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什麼?」相信這是今年大學錄取率又創下86%的新高時,每位大學新鮮人都想問的問題。在講求專業化和競爭力的台灣社會,大學到底該不該順應潮流而成為製造「專家」的機器?還是應該秉持著重博雅教育和性格塑造的傳統?到底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所謂的「知識人」?你知道導致今日學術界人文與科學壁壘分明的問題出在哪裡嗎?大學教育到底該著重研究還是教學?想知道哈佛大學培養全人的「核心課程」是什麼嗎?這些問題你都可以在《大學之理念》得到解答。
除了上述的議題外,書中亦特別針對台灣「通識教育」實踐上所遭遇的困難有精闢的見解。在英美等國被視為培養全人的「開胃食品」;在台灣卻被大學生視為輕鬆的「營養學分」。作者就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實踐通識教育「三沒有」(沒有人願意去管;沒有教授願意去教;沒有學生肯花精神去聽)的困難,提出解決的方法。他認為要使此問題獲得解決的唯一辦法就是使通識教育受到尊重。一旦通識教育受到尊重,亨譽崇隆的教授就會願意教,而學生也自然會重視了。
本書就大學之起源、理念、性格及其問題作一詳盡而完整的闡述。不但從時間的縱軸-自歐洲中古的大學談到今日的現代大學的發展,也從空間的橫軸談英、美、德、中各地大學的理念與問題,出版二十年來讀者絡繹不絕,是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