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西方語言學界第一部全面闡述方言學基本原理的里程碑著作。它系統梳理了西方方言研究一百多年的歷史發展,詳略得當地介紹和評價了這個領域內出現過的各種流派、理論、代表人物及其研究方法和重要成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信息含量極為豐富的方言學研究著作。
這本書的突破和創新之處是,它將城市方言學(社會語言學)、方言地理學(傳統方言學)和對語言空間變異的描繪整合起來使之成為一個連貫而統一的學科——現代方言學。
本書第一版發表於1980年。這是1998年修訂版的譯本。在修訂版中,作者不僅將西方方言研究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新發展包括了進來,還增添了方言測量學和語言變異性分析兩項新內容,同時也更新了方言地理學的新近發展。
本書共十二章,論述了研究社區之間和社區內部語言變異的基本原理,它試圖將傳統方言學(即方言地理學)與城市方言學(社會語言學的范疇)結合起來,對國內的相關研究有重要的借鑒和現實意義。
目錄
第一部分:背景知識
第一章方言和語言
1.1互相通話性
1.2語言、方言和口音
1.3地理方言連續體
1.4社會方言連續體
1.5自主性和從屬性
1.6分離性和連續性
第二章方言地理學
2.1方言地理學興起的動力
2.2方言地理學簡史
2.3方言地理學方法
2.3.1調查問卷
2.3.2語言地圖
2.3.3調查對象的選擇
第三章方言學和語言學
3.1方言學和語文學
3.2結構方言學
3.2.1音位的總藏、分布以及發生率
3.2.2詞匯對應
3.3生成方言學
3.4多方言語法
第四章城市方言學
4.1社會方言
4.2城市方言
4.3調查對象的代表性
4.4獲取數據
4.5發音合作人的分類
4.6語言變項
第二部分:語言的社會變異
第五章社會分化和語言
5.1語言和社會階層
5.2語體分化
5.3性別分化
5.4語言在其他方面的社會分化
5.4.1語言和族群
5.4.2社會人際網絡
5.4.3個人特點
第六章社會語言學結構和語言創新
6.1指示性變項和標記性變項
6.1.1顯性污名(Overt stigmatisation)
6.1.2語言變化
6.1.3音位對立
6.1.4成見變項(Stereotypes)
6.2對語言變化的研究
6.2.1年齡差異模式
6.3語言變化的機制
6.3.1語體變異
6.3.2性別作用
6.3.3隱性威望(Covert prestige)
第三部分:空間變異
第七章方言分界線
7.1同言線
7.2同言線模式
7.2.1縱橫交錯模式(老定居點模式)
7.2.2過渡區模式
7.2.3方言殘余區模式
7.3同言線束
7.4同言線的等級排序
7.5同言線與文化的關聯
7.6同言線和方言變異
第八章方言過渡區
8.1漸變和突變
8.2幾個變項的概況
8.3變項(u)的過渡區
8.4混合型和混造型方言變體
8.5變項(a)
8.6過渡區的一般狀況
8.7方言變異和制圖
8.7.1西米德蘭茲的一個遺跡特征
8.7.2社會變異和地理變異的相互作用
8.7.3直接呈現語言的社會變異的繪圖
第四部分:變異的機制
第九章語言變異性
9.1變項作為一種結構單位
9.1.1作為偶發現象的變異
9.1.2作為本質特征的變異
9.1.3變項制約
9.2蘊涵量表(Implicational scales)
9.2.1美國阿拉巴馬州的默認動詞單數形式
9.2.2英格蘭北部輔音叢簡化(CC)
9.3定量處理數據
9.4定量分析地理變項
9.4.1方言測量學
9.4.2多維級差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9.4.3俄亥俄州的一個方言過渡區
9.4.4對矩陣的對應分析
9.4.5語言距離和地理距離
第十章語言的社會擴散和詞匯擴散
10.1實時(real time)和視時(apparent time)
10.1.1不同年齡階段發生的語言變化
10.2變化的創新者
10.2.1諾里奇(Norwich):基於社會階層的創新例子
10.2.2貝爾法斯特(Belfast):基於性別的創新例子
10.2.3金馬蹄地區(Golden Horseshoe):基於年齡的創新例子
10.3詞匯擴散
第十一章語言的地理擴散
11.1語言創新成分的空間擴散
11.2空間語言學
11.3語言區域
11.4小舌音在歐洲的分布
11.5在城市等級體系下的擴散
11.6空間擴散的制圖呈現
11.6.1來自挪威語研究的一個例子
11.7社會方言地理學的解釋
11.8引力模型的進一步改進
第十二章方言學的統一
參考文獻
第一章方言和語言
1.1互相通話性
1.2語言、方言和口音
1.3地理方言連續體
1.4社會方言連續體
1.5自主性和從屬性
1.6分離性和連續性
第二章方言地理學
2.1方言地理學興起的動力
2.2方言地理學簡史
2.3方言地理學方法
2.3.1調查問卷
2.3.2語言地圖
2.3.3調查對象的選擇
第三章方言學和語言學
3.1方言學和語文學
3.2結構方言學
3.2.1音位的總藏、分布以及發生率
3.2.2詞匯對應
3.3生成方言學
3.4多方言語法
第四章城市方言學
4.1社會方言
4.2城市方言
4.3調查對象的代表性
4.4獲取數據
4.5發音合作人的分類
4.6語言變項
第二部分:語言的社會變異
第五章社會分化和語言
5.1語言和社會階層
5.2語體分化
5.3性別分化
5.4語言在其他方面的社會分化
5.4.1語言和族群
5.4.2社會人際網絡
5.4.3個人特點
第六章社會語言學結構和語言創新
6.1指示性變項和標記性變項
6.1.1顯性污名(Overt stigmatisation)
6.1.2語言變化
6.1.3音位對立
6.1.4成見變項(Stereotypes)
6.2對語言變化的研究
6.2.1年齡差異模式
6.3語言變化的機制
6.3.1語體變異
6.3.2性別作用
6.3.3隱性威望(Covert prestige)
第三部分:空間變異
第七章方言分界線
7.1同言線
7.2同言線模式
7.2.1縱橫交錯模式(老定居點模式)
7.2.2過渡區模式
7.2.3方言殘余區模式
7.3同言線束
7.4同言線的等級排序
7.5同言線與文化的關聯
7.6同言線和方言變異
第八章方言過渡區
8.1漸變和突變
8.2幾個變項的概況
8.3變項(u)的過渡區
8.4混合型和混造型方言變體
8.5變項(a)
8.6過渡區的一般狀況
8.7方言變異和制圖
8.7.1西米德蘭茲的一個遺跡特征
8.7.2社會變異和地理變異的相互作用
8.7.3直接呈現語言的社會變異的繪圖
第四部分:變異的機制
第九章語言變異性
9.1變項作為一種結構單位
9.1.1作為偶發現象的變異
9.1.2作為本質特征的變異
9.1.3變項制約
9.2蘊涵量表(Implicational scales)
9.2.1美國阿拉巴馬州的默認動詞單數形式
9.2.2英格蘭北部輔音叢簡化(CC)
9.3定量處理數據
9.4定量分析地理變項
9.4.1方言測量學
9.4.2多維級差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9.4.3俄亥俄州的一個方言過渡區
9.4.4對矩陣的對應分析
9.4.5語言距離和地理距離
第十章語言的社會擴散和詞匯擴散
10.1實時(real time)和視時(apparent time)
10.1.1不同年齡階段發生的語言變化
10.2變化的創新者
10.2.1諾里奇(Norwich):基於社會階層的創新例子
10.2.2貝爾法斯特(Belfast):基於性別的創新例子
10.2.3金馬蹄地區(Golden Horseshoe):基於年齡的創新例子
10.3詞匯擴散
第十一章語言的地理擴散
11.1語言創新成分的空間擴散
11.2空間語言學
11.3語言區域
11.4小舌音在歐洲的分布
11.5在城市等級體系下的擴散
11.6空間擴散的制圖呈現
11.6.1來自挪威語研究的一個例子
11.7社會方言地理學的解釋
11.8引力模型的進一步改進
第十二章方言學的統一
參考文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