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學派,又名姚江學派,創始人為明代大儒王 守仁,因其曾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 故稱該學派為陽明學派。該學派提倡「心即理」、「 知行合」、「致良知」等學說,后分化為浙中王學、 江右王學、和泰州王學等七派。陽明學派是明朝中晚 期思想學術領域中的個*名流派,其學說是明朝中晚 期的主流學說之,后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 大影響。陽明學派思想體系的核心是「致良知」。它
包括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以及萬物體之仁等幾個 方面。而其思想體系的基點和出發點則建立在對朱熹 格物致知說的批判上面。
謝無量*的《陽明學派》1915年初版。全書分四 編共二十章,分別介紹了王陽明的生平及其與陸象山 的關系,王陽明的哲學、倫理學觀點,還總結了王陽 明對前人學術觀點的評論。《陽明學派》立於新時代 之辯證立場,對陽明心學進行重新審視和評價。
謝無量(1884—1964)四川樂至人,近代*名學者、詩人、書法家。曾任四川存古學堂監督,《京報》、《民權報》、《獨立周報》、《神州日報》主筆,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編輯,東南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四川大學教授、中文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后,歷任重慶中國公學教授、文學院院長,川西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川西博物館館長,四川文史館研究員,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等職。*有《中國大文學史》、《中國婦女文學史》、《中國哲學史》等學術*作,並出版了《謝無量自寫詩卷》、《謝無量書法》等作品。謝無量是一位系統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先驅,學識淵博,見識遠卓,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近代變革均有深入的體認,許多*作具開創之功。同時,他也是一位在詩詞、書法、文史研究、文物鑒賞等方面卓有成就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