展便會受到限制而不易成形。

二、遠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
受到自轉效應的影響,地球存在著偏向力,稱為「科氏力」。科氏力的大小與風速、緯度成正比,因此愈接近赤道,科氏力就愈小,愈無法使風產生偏轉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要使熱帶氣旋擾動的強度增加到變成颱風,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這對颱風的生成相當不利,所以愈接近赤道,反而愈不容易出現颱風。
根據統計結果,颱風最常出現在南北緯5至15度之間,且過去百年的歷史記載中,並沒有赤道地區的颱風生成,這更讓氣象學者相信科氏力在颱風形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不過,就在2001年12月下旬,一個罕見的赤道颱風「畫眉」(Vamei)卻在新加坡附近、相當於北緯一度半的地方生成,打破了全球教科書對颱風形成條件的描述。這個輕度颱風的暴風半徑橫跨赤道南北兩側,是一個相當特殊的例外。

三、低層低壓擾動不能太小
假設環境大氣處於穩定的條件,則通常不利於擾動的發展,亦即無法提供有利於擾動低層輻合及垂直發展的條件,颱風也就無法成長。因此,大多數的颱風都發生在低壓帶上,如夏季季風槽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所謂季風槽,指的是北半球夏季西南季風和副熱帶高壓脊南側之信風輻合成的低壓帶,屬於熱帶輻合帶的一部分,也是非常不穩定的區域,因此時常有低壓擾動於此發生。通常季風槽的南側為西風或者西南風,北側則為東風或東北風,當兩側風力加強時,就有機會形成漩渦狀氣流,並在適當條件下發展成為熱帶氣旋,進而演變成為颱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3
    $90
  2. 二手書
    38
    $150
  3. 二手書
    38
    $150
  4. 二手書
    72
    $289
  5. 二手書
    73
    $290
  6. 新書
    79
    $316
  7. 新書
    9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