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本《包豪斯劇場》反映了包豪斯鮮為人知卻至關重要的一面,即包豪斯的劇場實踐,同時反映了包豪斯舞臺工坊的形式大師奧斯卡•施萊默在這個共同體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作為"包豪斯叢書"第四冊,本書初版於1925年,原書名為《包豪斯舞臺》[Die Bühne im Bauhaus],收錄了奧斯卡•施萊默、莫霍利-納吉關於舞臺的理論文章,以及法卡斯•莫爾納的創作方案,可謂德國現代劇場實驗的一次宣言。1961年該書英譯本問世,更名為《包豪斯劇場》[The Theater of the Bauhaus],增補收錄了施萊默於1927年發表的文章,以及格羅皮烏斯為英譯本撰寫的序言,成為西方學界重新理解包豪斯運動乃至20世紀早期德國實驗劇場的重要文獻之一。
 

作者介紹

奧斯卡•施萊默[Oskar Schlemmer, 1888—1943],德國藝術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在繪畫、雕塑、劇場和舞蹈領域都曾發揮過源起性的作用。施萊默早年師從抽象藝術理論家阿道夫•赫爾策爾,1920年接受格羅皮烏斯的邀請加入包豪斯,作為形式大師先後主持過壁畫工坊、石材工坊、木材工坊和舞臺工坊,其著名作品包括舞臺實驗《三元芭蕾》(1921—1932)、包豪斯頭像標識(1922)、 油畫《包豪斯樓梯》(1932)等,他所主導的包豪斯劇場實驗和包豪斯派對,被史學家視為20世紀後半葉美國行為藝術和後現代劇場的一種先聲。

拉茲洛•莫霍利-納吉[László Moholy-Nagy, 1895—1946],匈牙利畫家、攝影家、設計教育家,深受俄國構成主義影響,宣導藝術與工業技術的結合,1923年受聘于包豪斯,接任伊頓主持初步課程,並在1925年至1930年與格羅皮烏斯聯合主編了包豪斯叢書[Bauhausbücher],同時參與了包豪斯的舞臺設計,主張舞臺的全面機械化。拉茲洛•莫霍利-納吉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是先鋒派攝影家,在黑影照相與攝影拼貼方面有引領性的探索,著有《繪畫 攝影 電影》(1927)、《從材料到建築》(1929)、《新視覺》(1930)、《運動中的視覺》(1947)。
 

目錄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1961年英譯本導言
奧斯卡•施萊默:人及其藝術形象
拉茲洛•莫霍利-納吉:劇場、馬戲團、雜耍
法卡斯•莫爾納:U形劇場
奧斯卡•施萊默:舞臺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

包豪斯在它自身的短暫歲月中,涵蓋了視覺藝術的全部領域:建築、平面設計、雕塑、工業設計,以及舞臺工作。包豪斯致力於在所有藝術創作的過程之間找到一種新穎有 力的協作, 以便終使得我們的視覺環境與新的文化協調一致。這一目標是退縮在象牙塔內的個體無法實現的。包豪斯的老師與學生構成一個勞作的共同體,他們必須成為現代世界活躍的介入者,去探索藝術與現代科技的新的綜合。包豪斯師生基於人類感知的生物學事實,以一種無偏頗的好奇心去調研形式與空間的現象,從而獲得一些客觀的手段,借此將個體的創造成果與共同的社會背景相關聯。包豪斯的一項重要的準則就是:老師決不能將他自己的方式強加于學生;反之,學生任何模仿的意圖都會被嚴格禁止。老師所能提供的幫助只是激勵學生找到適合他自己的方向。

這本書反映了包豪斯在舞臺工作坊這一特定領域中的探索。在包豪斯共同體中,奧斯卡•施萊默發揮了獨特的作用。1921 年,當他剛成為包豪斯的一員時首先負責的是雕塑作坊。然而漸漸地,他憑自身的首創精神拓寬了這個作坊的視野,進而發展出包豪斯舞臺作坊,後者成了輝煌一時的學習場所。在包豪斯的全部課程中,舞臺作坊的邊界日益拓寬,吸引了所有部門與作坊的學生。他們逐漸迷上了這位魔法大師的創作態度。

奧斯卡•施萊默富藝術家特質的作品就是他對空間的演繹。他的繪畫作品同他的芭蕾與戲劇舞臺一樣,在這裡,空間經驗不是僅通過視覺,而是通過舞者與演員整個身體的觸覺獲得。

他觀察人在空間中運動的輪廓,並將其轉化為幾何的或機械的抽象語法。他設計的人物與形式是純粹的想像之作,象徵著人類特性與不同情感的無盡類型:平和或悲痛,滑稽或莊重。

施萊默一直保有一種理念,即努力尋求新的象徵,他視其為“我們文化中的該隱之痕,象徵著我們這個不再有象徵的文化,更糟糕的是,我們甚至沒有能力去創造它們”。他具有一種穿越到理性思維之外的洞察力,並據此找到能表現形而上觀念的圖像,例如,張開手指的星狀、“折疊手臂”的無窮號“∞”。在施萊默的手中,用於偽裝的面具成了非常重要的舞臺道具。自古希臘劇場以來,面具已被現實主義的舞臺所遺忘,在今天也只出現在日本的能劇中——這一點我們相信施萊默並不知情。我將引用一段T.盧克斯•費寧格生動且個人化的報告,他是施萊默的追隨者,見證了“包豪斯劇場一次舞臺課堂的夜間演出,這場演出備受讚譽,美妙到令觀者充滿窒息般的興奮”。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