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皮天使有個媽
鄧海珠
當朋友知道我替兩個兒子寫書時,都張大眼睛說:「哇!你一定是個很棒的媽媽!」
其實不然,如果我把描述兩個兒子的時間,用來侍候兒子,我才會比較稱職。
媽媽可分為三種:超級媽媽、及格媽媽和不及格媽媽。
超級媽媽每天為孩子換菜單,仔細看每種食物的營養成分;每天擦地板,每三天換洗床單;為了孩子一點小小才藝遍訪名師,爭取每個演出機會;拿著照相機和錄影機捕捉孩子所有鏡頭,皮夾內的照片隨時更新。她嚴格執行家規,母姐會從不缺席,看到「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這樣的廣告詞,打從心底激動。
合格媽媽也做上面一切事情,但是專心程度及所花的時間,都只有一半。不合格媽媽很少見,真正差的恐怕要在報紙上見,而且都事出有,例如:精神不健全、太窮、沒有知識、家有惡男人等。
我是哪一種呢?我只能算是六十分的及格媽媽。
十五年來,我從來未把「犧牲自己」視為母愛最高準則(幸好無此必要),我愛做的事還是照做,如果要我在寫一篇文章和去替兒子特別做一頓飯中來選,我會選前者。當然,我心中會有一點歉疚,但是我會告訴自,少吃一頓飯又怎樣?讓他們時時看到「母親認真寫作的背影」才對他們有真正好的影響。
反正,我們一家四口就這麼溫馨、歡樂闖到今天,誰也沒有什麼後遺症。老大瘦而健康,老二壯而靈活,功課中上,兄弟友愛,孩子出去也人模人樣,像是好家庭出來的孩子。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未帶給我任何榮耀,不過,我也沒這麼要求。
然而,粗心如我者,在寫這樣一本書,也不禁時時淚流滿面。
林語堂所說的「孩子是女人的最高實現」真是一點也不錯。那永無止盡的欣喜,那永無止盡的盼望,以及那永無止盡的愛心。男人不是女人的避風港,孩子才是。在教養孩子時,我們有依靠、有目標、有榮譽感,孩子是我們的王冠、王權、王國,其他俗世的任何損貶,都不及一句話:「管你那麼多,我要回家看孩子了。」
我相信,這也是許多未婚女子要生子的原因──孩子使女人崇高,高於社會上任何一種身分。至於男人,有種的,借借吧!
我這個崇高的女人,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哭哭笑笑許多回。笑的是我們種種的摸索、試探和調適,哭的是我是否將日漸寂寞。如今大兒子十四歲,小兒子十歲,我感到他童稚的皮膚和聲音日漸老成,我簡直慌得止知該怎麼辦!
寫懷孕生產的兩篇,引起一些反應:「妳怎麼寫得那麼大膽?」好像有違良家婦女本色。不過,反正女人到那個地步也沒什麼好遮掩的,那就全抖出來了吧!
成長諸篇,其實是倒著寫的,過去的事忘的反正已忘了,倒不如先記下眼前的事。「小英雄」耗去我最多眼淚,欣賞這份兄弟之愛白直是一種心靈衝擊,比任何戀愛都更過癮。「戀巢癖」也讓我神傷,現在面對小兒子嫩嫩的肌膚,也是只能看不能碰了。
美式教育對中國媽媽也算是個不小的考驗。愛的教育甜蜜過頭,小學、初中功課過次簡單,此時只要和台灣的同齡表哥表妹比一比,包準把美國的中國媽媽嚇壞。也難怪在中國人多的地方,各式課後輔導班都出籠了。
基本上,美國人並不把成績當天大的事情,相反的,發現、獨立、領導、參與才是他們注重的特質。我曾看過一位中國媽媽拿著橡皮擦在孩子旁邊待命,如果被美國老師看到,一定笑掉大牙。「放手的智慧」「自尊心補習」是我對美式教育的一些觀察,論點是否正確,就見仁見智了。
既然學校功課少,如何協助孩子有效的打發時間就成了頭痛問題。怪的是母親喜歡的,孩子必然不喜歡。或者應該反過來說,孩子喜歡的,母親一定不喜歡。每天,我用盡心思,設法把「不准看電視」「不准玩電腦」這些話說得更具創意;用音樂、中文來激勵或激怒他們。明知他們不高興,但不說行嗎?嘮叨的媽媽實在是人生之無奈,「如可打敗超級馬利」「音樂恩仇錄」和「小球迷加油」就是我發牢騷的結果。
這本書花去我兩年時間,在整理照片時,才覺得照片照得太少了( 雖然當時覺得夠多)。如今他們童年的容顏已不再,我只能對著照片自我陶醉。
為了避免若干年後又有類似遺憾,我馬上去買了一個傻瓜相機,不管三七二十一猛照。「童年只有一次」,這句話說得多麼輕易,但是當媽媽真正吐出這句話時,那份不捨又該怎麼訴說、向誰訴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