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祥、馬勝所著的《骨骼肌神經調控與表面肌電圖技術應用》通過對患有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的青年男性和無下腰痛的健康青年男性進行軀干肌等速向心及等速離心測試,將兩者軀干屈伸肌的力學特點進行對比得出
(1)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存在着軀干屈伸肌肌力下降及失衡現象,並以向心運動時變化明顯。
(2)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軀干屈伸肌的做功效率與正常組相比下降,且伸肌向心運動時的做功效率下降明顯。
(3)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軀干屈伸肌存在着爆發力下降現象,且伸肌向心運動時以及屈伸肌離心運動時的爆發力下降顯*。
王國祥,1963年出生,遼寧省喀左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2002年3月博士研究生畢業於日本廣島大學醫學部康復與保健學專業。現任蘇州大學運動康復系主任、蘇州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殘疾人協會康復教育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體育保健康復專委會常委、康復教育專委會委員,研究方向為運動系統功能障礙與康復訓練。
目錄
第一章 骨骼肌感覺及其神經調控
第一節 腱器官的感覺與傳導
第二節 肌梭的感覺與傳導
第二章 骨骼肌運動及其神經調控
第一節 細胞生物電活動與骨骼肌收縮
第二節 骨骼肌收縮活動的神經控制
第三節 脊髓對肌肉收縮活動的調節
第四節 大腦皮層的運動功能
第五節 腦干的運動功能
第三章 應用表面肌電圖技術對骨骼肌代謝水平的研究
第一節 表面肌電圖中位頻率與血乳酸濃度變化關系
第二節 等速運動過程中肌放電量與肌內氧含量變化
第三節 自行車運動時骨骼肌氧代謝和肌肉放電量相關性
第四章 應用表面肌電圖技術對人體動作反應能力的評價
第一節 人體動作反應時的神經生理學基礎
第二節 正常人膝關節角度變化與股四頭肌收縮的反應時
第三節 應用表面肌電圖技術對髕腱末端病運動員反應時研究
第四節 骨髂肌不同負荷等長收縮過程中的反應時變化特征
第五章 應用表面肌電技術對本體感覺的評估
第一節 本體感覺的生理學基礎及研究概況
第二節 下肢關節不同蹬伸距離下本體感覺中位置覺的變化
第三節 本體感覺在姿勢平衡維持過程中所起的交互作用
第六章 應用表面肌電技術對步行能力的評估
第一節 跑台運動過程中下肢肌表面肌電圖變化
第二節 不同運動形式步行運動的足底壓力的肌電圖特征
第七章 誘發肌電圖技術的應用研究
第一節 主動肌疲勞狀態下拮抗肌脊髓運動神經元興奮性
第二節 肌肉疲勞時表面肌電圖和誘發肌電圖應答
第三節 肌疲勞時誘發肌電圖M波和H波的變化特點
第四節 電刺激誘發肌疲勞過程中誘發肌電圖的特征
第八章 表面肌電圖技術對運動系統疾病的評價研究
第一節 髕腱末端病運動員膝關節表面肌電圖的特征
第二節 偏癱患者脊髓誘發肌電圖特點與針刺干預
第三節 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軀干運動學特征的研究
第一節 腱器官的感覺與傳導
第二節 肌梭的感覺與傳導
第二章 骨骼肌運動及其神經調控
第一節 細胞生物電活動與骨骼肌收縮
第二節 骨骼肌收縮活動的神經控制
第三節 脊髓對肌肉收縮活動的調節
第四節 大腦皮層的運動功能
第五節 腦干的運動功能
第三章 應用表面肌電圖技術對骨骼肌代謝水平的研究
第一節 表面肌電圖中位頻率與血乳酸濃度變化關系
第二節 等速運動過程中肌放電量與肌內氧含量變化
第三節 自行車運動時骨骼肌氧代謝和肌肉放電量相關性
第四章 應用表面肌電圖技術對人體動作反應能力的評價
第一節 人體動作反應時的神經生理學基礎
第二節 正常人膝關節角度變化與股四頭肌收縮的反應時
第三節 應用表面肌電圖技術對髕腱末端病運動員反應時研究
第四節 骨髂肌不同負荷等長收縮過程中的反應時變化特征
第五章 應用表面肌電技術對本體感覺的評估
第一節 本體感覺的生理學基礎及研究概況
第二節 下肢關節不同蹬伸距離下本體感覺中位置覺的變化
第三節 本體感覺在姿勢平衡維持過程中所起的交互作用
第六章 應用表面肌電技術對步行能力的評估
第一節 跑台運動過程中下肢肌表面肌電圖變化
第二節 不同運動形式步行運動的足底壓力的肌電圖特征
第七章 誘發肌電圖技術的應用研究
第一節 主動肌疲勞狀態下拮抗肌脊髓運動神經元興奮性
第二節 肌肉疲勞時表面肌電圖和誘發肌電圖應答
第三節 肌疲勞時誘發肌電圖M波和H波的變化特點
第四節 電刺激誘發肌疲勞過程中誘發肌電圖的特征
第八章 表面肌電圖技術對運動系統疾病的評價研究
第一節 髕腱末端病運動員膝關節表面肌電圖的特征
第二節 偏癱患者脊髓誘發肌電圖特點與針刺干預
第三節 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軀干運動學特征的研究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