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
基督徒對婚姻的觀念,是基於耶穌的話:一個男人和他的妻子,是同一個肉體的機構。耶穌如此說,並不是對婚姻發表個人的觀感,而是在宣佈一個事實:丈夫和妻子,就像鎖和鑰匙,是同一體的。神創造男人女人,並使男女能結合成夫妻,不僅是為了性目的,而是整體地、配套的作為。沈溺於婚外情的人,以為基於肉慾的苟合,可以從婚姻中分別出來而不傷害其婚姻的完整。其實不然,就像食物滿足人基本的口腹之慾一樣,基督徒不認為性給人的歡愉是錯誤的;但如果只吃而不嚥,將食物在嘴裏嚼一嚼就吐出來,失去了飲食的整體功能和目的,這才是錯誤。「食色性也」,人在飲食方面怎麼得滿足,同樣在「色」方面也是如此。所以基督徒將婚姻看成一輩子的大事,極為審慎。對仳離之事,雖然教會各個宗派有不同看法,有些根本不贊同離婚,有些則只在特殊情況許可。但是無論各宗派對離婚的見解再怎麼不同,也不至於苟同社會上很多人的觀點。因為基督教把婚姻當成有機體般的結合,所以把離婚看成「將結合的有機體做分割的大手術」一樣,不能輕易為之的。反觀現代社會男女,視兩人的結合關係如「合夥」一樣,合得來則聚,合不來就拆夥。
已婚伴侶之間的彼此忠貞,是基於公正的操守;因為忠貞就是守信,而守信是公正操守的核心之一。凡在教堂行婚禮的人,都曾在神和大庭廣眾面前宣示承諾:兩人要互相廝守,直到死才分離。這個承諾和其它各類所有的承諾誓言一樣,與性道德都沒有直接關係。然而,如果我們對性慾有所認識,便知道它是一種衝動,必須要克制,更要以所做過的承諾為最後一道防線,竭力持守婚姻的完整性。性衝動容易令人慾火攻心、難以控制,所以要非常小心,避免陷入「失信」之不義。或許有些人要說,在教堂所做的廝守到死的結婚誓言,只是一種形式,並不當真的。這就令人不禁地要反問:這不當真的誓言,到底是在欺騙誰?如果騙的是神,可絕對行不通;如果騙的是自己,就非常不智;騙配偶?騙親友?大多數情況,恐怕是在騙社會。因他們又要有社會給予的結婚地位和好處,又不願意真正為之付出代價。所有的婚姻有外遇問題的核心,不在於不忠貞,而是在於不公正──怎麼能要求一個不守信、不誠實的人對婚姻伴侶忠貞呢?一個人如果不想終生被婚姻「套牢」,那還不如採「同居」的方式可能好些,這樣子最多只犯了私通之過,不至於連帶加上詐欺之罪。
彼此相愛既是男女雙方踏入結婚之路的前題,更是兩人日後維護婚姻惟一的基石。因此,除了彼此相愛之外,沒有任何婚約或承諾可以真正維持一個婚姻了。真正彼此相愛的男女,懂得什麼是相愛,更不需要立什麼「結婚合同」;基於彼此相愛,他們自然產生凝聚力將彼此拉在一起。世界上許許多多頌讚愛情的詩歌裏,充滿著各式各樣山盟海誓的熱情;基督的婚姻觀所說的「彼此相愛」,和詩歌裡那種熱情並不相砥觸。熱情只是彼此相愛的起點,熱戀的男女彼此如果真的相愛,就要在激情之前審慎、激情之後正經地面對未來。在熱戀時所做的山盟海誓,即使水枯石爛、熱情退燒也不應有變。做任何一個承諾,必須基於有履行的能力,不能憑一時的衝動,感情用事。因為如果日後兩人之間「愛的感覺」消失了,那麼除了為孩子、為了讓無助的女方不至於流落街頭,或者為了顧全面子之外,還有什麼可以維持那種像「枷」的婚姻呢?一個人在熱戀中常會激發一些近似偉大高尚的情操,變的非常慷慨、愛屋及烏、情人眼中出西施、她的每一個地方都是美麗聖潔不可侵犯......等等,這種情操甚至可以克服肉慾的衝動。在熱戀中的感覺,讓人覺得沒有其它任何感覺能勝過它。這種感覺雖然很好,卻僅是一時的,更不能把它當作整個生活的基礎。這種感覺再崇高偉大,畢竟也只是一種感覺而已,何況人的感覺本來就是有起伏的,而在熱戀中的激情感覺更不可能持續一輩子。有誰能長期活在激昂的情緒中?而在激情過後,並不表示愛就應該隨之消失,否則,豈不到處皆是始亂終棄者。
基督教所講的「彼此相愛」不僅只是一種感覺,更是一個靠決心毅力,靠從神那兒來的愛,來強化和維持的結合。就像一個人有時會恨自己,但再怎樣還是愛自己。一個基於愛的結合,雖然有時可能彼此會爭吵、兩相不悅,甚至會令對方一時迷途陷入他人的「情網」,然而那愛的「義」仍存在其中。一開始的熱情固然甜蜜喜悅,但真正能讓婚姻一直持續下去、保守初諾的,卻是那平靜的、諒解的與包容的真愛。許多人迷信愛情小說,誤以為只要找「對」人結婚,日後就可以永浴愛河,彼此之間的熱情可以永保新鮮。所以一旦發現熱情有減當年,就以為找「錯」人了,想要重來一次。然而新的熱情很快的也會像舊的一樣消失。實際生活中,所有像熱戀般的興奮感覺,都只在興頭上一片刻,不能久持的。好像一個人憧憬在天空駕機自由翱翔的興致,在一旦加入空軍接受長期嚴格的訓練後,感覺可能完全不同。又如我們在都市中庸碌生活,一旦看到某處風景秀麗像世外桃源的某棟別墅,就心生嚮往那平靜恬淡的鄉村生活,一旦進住之後,感覺可能完全走樣了。既知如此,何必當初呢?是不是以後就不再駕飛機、不再住進鄉村別墅了呢?那也不是。因為當興頭的刺激感逐漸消逝時,那真實具體、更能持久的興趣才開始浮現。可能當初學駕飛機的興致轉變成要做空中英雄的壯志,住進鄉村別墅的心願轉變成為熱愛自然的環保衛士,都未可知。其實,那興頭上的刺激還是盡早讓它消失好些。只重視追求新鮮刺激的感覺,往往容易忽略身邊許多垂手可得的喜悅。敢將興頭的刺激和短暫的快樂置之死地,那真正的、可持久的喜悅才得以生長茁壯。否則追尋一個接另一個的新鮮刺激,很快地,一切都將變的索然無味,什麼都提不起勁來。許多中年男女整天傷嘆青春已逝、年華虛度,卻不見呈現在眼前新的前景,和許多就在身旁各式各樣的新機會。「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一味地緬懷童年所捕獲一條小魚的刺激感,則往後再大的魚也比不上那條魚了。
小說裏的愛情故事令人覺得墜入情網是難以抗拒的,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一旦被「電」到,就像小孩子出痲疹一樣,躲也躲不了。如果有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一旦遇到稍微「放電」的外人,就很容易產生外遇了。真有這樣令人難抗拒的「情關」,也只存在於愛情小說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雖然難免偶然遇到令自己心儀的人,但兩人相逢本只在邂逅的叉路口,「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所以「不管記得也好,但最好能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在一個叉路口是否駐足、待多久,完全在一個人已有的意識,而不在那未起的熱情。「情關難過」,只是因為自己壓根兒不想過。根據基督教的教義,丈夫是婚姻的「頭」,所以妻子要順服丈夫。這一點不禁讓許多女人質疑:男女兩人本來就有兩個能思考能做決定的頭,為什麼結為夫妻後就只有一個「頭」?又為什麼那個「頭」一定要由男人來當?婚姻既是一輩子的事,在漫長、瑣碎的日子裏,難免會有大小各種不同的爭執和異意,倘若夫妻不能達成一致,婚姻就難維持下去了。這時候,首先就要彼此溝通,而大部份情況都能達到共識,小事化無;也有些時候,「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兩個人根本無法實行「民主」來投票表決。這時候該怎麼辦呢?此時,這個家的「頭家」(丈夫)必須緊緊牽著「牽手」(妻子)的手,出來面對事情做定奪。就是這樣!(摘自《益思》第三篇心懷意念)
原著者:魯益思(C. S. Lewis)簡介
魯益思為英國文學、哲學界巨擘,曾擔任英國牛津大學及劍橋大學講座教授,其識見、學問與辯才均傲視同時代的學者。魯益思一八九八年出生於北愛爾蘭,一九六四年謝世。他的重要作品如《Mere Christianity》、《The Problem of Pain》、《The Screwtape Letter》等,早已被列為傳世之作。他一生的故事曾被改編成電視影集和電影,一九九三年上映的《影子大地》,令無數人觀後感動淚下,全球又掀起「魯益思熱」,魯氏作品再度洛陽紙貴,供不應求。
中文詮釋譯著者:林光信簡介
林光信,臺灣台中縣烏日鄉人,臺灣大學電機系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校區電機碩士、電腦博士。曾任教於紐約羅省理工大學資訊學院,客座於臺灣交通大學電信系。曾任職於美國貝爾實驗室、紐約電話公司、新竹科學園區東宜科技;現任英業達集團天津公司總經理。林博士雖然從事高科技行業,卻喜愛思考人文問題。旅居北美二十年,受西方文化和制度的影響頗深;近年來在中國大陸從事電腦軟體研發和行銷工作,重新學習中國文化,而對個人使命有所領悟。林博士生活簡實,平日維持讀經、練琴、和晨跑等「三不斷」。除《益思》外,另著有《矽魂》,已經出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