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聯陞別傳

楊聯陞別傳
定價:294
NT $ 294
  • 作者:蔣力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日期:2018-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0158494
  • ISBN13:9787100158497
  • 裝訂:平裝 / 385頁 / 21 x 15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1-1
 

內容簡介

楊聯陞先生為著名文史學家、哈佛大學燕京講座教授,被譽為“中國文化的海外媒介”,其與海內外學人有著廣泛聯繫,互相砥礪前行,堪稱學界傳奇。

本書從傳主與胡適、趙元任、錢穆、蕭公權、繆鉞、何炳棣、余英時、吉川幸次郎、戴密微等海內外學人的學術往來切入,鋪開一幅異彩斑斕的楊聯陞學人交往圖卷,並旁及其諸多愛好、特別紀念冊及生命的最後時光,展示了傳主一生中重要的學術和生命歷程。
 

作者介紹

蔣力,楊聯陞外孫,中央歌劇院研究員,文藝評論家,歌劇音樂劇製作人,作家。著有《變革中的文化潮》《音樂廳備忘錄》《書生集》《守望集》《詠歎集》《王叔暉畫傳》等;編有《東漢的豪族》《漢學書評》《哈佛遺墨》《蓮生書簡》《里昂譯事》《五洲留痕》等。
 

目錄

雪上冰橇留跡蹤,白雲閒暇客從容
——《楊聯陞別傳》由來
東風不妒留鶯住,猶為扶持著意吹
——楊聯陞與胡適
清苑青春共賞花,誰期秋晚隔天涯
——楊聯陞與繆鉞
鵬飛培哈佛,鳥哺報清華
——楊聯陞與清華(兼記與陳寅恪、蕭公權、葉公超、錢稻孫、朱自清、浦薛鳳、梅貽琦等)
豈僅師生誼,渾同父子緣
——楊聯陞與趙元任
萬法一塵,須彌土芥
——楊聯陞與台靜農
忽憶垂青農圃道,學人特地報恩來
——楊聯陞與錢穆
朗吟新句追秋興,細寫長編注史通
——楊聯陞與洪業
痛飲高歌消此夕,與君重返少年場
——楊聯陞與何炳棣
何必家園柳,灼然獅子兒
——楊聯陞與余英時
書畫詩文雄一世,才人塊壘不嫌多
——楊聯陞與蔣彝
花兒本不願開,春風一個勁兒吹
——楊聯陞與賈德納
中院老榕枝宛轉,聖之時者有群公
——楊聯陞與臺灣學人
君山先生神不死,薪傳今有吉川子
——楊聯陞與日本漢學學人
心中身外事,隨意免安排
——楊聯陞與詩畫棋戲
知命應傾隨分酒,草玄呼白莫相違
一一楊聯陞的紀念冊與師友情
誰管東籬,珍重黃花瘦
——楊聯陞的最後歲月
 

雪上冰橇留跡蹤,白雲閒暇客從容
——《楊聯陞別傳》由來

為已故哈佛燕京講座教授、漢學家楊聯陞作傳的緣起,並非因為他是我的外祖父,不誇張地講,完全是因為作家韓石山先生的慫恿。

“非典”期間我所編的《哈佛遺墨——楊聯陞詩文簡》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後,我給至今尚未謀面的學者謝泳寄樣書(他在此前回復我的郵件中,允我在書末附錄了他的《楊聯陞為什麼生氣》一文),順便煩請他代我轉送他在山西作協時的同事韓石山一冊。那時我與韓先生亦未曾謀面,也不相識,只是讀過他的部分著作。沒想到他收到《哈佛遺墨》後,迅速讀完,並一連寫了兩篇文章,一是談“前輩風流”,一是“重審趙儷生電話案”。後一篇的影響顯然更廣。大約十多年前的一個冬日,我去太原辦事,電約韓先生求見,他答應當晚來我下榻處。那天下午他在某高校演講,之後有晚餐招待,他喝得興致甚佳,到我住處已時近子夜,興仍未盡。石山先生與我雖是初見,卻一見如故。所談話題中,當時我最不以為然,之後則甚以為然,乃至由動心直至動筆的就是他的這句話:“你該寫《楊聯陞傳》。”

這句話說完片刻,他似乎就已看出我的不以為然,又強調了一句:“這個人很有意思,很值得寫,我都想寫,就是沒有材料。”石山先生的傳記文學創作我是很愛讀的,譬如《徐志摩傳》。韓石山與徐志摩是隔代人,不可能見過面,不會有直接的接觸,只能在“材料”的基礎上憑其感受、理解、分析和研究來寫傳記,但他竟能寫出那麼厚重的一冊。蔣力與楊聯陞,更是隔代人,但是好在見過幾次面,有一點點接觸,手頭也有一些的材料,自2003年“非典”期間編輯《哈佛遺墨》一書開始,我一直未中斷對楊聯陞的資料收集和人物研究,為什麼不能寫呢?

其實,比我更有資格寫、當初也更想寫楊聯陞傳記的,大有人在。譬如楊聯陞的弟子、後來的同事更兼友人、被他稱為“英時弟”的余英時教授。楊聯陞去世後,余先生陸續寫了帶學術歸納性的悼念文章,寫了關於楊聯陞與胡適先生論學談詩的文章,還為楊聯陞的詩做了箋注。論資格,他當是第一人選,可是從未見他動過此念,畢竟,他是學者,不是作家。楊聯陞的另一位半是弟子半是友人的陸惠風教授,是當初就已想寫傳記的人,為此他複印了楊聯陞四十餘年的日記,很有進入狀態的樣子了,但後來不知何故,陸先生放棄此念,連他複印的那套日記,都送給了哈佛燕京圖書館(原件則由楊聯陞夫人做主,捐給了臺灣“中研院”史語所)。原件和影本,我都未看過,但我意識到,楊聯陞這個1914年出生、已經去世了二十多年的人,如果再沒有一本關於他的傳記問世,他的生平、容貌、個性、愛好、成就等等,後來人肯定更難說清了。盡我所能,依據手頭現有材料,把我對楊聯陞的瞭解和不斷加深的認識落在紙面上,是我不應推卸的義務。儘管瞭解和認識都仍有一定的局限,我還是勉力開始了《楊聯陞別傳》的寫作。

因為有局限,所以我很清楚,正傳、大傳我絕對寫不出來,“別傳”之體裁,也是受了傳主觀念的啟發。1981年楊聯陞寫給臺灣《傳記文學》雜誌主編劉紹唐先生的一通書信,實則是一篇關於蔣彝先生的人物隨筆,其中提到:“茲想選錄打油詩試寫《行者學究交遊打油唱酬記》。(自傳亦是合傳,實是別傳而已!)”在他晚年給繆鉞先生的書信中,也提到要寫日本遊記。可惜的是,他雖動此念,卻未來得及付諸筆端就已病衰,否則,一定有數篇生動的文字,再現當年情景和若干風流人物。要指出的是,楊聯陞畢生很少寫長文專著,沿此習慣,若有別傳之文,每篇也當在幾千至萬字之間。即便寫成,也不可與其師寅恪先生之大作《柳如是別傳》相比,那是三卷本的巨著。後生之我,更無類似指望,只望讀者諸君對“別傳”亦有寬容之理解,認可傳記也能有各種寫法。此為我對“別傳”概念的解釋。

這本別傳,選擇了與傳主關係密切(甚至是密切到特殊程度)的一些學人,如:胡適、趙元任、錢稻孫、繆鉞、洪業、蔣彝、何炳棣、台靜農、余英時、賈德納、吉川幸次郎、宮崎市定等人,分別記錄了傳主與他們的交往,多自唱酬切入,與楊聯陞“自傳亦是合傳”(其實還可稱為詩傳)的意思暗合。然因局限,譬如與某人的書信往還,目前筆者只見到一方多通信函,另一方的信函則少見或一通未見,所以實難詳盡描述。且我亦堅決杜絕想像與虛構,所以難免遺漏,但絕非忽略,只祈日後有新發現,或能再有增補。歐洲漢學界當時活躍的前輩和同輩,傳主亦多有交往,但大都限於學術範疇,然其中有一位不能不提,那就是法國漢學家戴密微教授。1951年,37歲的楊聯陞遊學歐洲,用他自己的話,叫“拜山”,戴密微那時就是一座巍峨的漢學之峰。

儘管我們對楊聯陞與戴密微的結識缺乏瞭解,但就所知來看,戴密微從那次見面起就對楊聯陞這個晚輩表現出異乎尋常的關愛。他安排楊聯陞住在他家隔壁的旅館,然後是當天的下午茶、晚飯、持續多日的論學,然後是介紹他去瑞士登山。十年後,安排他到法蘭西學院演講,以致楊聯陞在這個演講稿的法文本出版時,特意表示了他對戴密微先生“滿懷的誠摯和敬意”,並將這個法文本題獻戴密微教授。1977年是他們二人的最後一次見面,楊聯陞大陸探親返回美國途中,在瑞士的蘇黎世(楊譯為楚芮克)轉機,戴密微先生特意趕到蘇黎世,與楊聯陞住進同一家旅社,利用短暫的時間,做了最後一次學術探討。

楊聯陞的日記中記下了一個小細節:到機場登機前,夫人宛君沒有買到想買的栗糖,回到美國一周後,竟收到戴密微寄來的一包栗糖。楊聯陞感慨不已,立即代夫人回信致謝。這種隔輩、跨國、同道、親如父子般的友情,於今說來,幾如天方夜譚。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