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 1792-1868)、董尼采第(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和貝里尼(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被並稱為「義大利美聲歌劇三傑」,本期《歌劇暨藝術文化》雜誌,即以貝里尼為主題,於封面故事介紹了貝里尼歌劇、美國大都會歌劇院即將演出的《諾瑪》(Norma)。
貝里尼一年至多只產出一至兩部的歌劇作品,而譜寫過程中,他也會將歌者的聲音特質、音域或表現性列入創作考量,是屬於慢工出細活的類型。後人評價貝里尼的音樂,幾乎不脫浪漫、優雅、美妙、熱情等代名詞,而這些細緻而流暢的旋律背後,往往結合了高難度的美聲唱法,對歌者而言極具挑戰性。在他如此短暫的一生中,貝里尼留下的作品數量雖然無法與那些多產的音樂家們相比,但他對後來的音樂家們卻帶來不少啟發,風格影響深遠,作品深植人心。
秋冬之際,台灣的歌劇舞台很是熱鬧,短短的幾個星期內連續來了幾位國際知名歌唱家:韓國女高音曹秀美(Sumi Jo)、德國男高音喬納斯.考夫曼(Jonas Kaufmann)、美國男中音湯瑪斯.漢普森(Thomas Hampson)、德國女高音戴安娜.丹姆勞(Diana Damrau)與其夫婿低男中音尼可拉.泰斯特(Nicolas Testé)等人,他們幾乎都是首次訪台演出,也為樂迷留下難忘的回憶。而台灣的自製歌劇和聲樂演出活動亦十分繽紛,本期內容即包含「Sumi Jo & 楊雪霏雙后美聲音樂」、「詩與樂-林惠珍室內樂獨唱會」、台北愛樂歌劇坊「霍夫曼的故事」、北市交「月亮」,以及臺中國家歌劇院「女武神」等節目回顧。
節目預告方面,女高音林慈音與鋼琴家許哲誠合作,推出了「奧維紐之歌-女高音林慈音與鋼琴家許哲誠音樂會」。《奧維紐之歌》(Chants d’Auvergne)音韻變化多端,色彩豐富,是所有女高音都想演唱的作品,兩位音樂家在多次排練後已培養極佳默契,一同以樂音描繪奧維紐的風景。另外,聖誕佳節時,臺北市立國樂團(TCO)也將舉辦專場音樂會,邀請旅美小提琴演奏家林昭亮合作,端出二個刻苦銘心的經典愛情故事作品:《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及《神鵰俠侶交響樂》國樂版。到了2018年初,台北歌劇劇場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推出《馬克白》(Macbeth)台灣首演。「今年歌德,明年莎士比亞!」這是導演曾道雄今年六月率台北歌劇劇場,盛大演出《浮士德》(Faust)之後,給予臺中國家歌劇院與愛樂者的承諾。此次的舞台設計將以寫意方式呈現《馬克白》裡的重要場景,配合徹底掌握戲劇情緒氛圍的燈光、匠心獨具的服裝,企圖以獨特的悲劇美學征服觀眾的心。除了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NTSO)的共同演出,全劇更以義大利原文演唱,並同步提供中文字幕,期能幫助在場觀眾更加理解唱詞,全心全意沉浸至這部歌劇所構築的世界中。
本期的「談音樂」單元,邀請知名小提琴家與音樂教育學者李肇修,和讀者分享他從巴哈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的練習出發,所獲得的一連串與美,與生活和音樂教育的相關感受,他也即將於明年推出一場慈善音樂會。2018年起,《歌劇暨藝術文化》將增加頁數並調整為半年刊,分別於4月及10月中旬推出春夏刊、秋冬刊,期能為讀者帶來更深入、更精緻的閱讀體驗。
貝里尼一年至多只產出一至兩部的歌劇作品,而譜寫過程中,他也會將歌者的聲音特質、音域或表現性列入創作考量,是屬於慢工出細活的類型。後人評價貝里尼的音樂,幾乎不脫浪漫、優雅、美妙、熱情等代名詞,而這些細緻而流暢的旋律背後,往往結合了高難度的美聲唱法,對歌者而言極具挑戰性。在他如此短暫的一生中,貝里尼留下的作品數量雖然無法與那些多產的音樂家們相比,但他對後來的音樂家們卻帶來不少啟發,風格影響深遠,作品深植人心。
秋冬之際,台灣的歌劇舞台很是熱鬧,短短的幾個星期內連續來了幾位國際知名歌唱家:韓國女高音曹秀美(Sumi Jo)、德國男高音喬納斯.考夫曼(Jonas Kaufmann)、美國男中音湯瑪斯.漢普森(Thomas Hampson)、德國女高音戴安娜.丹姆勞(Diana Damrau)與其夫婿低男中音尼可拉.泰斯特(Nicolas Testé)等人,他們幾乎都是首次訪台演出,也為樂迷留下難忘的回憶。而台灣的自製歌劇和聲樂演出活動亦十分繽紛,本期內容即包含「Sumi Jo & 楊雪霏雙后美聲音樂」、「詩與樂-林惠珍室內樂獨唱會」、台北愛樂歌劇坊「霍夫曼的故事」、北市交「月亮」,以及臺中國家歌劇院「女武神」等節目回顧。
節目預告方面,女高音林慈音與鋼琴家許哲誠合作,推出了「奧維紐之歌-女高音林慈音與鋼琴家許哲誠音樂會」。《奧維紐之歌》(Chants d’Auvergne)音韻變化多端,色彩豐富,是所有女高音都想演唱的作品,兩位音樂家在多次排練後已培養極佳默契,一同以樂音描繪奧維紐的風景。另外,聖誕佳節時,臺北市立國樂團(TCO)也將舉辦專場音樂會,邀請旅美小提琴演奏家林昭亮合作,端出二個刻苦銘心的經典愛情故事作品:《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及《神鵰俠侶交響樂》國樂版。到了2018年初,台北歌劇劇場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推出《馬克白》(Macbeth)台灣首演。「今年歌德,明年莎士比亞!」這是導演曾道雄今年六月率台北歌劇劇場,盛大演出《浮士德》(Faust)之後,給予臺中國家歌劇院與愛樂者的承諾。此次的舞台設計將以寫意方式呈現《馬克白》裡的重要場景,配合徹底掌握戲劇情緒氛圍的燈光、匠心獨具的服裝,企圖以獨特的悲劇美學征服觀眾的心。除了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NTSO)的共同演出,全劇更以義大利原文演唱,並同步提供中文字幕,期能幫助在場觀眾更加理解唱詞,全心全意沉浸至這部歌劇所構築的世界中。
本期的「談音樂」單元,邀請知名小提琴家與音樂教育學者李肇修,和讀者分享他從巴哈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的練習出發,所獲得的一連串與美,與生活和音樂教育的相關感受,他也即將於明年推出一場慈善音樂會。2018年起,《歌劇暨藝術文化》將增加頁數並調整為半年刊,分別於4月及10月中旬推出春夏刊、秋冬刊,期能為讀者帶來更深入、更精緻的閱讀體驗。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5折$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