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定價:348
NT $ 303
  • 作者:賈康蘇京春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6-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8665201
  • ISBN13:9787508665207
  • 裝訂:286頁 / 普通級 / 1-1
 

內容簡介

在闡述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相關理論的同時,結合英國、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發達經濟體如何較早實現崛起與跨越的案例,從歷史角度分析經濟社會發展和「中等收入陷阱」的關系,考察這些國家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同時,以拉美地區和「亞洲四小虎」為例,分析闡述了發展中國家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挑戰和需要解決的困難。

作者強調,「中等收入陷阱」也是我國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的一道坎。結合當前我國經濟轉型遇到的問題和面對新常態的復雜情況,本書具體分析了「悲觀派」「樂觀派」和「謹慎派」的不同觀點,論述了我國應怎樣借鑒成功國家的經驗,吸取失敗國家的教訓,在復雜的國際國內背景下力求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道坎,特別是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從供給側發力,攻堅克難,守正出奇,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走出一條從追趕到超越的「跨越」之路。

賈康,現任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財政學會顧問,中國財政學會PPP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成本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上海市人民政府特聘專家,福建省、安徽省、甘肅省人民政府顧問,西藏自治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咨詢委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行政學院、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安徽大學、天津財經大學、江西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廣東商學院、首都經貿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層次學術帶頭人。1988年曾入選亨氏基金項目,赴美國匹茲堡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多次參加國家經濟政策制訂的研究工作和主持或參加國內外多項課題,撰寫和出版多部專著和數百篇論文、數千篇財經文稿。多次受朱鎔基、溫家寶、胡錦濤和李克強等中央領導同志之邀座談經濟工作(被媒體稱之為「中南海問策」)。擔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 「財稅體制改革」專題的講解人之一。孫冶方經濟學獎、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和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划專家委員會委員。曾長期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2013年,主編《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發起成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任首任院長、秘書長)並積極推動「PPP研究院」等交流活動,致力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智庫和跨界、跨部門學術交流平台。2015年出版《新供給經濟學》專著(與蘇京春博士合作);2016年出版《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與蘇京春博士合作)、《供給側改革十講》。

蘇京春,經濟學博士,現為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中關村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特邀成員。著有《避陷阱、求坦途:中等收入階段的福利趕超與經濟趕超》,合著有《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新供給經濟學》、《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之路》、《新供給經濟學:理論創新與建言》等,參與譯校《聯邦制全球對話(第4卷):踐行財政「聯邦制」》並參編多部學術論著。曾參加多項國內外課題研究,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五十余篇,多篇論文曾被中國人民大學《財政與稅務》(復印報刊資料)、《新華文摘》《經濟要參》《改革內參》等收錄轉載。2012年榮獲「鄧子基財稅學術論文獎」一等獎;2013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2012年度財政工作優秀論文一等獎;2014年榮獲「鄧子基財稅學術論文獎」二等獎。

賈康,現任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財政學會顧問,中國財政學會PPP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成本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上海市人民政府特聘專家,福建省、安徽省、甘肅省人民政府顧問,西藏自治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咨詢委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行政學院、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安徽大學、天津財經大學、江西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廣東商學院、首都經貿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層次學術帶頭人。1988年曾入選亨氏基金項目,赴美國匹茲堡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多次參加國家經濟政策制訂的研究工作和主持或參加國內外多項課題,撰寫和出版多部專著和數百篇論文、數千篇財經文稿。多次受朱鎔基、溫家寶、胡錦濤和李克強等中央領導同志之邀座談經濟工作(被媒體稱之為「中南海問策」)。擔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 「財稅體制改革」專題的講解人之一。孫冶方經濟學獎、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和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划專家委員會委員。曾長期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2013年,主編《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發起成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任首任院長、秘書長)並積極推動「PPP研究院」等交流活動,致力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智庫和跨界、跨部門學術交流平台。2015年出版《新供給經濟學》專著(與蘇京春博士合作);2016年出版《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與蘇京春博士合作)、《供給側改革十講》。

蘇京春,經濟學博士,現為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中關村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特邀成員。著有《避陷阱、求坦途:中等收入階段的福利趕超與經濟趕超》,合著有《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新供給經濟學》、《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之路》、《新供給經濟學:理論創新與建言》等,參與譯校《聯邦制全球對話(第4卷):踐行財政「聯邦制」》並參編多部學術論著。曾參加多項國內外課題研究,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五十余篇,多篇論文曾被中國人民大學《財政與稅務》(復印報刊資料)、《新華文摘》《經濟要參》《改革內參》等收錄轉載。2012年榮獲「鄧子基財稅學術論文獎」一等獎;2013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2012年度財政工作優秀論文一等獎;2014年榮獲「鄧子基財稅學術論文獎」二等獎。

 

目錄

緒言「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國夢」必須面對的頂級真問題

第1章如何看待「中等收入陷阱」

1.1我們的生活水平與經濟發展階段息息相關
從挪威、巴西到布隆迪
描述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
經濟發展階段的划分並不是靜態的
非常特殊的中等收入發展階段

1.2長期處於中等收入階段被視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銀行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
近五十年來僅13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成功者跨越陷阱用了多長時間
前工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領先者都是成功者

1.3中國為什麼亟需關注「中等收入陷阱」
全球經濟發展總是不均衡的
不同經濟體的發展先后有別
讓經濟保持持續較高速增長才有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經濟學理論正視增長所具有的曲折性和不確定性

1.4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聯通「中國夢」的頂級真問題

第2章那些成功跨越「陷阱」的經濟體

2.1工業革命成功者的代表——英國
英國為何能成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瓦特」出現在英國不是「黑天鵝」
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英國稱霸全球

2.2第一輪經濟趕超的實現——德國與美國的異軍突起
繼英國后陸續完成工業革命的經濟體
以制造業企業的技術發明引領全球
美國崛起:「夢想照進現實」的經濟增長版

2.3第二輪經濟趕超的實現:美國中心的形成
科技改變世界,美國改變科技
不得不談的戰爭
他國一般學不來的制度
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政策體系

2.4近現代成功者之路
興盛一時的日本
智慧國度以色列
實現短期躍升的亞洲四小龍

第3章落入陷阱者的前車之鑒

3.1「陷阱」的兩層:上中等收入陷阱與下中等收入陷阱
當下全球正處於中等收入階段的經濟體
已經在「上中等收入陷阱」里掙扎了多久
這些經濟體經濟增長經歷的演變
跨越陷阱並非一勞永逸

3.2拉美地區落入「陷阱」的原因
多重原因並存
拉美在中等收入發展階段經歷民粹主義綁架
從福利趕超到中等收入陷阱

3.3亞洲四小虎的崛起和衰落

興盛一時的亞洲四小虎
亞洲金融危機的重創
從崛起到衰落的內因分析

第4章中國已站在「陷阱」邊緣

4.1中國經濟發展與拉美地區有十分相似之處
都曾經歷30年黃金增長期
都面臨飛速發展后的疑難雜症
都具有多個民族與多元文化
都面臨民粹主義情愫的膨脹

4.2中國正面臨「上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驗
已經成功跨越「下中等收入陷阱」
成功者攻堅階段大都已具備高城鎮化水平
中國城鎮化水平遠遠不夠

4.3「行百里者半九十」,全球化背景下先進者對后進者的制約影響
先進技術與行業發展規模的不匹配
難以應對的公共福利追趕傾向
制度模仿壁壘
榜樣效應與要素稟賦制約
快速發展下的政策協同羈絆

4.4矛盾積累隱患疊加
「兩個輪子的自行車」
一系列「兩難」、「多難」
「兩只老虎的賽跑」

第5章推向邊緣之力:嚴峻的時代元素與基本國情

5.1中國「三步走」現代化趕超戰略
我們正在走怎樣的路:「三步走」現代化戰略的從追趕到趕超
趕超戰略是后發國家現代化進程的必由之路
如何看待經濟趕超戰略與比較優勢戰略
「后發劣勢」所指的詛咒在制度層面

5.2經濟增長的「新常態」及矛盾凸顯的嚴峻挑戰
「新常態」與「三期疊加」
「三期」加「一期」:全面改革攻堅克難推進期
矛盾凸顯期要啃「硬骨頭」

5.3產業革命加速與技術戰略儲備帶來的壓力
產業革命后經濟格局總會隨之變化
產業革命的爆發周期在縮短
發達經濟體普遍注重技術儲備而中國尚未形成

5.4炙熱難爭的「第二把交椅」
炙熱難爭的原因
中國已經坐上「第二把交椅」

5.5能源資源與生態環境制約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硬杠杠」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能源結構及其耗用特點迥異
我們到底使用了多少煤
「三重疊加」有多難
形成的發展制約

5.6人口基數與結構的挑戰
人口總量:老生常談卻不得不談
必須直面「未富先老」

機會公平:教育、經濟增長、階層流動、社會穩定

5.7「軟實力」不足
中式文化制約
生產關系、體制機制制約

5.8趨於消失的后發優勢與制度變革探索的成敗
制度和制度的滯后性、能動性
制度決定技術發源、推動技術趕超

5.9難以避免的「理性預期失靈」:結合股市震盪的觀察
一些貼近經濟生活的觀察面
「理性預期失靈」和制度缺失導致股市震盪
股市震盪直接影響經濟增長

5.10財政分配面臨突出制約嚴峻考驗
財政分配「三元悖論」在中等收入階段表現得更突出
財政分配「三元悖論」反映的制約關系通常更強烈地與民意取向相抵觸
「經濟問題政治化」壓力上升與「緩沖」社會矛盾的彈性空間收窄
中等收入陷阱與「修昔底德陷阱」、「福利陷阱」、「塔西佗陷阱」等的關聯

第6章引領「新常態」和跨越「陷阱」之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6.1關於需求側認識的得失判斷
需求側經濟增長動力回顧
消費不是一個靜態項
投資並非一個主觀項
出口亦非一個恆定項

6.2增長新動力需在供給側實現
需求側的增長動因在供給側
供給側針對結構性問題
重新思考「創新驅動」
制度供給的突破:「改革是最大的紅利」

6.3攻堅克難的制度變革總綱
現代國家治理
現代市場體系
現代財政制度
現代政治文明
現代發展理念

6.4制度供給的偉大創新:混合所有制與PPP模式
亟待澄清的混合所有制基本認識
把握股份制這一核心
釋放經濟增長活力的制度
PPP模式天然是混合所有制

6.5轉型升級與技術創新
以經濟手段為主推動節能降耗和產業升級
大力完善環境稅收體系
積極合理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務
在全面改革中破解過度壟斷
重視科技金融力量的發揮
「互聯網+」等升級創新應在規范中發展

6.6放松中等收入階段供給側要素約束
建立土地流轉制度
培育人力資本
解除「金融抑制」
激發微觀經濟活力
建立健全配套制度

6.7和平發展全球戰略
「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與最基本戰略判斷
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作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依托框架
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起跳器
「一帶一路」戰略和自貿區助推對外貿易與全球戰略均衡新格局的形成

6.8回歸政府與市場關系基本問題的反思:守正出奇、創新中的包容性發展
「深水區」的動力與阻力
財政助推包容性發展
跋如何看待「中國模式」問
 

「中等收入陷阱」這一概念,最早是世界銀行於2006年在《東亞經濟發展報告》中提出的,放在整個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來看,呈現出一道形象的「坎兒」,「跨過去」和「跨不過去」意義截然不同。

迄今為止,相關討論已有許多,並在中國近期的眾說紛紜、思想碰撞中成為一大熱點,引發軒然大波。雖然這一概念的表述在其形式及量化邊界上還帶有某種彈性與模糊性,但「中等收入陷阱」決非一個有的論者所稱並不存在的「偽問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