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雁門關生人,《心中的菩提樹--張衛平散文中學生讀本》作者張衛平關注的東西粗獷、桀驁,他那質朴而充滿野性的語言有一種生猛的血的味道,具備了撕裂咽喉的穿透力。他的文章意象簡約,內容密集,思想天馬行空而清晰有序,寫作激情被置於一種理性的思辨之下,這是一種語言和思想的秩序,他的文章往往能在短短數百字間表現出開闊的境界和宏大的視野,達到罕見的高度。
張衛平,當代作家,曾先後榮獲全國優秀劇本獎、趙樹理文學獎、山西優秀文藝作品獎等多項大獎。其作品被廣泛轉載於各類散文選集和中小學生散文讀本中。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給我一支槍》《歌太平——薩都剌》,長篇散文《走馬雁門》《三垂岡》,電視連續劇《忽必烈》《大宗師》等。
目錄
生活從記憶開始(代前言)
心中的菩提樹
淡黃色的月亮
風中的樹葉
室中的杜鵑花
籠中的金絲鳥
寧靜的雪
禪中的阿育王塔
孤傲的胡楊
浮山四月槐花香
風中的淚滴
飄逝的紅頭巾
遙遠的小屋
清清的河水
童年的小搖車
石六旦老師
北方的紅高梁
熟悉的號子
飛入歷史深處的那只鷹
遙望古城
感受白雲寺
叩拜雁門
悲情雁門關
遙遠的九龍灣
千年白仁岩
十二哥
福牛
紀煙袋
十二紅
賈先生
石先生
詩魂歸故里
小荷尖尖角
永遠薩都剌
飛翔的夢想
清白在人間
鐵馬秋風寫汗青
遠逝的河流
「駱駝上晃大的孩子」
「西部的騎手」
經典日常
「山河入夢」
可怕的周期律
「位卑未敢忘憂國」
真情地表達自己(代跋)
後記
心中的菩提樹
淡黃色的月亮
風中的樹葉
室中的杜鵑花
籠中的金絲鳥
寧靜的雪
禪中的阿育王塔
孤傲的胡楊
浮山四月槐花香
風中的淚滴
飄逝的紅頭巾
遙遠的小屋
清清的河水
童年的小搖車
石六旦老師
北方的紅高梁
熟悉的號子
飛入歷史深處的那只鷹
遙望古城
感受白雲寺
叩拜雁門
悲情雁門關
遙遠的九龍灣
千年白仁岩
十二哥
福牛
紀煙袋
十二紅
賈先生
石先生
詩魂歸故里
小荷尖尖角
永遠薩都剌
飛翔的夢想
清白在人間
鐵馬秋風寫汗青
遠逝的河流
「駱駝上晃大的孩子」
「西部的騎手」
經典日常
「山河入夢」
可怕的周期律
「位卑未敢忘憂國」
真情地表達自己(代跋)
後記
序
世界是因記憶而存在的,如果沒有記憶,這個世界與我們的關聯就會減少,我們也就淪為條件反射式的動物存在,我們也不可能建立輝煌的人類文明。我們是最重視歷史的民族,從三千年前,我們就開始記錄我們的生存活動,積累我們的集體記憶。
所以當歷史學家研究中國歷史的時候,發現我們擁有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有着各種精細的歷史細節,以及各種豐富的民間野史——如此眾多的記憶資料,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審美取向和習俗個性。
我們並不是一下子成為現在這個樣子,而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文化演變和記憶儲存,不斷進行歷史信息搜尋和分析解讀,才形成了我們今天的生活形態和社會結構。我們的性格特征中有着深刻的歷史記憶基因,我們在看似不經意之中接受了記憶給我們的命令,並體現在我們的日常行為中。
個體的記憶也是這樣,不同的個體記憶形成了屬於他自己的經驗,並在這經驗的背后,有一個隱秘的認知結構。這讓我們在生活中的每一個抉擇,都是經由長期積累的信息演算而做出自己認為的最好決斷。這種記憶對於生活的介入,是一個基本的事實,我們無論怎樣掙扎,都不可能逃脫記憶的支配。
對於一個文學工作者來說,他所寫的一切基本上來源於記憶。即使是虛構文學,也同樣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沒有這些個體的記憶,一切虛構都失去了活力。張衛平的新作《心中的菩提樹》就是~部關於記憶的書。他寫自己的個人感受,總是從記憶中找到一些對他來說重要的生活細節,從而看到這些現象背后所隱藏的思想,就像醫生觀察一張X光片一樣,生活是有骨架的,它不是現象的堆積。可以說,每一個生活現象,都是關於自己以及世界的寓言。只是由於我們記憶的深度和廣度的局限,很多意義非凡的記憶流失了,剩下了我們能夠記住的東西。
張衛平的這個散文集,是從他創作的眾多作品中篩選出來的。一個農夫要篩選出質量和品質上乘的種子,是需要一些技術手段的,也需要他的記憶和經驗鑄造出來的尖銳眼光。他從偶然觀察到的韭菜宿根的事實,看到經過風雪嚴寒之后的頑強生命力,也看到了生活的艱辛與不易,朴素的生活理念從十分平常的植物中提煉出來。
《淡黃色的月亮》中,他看到了生命歷程與月亮陰晴圓缺之間的相似性,其實曲折的生活就是常態的生活。他也從記憶中搜尋從前鄉村生活經歷中的各種人物,既有身邊的親人,也有同學和朋友,還有那些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留存在記憶深處的人物形象。
他的九龍灣、書房院和大槐樹,他眼中的姥娘、英姑、二舅、岳父、張十二哥、石六旦老師、馮先生、民間說唱藝人福牛、牧羊漢子等等,他記憶中的人物一一登場,演出了一場不同尋常的盛大戲劇。其中既有朴實的勞動者的經典形象,能說會唱的鄉村藝人,以及具有堅強個性、又有人性中柔軟一面的普通人。這里有悲劇命運的承受,也有特殊年代的荒誕語境中人的真實情感,還有驚心動魄、催人淚下的愛情……
記憶在寫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喚醒了靈魂中沉睡的激情,演繹了一個時代的鄉村故事,提供了社會斷面上截取的景觀樣本。我注意到,張衛平在寫作取材中不滿足於單純的個人記憶,還將發生於故鄉的集體記憶收入自己的寶囊。他將這樣的記憶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記載、實物遺存,另一部分是民間記憶和傳說。只有這兩條河流的匯合,才會有真實的歷史激流,才會有河柳繞岸、花分一脈的生動歷史鏡像。
故鄉矗立的雄渾的雁門關以及發生在雁門關的英雄故事,還有1600年前的慧遠大師、明代軍事家和文化學者張鳳翼、孫傳庭,以及后唐時代的青年英雄李存孝等等,盡管這些歷史人物的人生傳奇是由一系列資料構成,但其中也足以看出作家的理想主義情懷和英雄主義激情。歷史的演出並沒有完全謝幕,而是經由文字得以復活。
如果歷史僅僅是一些發黃的史書,它就僅僅是躺在紙面上的骨骸。只有民間的歷史記憶才能賦予它血肉。這些民間傳說和記憶也許並不;隹確,但它是鮮活的、生動的、具有質感的和傳神的。性格倔強、自尊和堅守愛情的王家戲班中的名角十二紅,忠於職守、主持公平正義、捍衛公序良德的紀知事,有着儒家情懷、舉止優雅、堅守民族大義的石先生和在悲歌中憤然赴死的賈先生,既具有傳奇色彩,也具有典型的文化象征意義。它所表達的是民間理想和大眾對傳統道德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1954年,日本生態學家SyuitiMoyi開始了一項長達60年的實驗,他將果蠅用黑布罩起來,經過61年后,繁殖了1500代,發現這些果蠅的后代發生了數十個基因的變異,它幫助這些果蠅后代適應完全黑暗的生活。但是,一個獨特的現象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那就是,這些果蠅仍然保持着先祖的趨旋光性。很多歷史事實已經被遮蔽了,就像這些果蠅一樣沉浸於黑暗中,但它仍然有着和生命一樣的趨旋光性,張衛平的這部散文集將歷史的趨旋光性點燃了,並用記憶為我們提供了一束明亮的光線。
所以當歷史學家研究中國歷史的時候,發現我們擁有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有着各種精細的歷史細節,以及各種豐富的民間野史——如此眾多的記憶資料,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審美取向和習俗個性。
我們並不是一下子成為現在這個樣子,而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文化演變和記憶儲存,不斷進行歷史信息搜尋和分析解讀,才形成了我們今天的生活形態和社會結構。我們的性格特征中有着深刻的歷史記憶基因,我們在看似不經意之中接受了記憶給我們的命令,並體現在我們的日常行為中。
個體的記憶也是這樣,不同的個體記憶形成了屬於他自己的經驗,並在這經驗的背后,有一個隱秘的認知結構。這讓我們在生活中的每一個抉擇,都是經由長期積累的信息演算而做出自己認為的最好決斷。這種記憶對於生活的介入,是一個基本的事實,我們無論怎樣掙扎,都不可能逃脫記憶的支配。
對於一個文學工作者來說,他所寫的一切基本上來源於記憶。即使是虛構文學,也同樣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沒有這些個體的記憶,一切虛構都失去了活力。張衛平的新作《心中的菩提樹》就是~部關於記憶的書。他寫自己的個人感受,總是從記憶中找到一些對他來說重要的生活細節,從而看到這些現象背后所隱藏的思想,就像醫生觀察一張X光片一樣,生活是有骨架的,它不是現象的堆積。可以說,每一個生活現象,都是關於自己以及世界的寓言。只是由於我們記憶的深度和廣度的局限,很多意義非凡的記憶流失了,剩下了我們能夠記住的東西。
張衛平的這個散文集,是從他創作的眾多作品中篩選出來的。一個農夫要篩選出質量和品質上乘的種子,是需要一些技術手段的,也需要他的記憶和經驗鑄造出來的尖銳眼光。他從偶然觀察到的韭菜宿根的事實,看到經過風雪嚴寒之后的頑強生命力,也看到了生活的艱辛與不易,朴素的生活理念從十分平常的植物中提煉出來。
《淡黃色的月亮》中,他看到了生命歷程與月亮陰晴圓缺之間的相似性,其實曲折的生活就是常態的生活。他也從記憶中搜尋從前鄉村生活經歷中的各種人物,既有身邊的親人,也有同學和朋友,還有那些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留存在記憶深處的人物形象。
他的九龍灣、書房院和大槐樹,他眼中的姥娘、英姑、二舅、岳父、張十二哥、石六旦老師、馮先生、民間說唱藝人福牛、牧羊漢子等等,他記憶中的人物一一登場,演出了一場不同尋常的盛大戲劇。其中既有朴實的勞動者的經典形象,能說會唱的鄉村藝人,以及具有堅強個性、又有人性中柔軟一面的普通人。這里有悲劇命運的承受,也有特殊年代的荒誕語境中人的真實情感,還有驚心動魄、催人淚下的愛情……
記憶在寫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喚醒了靈魂中沉睡的激情,演繹了一個時代的鄉村故事,提供了社會斷面上截取的景觀樣本。我注意到,張衛平在寫作取材中不滿足於單純的個人記憶,還將發生於故鄉的集體記憶收入自己的寶囊。他將這樣的記憶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記載、實物遺存,另一部分是民間記憶和傳說。只有這兩條河流的匯合,才會有真實的歷史激流,才會有河柳繞岸、花分一脈的生動歷史鏡像。
故鄉矗立的雄渾的雁門關以及發生在雁門關的英雄故事,還有1600年前的慧遠大師、明代軍事家和文化學者張鳳翼、孫傳庭,以及后唐時代的青年英雄李存孝等等,盡管這些歷史人物的人生傳奇是由一系列資料構成,但其中也足以看出作家的理想主義情懷和英雄主義激情。歷史的演出並沒有完全謝幕,而是經由文字得以復活。
如果歷史僅僅是一些發黃的史書,它就僅僅是躺在紙面上的骨骸。只有民間的歷史記憶才能賦予它血肉。這些民間傳說和記憶也許並不;隹確,但它是鮮活的、生動的、具有質感的和傳神的。性格倔強、自尊和堅守愛情的王家戲班中的名角十二紅,忠於職守、主持公平正義、捍衛公序良德的紀知事,有着儒家情懷、舉止優雅、堅守民族大義的石先生和在悲歌中憤然赴死的賈先生,既具有傳奇色彩,也具有典型的文化象征意義。它所表達的是民間理想和大眾對傳統道德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1954年,日本生態學家SyuitiMoyi開始了一項長達60年的實驗,他將果蠅用黑布罩起來,經過61年后,繁殖了1500代,發現這些果蠅的后代發生了數十個基因的變異,它幫助這些果蠅后代適應完全黑暗的生活。但是,一個獨特的現象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那就是,這些果蠅仍然保持着先祖的趨旋光性。很多歷史事實已經被遮蔽了,就像這些果蠅一樣沉浸於黑暗中,但它仍然有着和生命一樣的趨旋光性,張衛平的這部散文集將歷史的趨旋光性點燃了,並用記憶為我們提供了一束明亮的光線。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