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世紀,美學已不僅是一種關於審美趣味的理論,而是融入到個人生活和群體生活中。《當代美學》作者馬里奧·佩爾尼奧拉認為,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美學更像是一種文化哲學,而不是對美和藝術的本質思考:生命美學獲得了政治性意義;形式美學獲得了媒介意義;知識美學獲得了懷疑論意義;實踐美學則獲得了交往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在方法論上,作者不同意那種將美學家划分成不同流派的寫法,也不同意將主要作家凌駕於次要作家之上的歷史編寫順序,他采取的「多元視角」將日本、中國等亞非國家的美學觀點也納入20世紀美學的思想譜系中。
本書是意大利著名哲學家馬里奧·佩爾尼奧拉的第二本中文譯作,在這本極富啟發性的美學專著中,我們可以系統了解20世紀美學的重要成就,還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從美學的角度重新審視日常生活和社會問題。
馬里奧·佩爾尼奧拉(Mario
Perniola),羅馬大學美學教授,與安伯特·艾柯齊名的當代意大利哲學家。佩爾尼奧拉著有多部美學著作,其中已被翻譯為中文的是《儀式思維》。他重視對意大利本土文學成就和文學理論的研究,也關注當代世界美學的基本走向,對當代技術革新所造成的人的欲望經驗的改變尤為敏感。對於那些當代歷史上具有划時代意義的大事件,像1968年學生運動、1979年伊朗革命、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2011年美國世貿大廈被襲事件,他都在自己的學術研究中給予了深切關注,可以說,在廣義美學框架內,佩爾尼奧拉發展了一套富於創新性、想象力、具有批判精神的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