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國新時代的兒童文學,是從日本與西洋移植過來的;而「兒童文學」一詞的使用,也是民國建立後的事。因此,有人說中國沒有兒童文學。兒童文學目前在國內雖有似顯學,可是在學術界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又就兒童文學的論述著作而言,我們似乎真的沒有兒童文學。
兒童文學之所以不受重視,或許是源於本身缺乏學術性研究所致;而學術性研究的範疇雖廣,仍以史科為先。
申言之,民國三十八年以來,兒童文學在台灣地區的發展是非常緩慢又閉鎖的,但由於兒童文學作家們的努力,以及各級教育行政政單位和某些機關團體的推動,兒童文學的創作,無論是小說、童話、詩歌、插畫等,在品質和數量上皆有相對明顯的提昇;也由於有關機關舉辦多次兒童文學研習活動,再加上兒童文學學會的創設,使得兒童文學作家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因此,自不乏有值得記載的人和事。然而,就兒童文學史科的收集與整理,則乏善可陳。這種建立保存收集資料的觀念,是一般人,也是機關、出版社,雜誌社等所缺少的。由於沒有好好的保存,有關台灣地區的兒童文學史科,則屬零星散置,使用也不易。如此,自不易有兒童文學的學術研究可言。
綜觀四十年來台灣地區兒童文學的學術研究,平心而論,仍有不少人在默默耕耘,也有不少研究論文發表。而其中有邱各容兄致力於史科的收集與整理,至今已有六年之久。而今彙集成書,稱為《兒童文學史科初稿》。這是台灣地區四十年來第一本有關兒童文學史科論述的個人結集。
全書計分初探篇、采風錄、回想曲、大事記四輯。而「初探篇」係探討四十年來台灣地區兒童文學發展暨兒童讀物出版的概況。「回想曲」是從民國七十四年至七十八年兒童文學的回顧與展望。「大事記」則涵蓋民國七十四年至七十八年這五年有關兒童文學發展的大事記要。「采風錄」更是台灣地區四十年來有關兒童文學發展的人物素描以及重要兒童文學活動剪影。
全書就史料觀點而言,缺失或許難免,卻可說是頗具規模。個人自民國六十年起,即置身於兒童文學教育的行列,平時頗注意資料之收集;又緣於七十七年曾為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策畫《兒童文學選集》,始驚奇於有關史料收集與整理之缺乏,以及學術研究水準之不足。而今欣見邱各容兄大作問世,自是樂於介紹給有心人,做為研究與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