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俠義精神實為人類天性中濟弱扶傾性格的顯現,司馬遷為遊俠例賺,確立了俠客在民族演進歷史中的功能,也使得帶有平民性格的俠文化,在以封建制度為基礎的古代社會中,展現出某種帶有抗衡與希望的特殊文化性格,而逐漸深入於民族整體文化意識的底層,武俠小說的出現,正是此深層文化意識具體顯現的象徵。我國的歷史文獻與小說作品之間有極深的存依關係,史家的肯定與立傳,可充分地說明何以武俠小說幾乎同步出現的原因,隨時代的演變,武俠小說的創作,由語體的轉換,情節結構的設置,人物性格的塑造,到摹寫藝術的創新,使得武俠小說的創作蔚然行程一龐大的領域,甚而引發學界的重視,掀起一股研究的風潮。個人幼承庭訓,喜尚武任俠之事,由於閱讀武俠小說緣故,仰慕俠士之風,自幼即愛打抱不平,為人排難解紛,惟恐落於人後,以致友人例以「大俠」稱呼,自幼至長,案頭常置武俠小說數冊,閱讀成痴,幾至日夜不分,仍以未能遍讀各家作品為憾。自入上庠授學,每與師生同好交換閱讀心得,茶餘酒後,書劍江山,不失為人生一大樂事,今夏校方囑余開設「武俠小說賞析」的課程,採預選方式,部亦學生選課極為踴躍,為維持教學品質,校方設有人數上限,經統計發現,未選上課學生人數竟為選上者數倍之多,足見此到不孤。研究學習自已掌握研究對象之文獻為要件,關於武俠小說的研究文獻,前人貢獻頗富,如胡文彬先生主編,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中國武俠小說辭典》中「文獻編」部分,以及寧崇一先生主編,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中國武俠小說鑑賞辭典》後「附錄」部分,曹正文先生著,雲龍出版社出版,《中國俠文化史》每章後「附錄」部分,揭示收錄豐贍的著作,惟由於時空之限制,各家著作也難免缺漏,今就歷年閱讀蒐錄所得,分設甲乙兩編,以人名惟經,時代為緯,定名「武俠小說研究參考資料」,以為前賢補缺,並供初學者參究之用,值此出版之際,為之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折$90
-
二手書$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