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你心中
- 作者:Ramana Maharshi
- 原文作者:Ramana Maharshi
- 譯者:陳建志
- 出版社:方智
- 出版日期:1993-06-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6791162
- ISBN13:9789576791161
- 裝訂:平裝 / 23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你的心中是否持存著許多疑惑?諸如──
何時才悟自性?
對欲求解脫之人,讀經有用嗎?
修行的方法為何?
禁欲、苦行,是想要內定於自性的必要條件嗎?
每個人都有可能徹悟自性嗎?
一個人的作為是否會在未來影響到自己?
獨處對苦行者是必要的嗎?
覺悟自性能助益他人嗎?
我應不應該去幫助受苦受難的世界?
那麼,該如何參問,才能達致了悟自性的平和、喜悅境界呢?
這正是本書所要闡示方最大意旨!
透過印度靈性大師馬哈希不著住於相的高妙開示,相信定能使你有所覺悟,
了解到「我是誰?」,獲得人心中本有的喜樂。
作者簡介 |
拉瑪那.馬哈希(一八七九~一九五○)生於南印度,本世紀徹悟本心的究竟覺者。他十七歲時在一奇特際遇中,經歷了肉體死亡與我執的斷滅,頓悟自己的真身原是遍覺遍照的自性。馬哈希成道後駐留印度一座聖山,常在沉默中以大能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弟子傳達妙諦。他主要的教導在於亮智慧之路,以參問「我是誰?」來超越自我,直指人心本源,重盈盈不絕的至愛。他的數十種著作在世界各地廣為發行,本書收錄了他自作的篇章,以及他與弟子的問答。
譯序
我是誰?
我是誰?
靈性指導
指導/修行/體驗/成就
馬哈希福音
工作與棄世/沉默與獨處/收攝心智/奉獻與智慧/自性與個人性/了悟自性/上師及其恩寵/和平喜樂/自我參問/修行與恩寵/覺悟者與世界/心即自性/「我」與「我」的念頭
註解
字彙
拉瑪那.馬哈希(一八七九~一九五○)生於南印度,是本世紀徹悟本心的究竟覺者,也是聲動寰宇的偉大的說法者。在成道之前他原是印度一個中等婆羅門家庭的孩,少年時與其他的學童毫無兩樣,常和友伴一起念書戲耍,從來沒有意識到任何靈性經驗,也未曾顯露對修行的興趣。然而他在十七歲那年卻經歷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轉變。
有一天他獨自坐在他叔叔家中的一個房間裡,突然一種死亡的恐極其真實而暴烈地攫住了他。馬哈希一直是個健康的孩子,當也毫無病痛,然而他卻感覺到他在剎那間就要死去了。這狀況突如其來,也毫無徵兆,此刻的馬哈希在震驚之中,既不去追究這恐懼的由來,也不想求助於任何人,相反地他聲色不動,在當下獨自面對這巨大的危機。他後來自述道:
這死亡的恐怖在震驚中將我的心智驅轉向內了。我在心中自問:「現在死亡來了;這意味什麼?是什麼要死去了?這肉身死去了。」而我即刻便戲劇性地演出這死亡的發生。我模仿死屍將四肢平伸,彷彿全身僵冷地躺下,以便在更大的實感中參問。我閉口屏息以防發出任何聲音,或說出「我」或是其他的字眼。
「那麼,」我對我自己說:「這肉身已死。它將被人送去火葬場燒成灰燼。然而在這肉身死亡之後,我死了嗎?這肉身是我嗎?它靜默而無知覺,然而在它之外,我卻感覺到我的人格完全的活力,以及在我之內的『本我』的聲音。所以我原是超越肉身的精神。肉身死去,然而超越肉身的精神卻不為死亡所觸及。這即意味我原是永生不死的精神。」
這整個過程並非緩滯的動念,而是活生生的真相的靈光乍現,幾乎不加思索地為我所直接體驗。「本我」原來真實不虛,是我當下唯一的實相,而一切關乎肉身的有意識活動都流入這「本我」。從此「本我」或自性便在一種強大的引力之中定於自身。死亡的恐懼永遠消失了。從此我與自性合一,永不退轉。念頭可能彷彿曲中的各種音符來來去去,然而「本我」有如襯底的基本音韻化入了所有其他音符,恢恢不散。無論肉身處於談話、閱讀或是他事之,我依然定於「本我」。
馬哈希就如此一悟頓悟到實相了。一般而言,修行人初逢實相的驗往往是剎那間事,神妙的覺受在驚鴻一瞥之後便飄然而去,只留下恍然而惘然的回憶。然而馬哈希卻有如風吹花開,不但未經刻意修鍊而自然頓悟,而且一悟永悟,了達究竟解脫。其實他在這次危機之,所遭遇的正是自我的死亡。根據他在本書中所解釋的,在撒哈佳(Sahaja,意為自然)無念三昧之中,自我已經斷滅,如何流流入自性的大海而消失於無形,在此境之中個人已與自性渾然合一。這撒哈佳無念三昧其實也就是佛佗所謂的究竟槃了。
馬哈希成道之後對世俗活動完全失去興趣,又不事生產,以此不見容於家人。六週後他離家獨自登上阿魯那佳拉(Arunachala)聖山,此後終生不再離開。起初他幾乎完全脫離了色相世界的一切活動,長時期沉浸在目性遍照的存在之中,對肉身的存活亦毫不關心。畋於有求道者前來向他請益,他才以少量的食物維持住肉身傳道。後來來自印度與世界各地的弟子逐漸增多,形成了道場,此後他便開始了五十年如一日的靈性教導。
由於馬哈希是究竟的覺者,他的教導超越了各宗教間的界限,而呈現出平等雍容的整合。他常在默坐之中以大能啟迪弟子肉蘊的自性,認為沉默就是最鏗鏘有力的說法;然而為了解答弟子在修行上的種種問題,他也開口作出詳盡的回答。他以流露純醉的大美的語言,清楚說出求道者的兩條路,一是自問「我是誰?」二是全心皈依。這也就是智慧與愛(即慈悲)的修行,二者殊途同歸。對於第二條路,亦即敬神奉獻的修行,他說神、上師與自性其實無分無別,透過自性化身的上師不可思議的恩寵,虔誠的求道者便能得到自在解脫。除此之外,他平視各種修行路線如持咒、瑜珈、禪定等等,並以精闢的解說指出這些方法都意在平息心念,最後仍是歸向自性的了悟。
不僅如此,在所有的指引之中他更透露出開明而富彈性的態度。他並不鼓勵苦行或棄俗,只說在合於禁欲之前做個居士反而較好;他也不教人譴責自我或肉體,只教人不要去認同。
然而他最主要也最聞名於世的教導,則是一條引人直接契入自性的智慧之路。當弟子提出不切實際的問題,馬哈希總是說先去知道你自己,再去了解其餘,以此方式簡單地將他推向對自己真身的探究。這智慧修行的法門在形式上單刀直入,只是去參問「我是誰?」它的意義在於集中心力去發現自我所從生的本源,而這本源就是自性。這參問並非持咒,在參問之後也不須由心智來回答,只須要保持平靜,讓真正的答案自然而然浮現。事實上它並不是心智或自我所能的,因為自我並非我們的真性。它真正的涵意是自性在參問它自己,了悟它自己。
也許有讀者會問,這是否太深太玄了?在這裡我想談談自己親身的經驗。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起初也不甚驚奇,只覺得心中漸漸悄靜。一天早晨我閉目小坐,就先靜下來體會身體感官所感應到的種種細徵變化,以馭正在流動的心念,然後問「是誰在感受這一切?」答案是「我」,那麼「我是誰?」這一問之下,我彷彿陡地升到頭頂之上,進入,或成為,一種極為清明的充電似的意識,在剎那間我「見」到下方那個叫陳建志的人的心念流動,就如看見他人一般,而那念流在這觀照之下頃刻流逝,只留下這清明方意識湛然自在。這經驗只維持了一會兒,之後我又恢復如前,然而整個人頓覺身心舒暢。此後一年只要心靜時定定一問,雖然不見得有類似的感受,體內總是立即有真氣流轉,變得較容易放鬆;在生活上遇見種種憂煩,也不致於太認真。而這難忘的經驗也形成了我直接了解馬哈希的基礎。
馬哈希在本世紀成道以及他的說法,實在是別具意義的。我常覺得各大宗教之間,雖然衍生出的教理與名相在表面上各各不同,其實都指向一個共通的終極實相。正如浮雲萬千,而天空只有一片,馬哈希的悟境其實也就是佛陀的悟境,也就是老子的悟境;而馬哈希所說「我即是自性」,又何嘗不是基督所謂的「我與我天父是一個?」正因馬哈希並不執限於任何宗教,也許反而能幫助我們了解各教中最精深的奧義。
再者,有些宗教的經典千百年來部分屢經人為的誤傳與曲解,原始的風貌可能受到些許掩蓋。由於馬哈希的說法是當代所傳,對弟子的各種疑惑又有相當清晰的解答,以此既超越時間,而又有貼近今日讀者的現代性,如果避開翻譯的因素不談,堪稱是最上乘法門扭曲最少的第一手資料。因為是這樣一本重要的著作,我翻譯時只想儘可能忠實,行文也保持原書明淨而悠遠的風格,力避強作解人或以辭害意。
這明心見性的境界,以往我們總覺得是不可及的事,然而馬哈希卻堅定地說每個人都有可能了悟自性,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依於自性,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依於自性而生,而我們實在就是它。這亦即是你也亦即是我的自性,兩千年來佛經中曾名之為真心、本心、如來心或涅槃妙心,而馬哈希則只單單拈來這一個心,並指出心保留了所有的平安與愛。這也就是這書名的由來了。在本書即將付梓的前夕,譯都所深願於讀者的,也只有這輕輕的一句──回到你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