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小錫兵
- 作者:約克.米勒
- 原文作者:Jorg Muller
- 出版社:和英
- 出版日期:2000-07-3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9753474
- ISBN13:9789579753470
- 裝訂:精裝 / 39頁 / 31 x 27.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得獎項目
內容簡介
瑞士畫家約克米勒,借用了安徒生童話故事小錫兵中的人物,以無字的圖像,賦予全新的寓意。本書一開始的場景,是在一個相當破舊的地板底層。
錫兵身旁擺著一張使用過的巴黎地鐵車票,暗示了整個故事發生的時空背景,是在七O年代和八O年代之際的巴黎。安徒生童話故事中的小錫兵,其實是廢物利用,從一個破舊的錫壺中鎔鑄出來的玩具。由於材料不夠,因此變成了單腳錫兵。
米勒繪本中的小錫兵,曾是小主人愛不釋手的玩具。到了九O年代,隨著科技的進步,兒童被五光十色的電動玩具吸引,小錫兵被冷落在一旁。之後,小錫兵經歷了一段落難式的流浪,飄洋過海來到了貧瘠的非洲。拾荒的手,把撿來的空罐頭、小錫兵和芭比娃娃交給小男孩。父子倆一起動手把空油罐做成車身,魚罐頭穿孔成輪子,錄音帶盒變成擋風玻璃,還將芭比娃娃打扮成非洲公主的模樣。獲得重生的玩具,帶給孩子莫大的快樂,也成為觀光客眼中的寶貝。它們不僅展現出非洲兒童的藝術創意,更代表著文明世界的垃圾如何重生的典範。
英挺的小錫兵和美麗的芭比,隨著觀光客又回到了巴黎,搖身一變成為人類學博物館非洲區現代部門的珍藏。發現小錫兵、棄置、再發現、再拋棄、又再發現……,安徒生故事中的錫兵、米勒繪本中的錫兵,全都經歷了這樣的過程。發現這本書,閱讀,感受,再閱讀。無論是自己或孩子,每一次的閱讀,都可能會有不同的新視野和新發現。米勒繪本中的小錫兵,或者屹立在我們心中的小錫兵,你發現了什麼?
聯合報讀書人好書榜書評
故事在圖畫中
市面上圖畫書很多,但多數人(包括讀者和業者)對「圖畫書」只有粗淺的理解,譯成中文版的優秀外來作品也不反映我們社群(假設我們的圖畫書界「社群」存在)的成熟度。常見許多概念含混的例子:有些標榜主題正確,但圖像表現非常幼稚化訴求於對象。有些平穩卻無創意和驚喜,可有可無。有些以華麗的架式和包裝引人注目,近看便知是面子重於裡子的傢伙。有些使人忍不住想發明「偽(Pseudo)圖畫書」這樣奇怪的名詞,因為它們的文字其實是文字書的書寫方式,巨幅的圖畫只有單薄的裝飾性,文圖各行其是, 完全搞不清狀況白忙一場,令人不忍卻只能搖頭嘆息。幸好,偶爾仍有振奮人心的作品從天外飛來,安慰有心人忠實耐心的等待。例如最近上市的兩部瑞士畫家約克米勒的作品:《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和《發現小錫兵》。
《挖土機》一書由七張無字海報式的圖片組成。米勒以三年為一間隔,由同一角度記錄一個鄉村二十年間的變化。
有些書評家將它列為知識類(picture information book)而非故事類 (picture storybook)圖畫書。但它利用時間連續性所構成的潛在敘事結構,以構圖和布景串連頁與頁的因果關係,又巧妙安插人、事、時、地、物等基本元素,都使人不得不察覺「故事」的存在。七頁並列的視覺震撼,使讀者一目了然它所傳遞的訊息, 進而思索「進步」、「發展」究竟是什麼?書底說明國外許多幼稚園和中小學以本書為教材,討論環境問題。它也是此類型作品中, 少有能完美融合歷史意識和地理概念的例子。
小孩子喜歡討論它,因為可以不受文字約束,直接與圖像對話,並享受自由想像、發現和表達的空間。看米勒如何在每一頁圖畫裡安排小孩的角色,也看到這些變化對小孩的影響。小孩逐漸失去玩紙船的池塘、放風箏的草地、騎腳踏車的小路。第七頁偌大的空間裡,小孩只剩一處小小的人造沙坑。在人行道騎滑板車的小孩,好像正被穿制服的大人告誡呢。最後消失的是畫面中央的房子、大樹和一路出現在不同角落的白貓。小孩不再於日常生活中親近大自然和動植物了。米勒的時序設計中包括四季的變化(時間標示出月份)。當最後一棵樹倒下,景觀中不再有季節的訊息。
有趣的封面顯示米勒的嚴密思考。封面不是內頁的圖像,而是從與內頁完全相對的視覺角度而繪製的新圖。讀者看到房子後面的鐵軌,似乎正準備悄悄改變前方看似安詳的鄉村。廢棄的空鐵鑵似乎在暗示著什麼。
米勒對自然與環境的關懷和省思, 以及精準的暗喻和批判手法,在《發現小錫兵》裡表現得更為強烈。
安徒生的原著中, 小錫兵是勇敢和愛情的化身。他受妖怪詛咒,被風吹落街頭。兩個小男孩將他放入紙船,在下水道險遇討錢的老鼠然後在大海中被大魚吞入。魚被捕獲,讓他得以回到暗戀的芭蕾舞女郎的身邊。最後,兩人一起在火爐中熔化,剩下心形的錫塊。米勒把這個故事搬到現代場景,維持原著精神, 同時批判成人文明社會的過度消費(浪費),小孩也隨著將成堆的玩具當做垃圾。
這本無字書的圖像設計有很嚴謹的連續性(sequence)。每一頁變換視覺角度而形成新的空間, 仔細看仍可見新舊空間(前後頁)交接處, 並察覺觀點的移動方向和位置。小皮球、噴水車、逐漸駛近的藍汽車等線索安排,顥示米勒如何運用細節,展示出驚人的圖像敘述技巧。地鐵車票、貼繃帶的手、下水道裡印著「天堂樂園的滋味」的糖果紙和觀光客所在旅館的名稱, 都是充滿批判和諷刺的暗示。
小錫兵在這本書裡不再落單,和芭比娃娃一起落難流浪。在物質條件不充裕的非洲村落,一對父子以充滿友善、珍惜的雙手, 和洋溢著喜悅的創造力, 使他們重生。兩人最後變成博物館的收藏品,永遠被保護與珍惜。這或許是紀念小錫兵的象徵意義, 也提醒每個世代的人類重新思索小錫兵和自己之間的關係。對小讀者而言或許能對「玩具」和自己的創造力有更深刻的體認。
這兩本成功的無字圖畫書邀請讀者自由的去發現圖像的樂趣, 它們所激發的閱讀經驗和思考內涵豐富而深刻。許多行銷會議對這類作品的反對意見常是:「我們的讀者還沒有準備好。」我們欣見有出版社願意大膽的站出來帶著好書向前衝。這個社群會不會因而有所省思?讀者會不會跟上?或許會, 或許不會。可以確定的是, 當一件像這樣有指標意義的事情發生了, 我們的世界從此大不相同。
中國時報開卷好書榜書評-宋珮/中原大學藝術欣賞講師這是一本可以攤在地板上欣賞的繪本 , 從封面開始 , 到接連的七張展開成橫幅的圖畫 , 因為交織著時間與空間的改變, 在彼此串聯、相互比較之間 , 有著和文字書同樣豐富的延伸和想像空間。雖然能「閱讀」的文字很少 , 只有圖畫背面的日期和畫上的招牌和標示 , 卻有著提供必要訊息的作用 , 至於能夠「閱讀」的圖畫內容則更是勝過千言萬語。
從封面開始 , 讀者就像是一個旅客 , 坐著火車 , 緩緩進入了春天的德國小鎮Gullen , 似是黃昏時分 , 眼前景色如畫。然而在此同時 , 現代文明也悄悄隨之侵入 , 接著的一張張大幅圖畫讓讀者目睹小鎮在二十年間的變遷 , 從戰後的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約克米勒刻意安排了三到四年的間隔, 春、夏、秋、冬四季的輪替 , 以及一個星期的順序替換 , 好像暗示著這二十年的變化恍如一星期般迅速。
從豐富的細節當中 , 約克米勒不僅畫出了自然環境、人文景觀、交通工貝等等的改變 , 也畫出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 尤其是孩子的童年生活。原先在自然環境中悠遊自在、學習成長的孩子 , 後來被關進了用玻璃和牆壁隔離開的教室中 , 上各樣的課程, 在人行道上溜滑車是被禁止的 , 只能在狹小的沙坑中玩耍 , 或是在商店中找尋玩具。大人也不一樣了, 原先人與人之間的友善關係 , 演變成高速公路上的爭先恐後。公路上還留有車禍發生後 , 粉筆描出的出事現場。動物呢?漸漸地消失在場景裡了, 只剩下一隻白貓 , 預備穿過驚險的高速公路 , 但顯然躲不過急駛而來的車子。
當然 , 最明顯的改變是自然環境, 隨著鋸倒的樹木、農作物的消失、人工草皮取代自然草原 , 使得季節的變化不見了, 人和自然的關係也就越來越疏遠。而人文景觀也隨著工廠的建立、制式化的住宅規畫、冷硬的現代建築而失去了原有的人性。原來火車道旁的小教堂經過翻修 , 雖然還保存著, 卻己遮掩在新式的大樓之後。古樸的小鎮己經成了全新的城市 , 進駐了折扣商店、保險公司, 這樣的改變還沒有停止 , 因為在高速公路的大看板上寫著:Gullen鎮的人生活還會更美好 , Gullen鎮的人生活還會更舒適, 我們正為您興建大型的購物中心
以上所舉的細節不過是眾多細節中的一小部份 , 其實每一次「閱讀」這本繪本 , 都還會有新的發現 , 由此可以看出約克米勒極其細心地安排每一幅圖畫 , 運用圖像透露出想要傳達的訊息 , 表面上用的是客觀的寫實作風 , 其實暗藏痛心的批判。與這一本繪本同時出版的《發現小錫兵》, 是約克米勒二十三年後的作品 , 對西方工業文明與資本主義社會影響下 , 自然和人文環境的變化有著更強烈的控訴。其中有一頁 , 孩子房間老舊的牆壁上貼著《挖土機年年作響》中的第一張和第七張圖畫 , 之後 , 這兩張圖畫被他自己九十年代作品《再見!小兔子》的海報取代了 , 其間 , 似乎又暗示著二十年的變遷。
在這樣的比較之下 , 作為一個讀者 , 我們不由得不對約克米勒充滿崇敬之心 , 因為他用繪本這樣的媒材 , 表達並記錄下自己長久以來對周遭世界的觀察與省思 , 呈現在成人及兒童讀者的眼前 , 讓成人在回憶過往中得到提醒 , 也讓孩子得以了解過去 , 對生活發展出更寬廣的觀點。這樣的一位繪本作家 , 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