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三大民主理論

當代三大民主理論
定價:250
NT $ 125 ~ 225
  • 作者:郭秋永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01-12-0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0822996
  • ISBN13:9789570822991
  • 裝訂:平裝 / 23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當代有關民主政治的理論著作,即使談不上「多如牛毛」,至少也是「群芳爭艷」。這些爭奇鬥艷的民主理論,不論是經驗性的或是規範性的,各就不盡相同的理論基石,開展出互有出入的理論建構。儘管理論家時常宣稱其本身的理論建構,乃屬千錘百鍊之作,而能扣緊永恆不變的真理,但各個皆屬言之成理的真理宣稱,不免令人眼花撩亂,甚至疑念橫生。本書運用「本質上可爭議的概念」,深入各是其是的各個理論,爬梳其中盤根錯節的紛紜理路,追溯內在潛藏的共同核心意義,從而篩選出足以代表當代民主思潮的三大理論。閱讀本書,不但可以通曉一般民主理論的來龍去脈,而且能夠掌握經驗性與規範性兩種民主理論的「整合之道」。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導論

一般人大都自以為瞭解「民主政治」的意義,直到被人究問之後,方才驚知它是一個不容易說清楚、講明白的概念。青年學子大都好談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民主理論,直到埋首書堆之後,方才驚知書中充滿著各色各樣「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民主理論。套用18世紀德國哲學家Immanuel Kant著名的問句:這如何成為可能呢?假使「民主政治」(或「民主」)專指政治上的意義,而非泛指「生活方式」之類的廣泛意義,那麼我們或可先行簡評一般性與專業性兩種民主判準,然後再就這個問題試作解答。
一、一般性的民主判準
提起民主政治,一般人不免想到「民有、民治、民享」。美國第16任總統Abraham Lincoln在1863年蓋茨堡演說中所揭櫫的這三項要素,人人耳熟能詳,似能掌握民主政治的真諦。然而,民主政治就是「民有、民治、民享」嗎?稍加思辨,各種仁智之見,也就逐一浮現,甚至層出不窮。這三項要素中的「民」(people),到底意指什麼呢?它至少可作下述幾種詮釋:每一個人;多數人;絕對多數之人;相對多數之人;有限多數之人(受到「少數人的權利」所限制的多數人,例如,不能透過多數同意就剝奪少數人的特定權利);普羅階級(例如「人民民主」中「人民」的意義);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例如「人民意志」或「人民精神」中「人民」的意義)。那麼,「民有、民治、民享」中的「民」,究竟應作何種詮釋呢?顯然的,這是一個見仁見智而不易答覆的問題。

進一步說,什麼是「民有」(government of the people)呢?一般而言,它也可作下述幾種詮釋:人民的政府;人民乃是政府統治的對象;人民擁有政府或政府屬於人民;人民引導政府;人民選擇政府;政府基於人民的同意;政府逕向人民負責;人民共有主權。無庸置疑,上述每一項詮釋,各都隱含著不盡相同的種種意義,從而可作更加細緻的引伸或推演。那麼,我們應該選取哪一個詮釋呢?同樣的,這也是一個各說各話而難以作答的問題。

再進一步說,什麼是「民治」(government by the people)呢?它意指「人民自行治理」嗎?大體而言,自治範圍與自治強度之間呈現出一種反比關係;自治範圍越小,自治強度就越大。當範圍僅及個體言行時,個體確能達成相當強度的自治;當範圍指涉一大社群時,例如西元前5世紀的雅典,自治程度頓告下降,而需轉成「輪流式」的自治,意即公民彼此之間輪流主政、交替地自行治理;當範圍擴大到諸如州、省單位時,自治或許只具「反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的意義;當範圍伸展到諸如法國、英國之類的國家時,「自治」立即淪為一個不適當的語詞,而應代以其他語詞,例如「委託治理」或「間接治理」。如此說來,「民治」也是一辭多義而又含糊不清的語詞。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5
    $125
  2. 新書
    79
    $198
  3. 新書
    88
    $220
  4. 新書
    9
    $225
  5. 新書
    9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