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社會:個人隱私VS.資訊自由
- 作者:David Brin
- 原文作者:David Brin
- 譯者:蕭美惠
- 出版社:先覺
- 出版日期:1999-07-0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6073626
- ISBN13:9789576073625
- 裝訂:平裝 / 48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在全世界大都會裡,警察的攝影機一天二十四小時地監視公眾區域。巨大的商業資料庫探究你的財務狀況,並且把資訊賣給任何願意付費的人。全球資訊網路裡的主站記錄了你瀏覽的每一頁網站。智慧型收費道路知道你開車到哪裡去…
每天,日新月異的新科技一點一點地咬噬著我們的隱私。
這樣的世界令你緊張嗎﹖本書作者不僅關心個人隱私問題,還擔憂社會對這些科技反應過度,進而限制資訊的流通。他警告說,這種方式並不能有效保護我們的隱私。因為真正威脅我們隱私的,乃是觀察與監視的科技操控在少數人手中,而非由我們全體共享。
本書大膽地提醒我們,一個透明開放的社會比一個祕密控制的社會,更為穩定而有活力。
作者條理分明地告訴我們,那些措施才能確保社會朝自由民主的方向演進。如此,我們就能及早發覺危險,讓居心叵測的份子曝光,也可以客觀評斷學者與政客的誠信,並享受科技的進步。
本書的分析發人深省,並對未來提出挑戰性的看法。對於樂於接受新知的人而言,這將是衝擊力十足的閱讀經驗。
作者簡介
大衛.布里恩 (David Brin)紮實的科學訓練始於加州理工學院,而後在加州大學取得太空物理學的博士學位。他專門研究彗星及太空船設計,除了在大學教授物理及寫作課程之外,並參與有關外星生物學的學術研究。他同時是「紐約時報」排行榜暢銷小說作家,數度榮獲雨果獎、尼布拉獎及美國圖書館協會獎。布里恩著作豐富,包括有《星球漲潮》《激戰》《郵差》及《地球》等書。現在他與同為太空科學家的妻子、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住在南加州。
譯者簡介
蕭美惠,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畢業,現任報社國際新聞撰述委員。譯作包括《我的美國之旅》《貝聿銘》及《原色》等十餘本。
推薦序
第一部:新世界
第二部:地雷區
第三部:道路地圖
後記
思考跨世紀新生活方式 蕃薯藤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陳正然
在一九九三年秋天,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正式公布後,一場席捲全球的網路革命揭開了序幕,宣告「資訊社會」已經到來!
資訊社會的到來具體表現在一個概念上,就是「資訊」已經成為社會運作的「策略性資源」。也就是說,在本來社會運作時,資訊與網路將成為「基本而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時它也會改變目前社會資源的運用型態;將來掌握資訊的人,自然也就成為有權、有錢的人。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這場結合數位化科技及通信網路的革命,已經使個人電腦(PC,personal computer)質變為個人通訊器(TC,telecommunicator),讓電腦由工作場所的輔助工具,轉變成為日常生活的「個人通訊中心」。連結在網路上的電腦已經變成個人通訊器,它透過流覽器(browser)通往全世界,讓我們不僅能夠聽音樂、看影片、還能夠全天候無遠弗屆地看資訊、抓資料、與人聯絡、交友聊天,甚至於購物。
網路已經改變了舊世界的運作規則,更將引動跨世紀的社會變遷。
如果我們回顧資訊工業的歷史,一九七○年代可以說是「系統中心的時代」,但當時資訊科技主要是大型研究機構昂貴的實驗機具,普及程度極為有限。
一九八○年代,個人電腦出現後,資訊科技進一步影響人類的生活,但仍限於工作職場或書房中。可是,一九九○年代全球資訊網出現後,電腦結合網路成為威力無窮的新媒體,持續地走入生活的每個角茖,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相信,將來資訊網路一定會成為生活的基本需求,而網路普及後所產生的新生活方式,將徹底顛覆舊社會的思維。
布里恩(David Brin)在《透明社會:個人穩私vs.資訊自由》這本書中,旁徵博引眾多活生生的案例,深入淺出地提出許多前瞻性的議題。他以論辯的形式來討論這些議題,引導讀者一起感受跨世紀新思維的脈動。布里恩很明白地指出,網路不僅引動一場通訊革命,同時更衍生出一個新的生活場域──虛擬空間(cyberspace),而這個新的公共領域毫不留情地挑釁了一些社會既存的概念,例如接近使用權(right to access)、智慧財產權、自由、管制與隱私。
布里恩從宏觀的歷史視野來探討這些問題,試圖說服大家拋開那些因新科技出現而產生的恐懼與焦慮,還要從許多相互矛盾的論點中,理出一個頭緒來。最後,他弔詭地認為,「相互透明」(reciprocal transparency)是網路世紀生活中,維護自由、隱私與責任的最佳法門。對沒有自由傳統的非西方社會成員而言,這樣的討論與可能的結論,都將是一個搖晃舊思考礎石的挑戰。
在世紀末,這場結合資訊與通訊科技的數位革命,逼迫我們必須加快腳步,認真思考跨世紀的新生活方式。不過,希望那個促使我們做選擇的關鍵因素,不是技術,而是我們對未來生活的共同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