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認同成為一種潛在政治力量之際,本書揭示了經濟、公民、文化和種族形式的民族主義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揭示了這些形式的民族主義與記憶政治和民主修辭之間的互相作用。
盡管對於國家認同通過話語進行協商這一事實已經得到廣泛認可,但是對具體的協商過程進行研究卻十分罕見。
作者在自己的理論框架基礎之上,首先將讀者帶回到冷戰時期的歐洲,國家認同在尚未統一的德國將發揮雙重作用,既要消除國家社會主義的痛苦記憶,又要促進西德成為民主資本主義的先鋒—因此德國人被描述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受害者。緊接着讀者將看到1993年新憲法頒布之前俄羅斯的情景,當時俄羅斯提出的國家認同的首要作用是促使國家從中央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同時蘇聯人和民主被定性為不被新國家所兼容。
最后,讀者的目光將轉向1995年試圖脫離加拿大的魁北克,作者解釋了在魁北克的分裂主義支持者如何在短暫失利之后從民族和文化國家主義轉向公民國家主義。
總之,本書的研究表明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作用將在21世紀繼續得以發揮,同時也需要對與此相關的修辭手段進行持續不斷的批評。
M.萊恩•布魯納,喬治亞州大學公共關系系副教授。他的學術論文曾經發表在《演講季刊》《國家認同》《話語與社會》以及《傳播學》等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