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寫作與心理自療結合,旨在教會讀者理解和使用潛意識。令潛意識這個寶藏,充分地為你所用,不再被壓抑、封印於你的心底。寫作具有心理自療的功效,心理自療反過來激發寫作。
作者把自己結合寫作、心理自療、內觀禪修的實踐,以及中國古典文論、心理治療理論而使用的方法,稱之為「寫作心理自療」。
關於「寫作心理自療」的整體構架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發現自我篇」——通過自由書寫的練習、個人自傳的寫作,來發現自我,確認自我。
第二階段,「親密關系篇」——通過給愛人寫信的練習,愛情小說的寫作,來修復親密關系,以及各種人際關系。
第三階段,「家庭家族篇」——通過對家庭人員的訪談,家族傳記的寫作,來獲得家庭系統的平衡,修通對死亡焦慮。這三個階段,是人的內在心理修復過程,也是作品由單薄到厚重的過程。
黃鑫:寫作心理自療行動的踐行者,國內首創寫作心理自療研修班。暢銷書《女性心理成長自療課》作者,另着有心理療愈小說《草人》《白骨波羅蜜》等。豆瓣閱讀一級重點作者,南京大學作家班畢業,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是一個簡單男人的妻子,和青春期孩子的媽媽。
目錄
課間篇一 給寫作班學員的一封信 /
第一課 目標工具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目標 /
自由書寫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第二課 檢查分析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尋找分析點的訣竅 /
幫助訓練作家的特質 /
導致過度沉思的狀態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第三課 入興貴閑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什麼是閑 /
怎麼去閑 /
閑與無聊 /
閑與無用 /
閑與虛靜 /
閑與養氣 /
內心小孩 /
真我假我 /
創造性產生於過渡空間 /
作家是表達潛意識的導體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課間篇二 寫作心理成長團體 /
第四課 情緒情感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憤怒 /
驚恐 /
羞愧 /
罪惡感 /
嫉妒 /
改善嫉妒圖表 /
抑郁 /
從痛苦出發去寫作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第五課 關系人際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影子作家 /
「影子作家」都是什麼人 /
菜鳥作家 /
在關系中收回力量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第六課 身體感受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創作是實作 /
寫作是以恰當的意象去呼應感受 /
身體感受勾起童年記憶 /
身體掃描內觀實踐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第七課 自動思維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戲劇化思維 /
目標太高大上了 /
自動思維的消極信念 /
自我懷疑是你寫作過程中的頭號敵人 /
用年齡來阻礙寫作 /
我們的兩種思維模式 /
正念是覺察的種子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第八課 上癮行為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強迫上癮行為 /
了解過程,減少焦慮 /
必須哀悼藝術傷疤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課間篇三 自體心理學與文學創作 /
第九課 自我認同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寫作聯結自我 /
「斷舍離」的產生 /
形成你的自我認同 /
作家的自我認同來自於作品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第十課 自戀自尊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自戀的兩種表現 /
藝術成功取決於勇氣 /
每個人的老師都是自己的心 /
維持自尊的原創作品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第十一課 價值金錢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窮人為什麼窮 /
關於金錢的信念 /
接納作家的價值 /
在絕望的世界找到自我的意義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第十二課 自我照顧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照顧本我 /
照顧自我 /
照顧超我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課間篇四 寫作班學員的一封信 /
結語 /
參考書目 /
第一課 目標工具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目標 /
自由書寫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第二課 檢查分析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尋找分析點的訣竅 /
幫助訓練作家的特質 /
導致過度沉思的狀態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第三課 入興貴閑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什麼是閑 /
怎麼去閑 /
閑與無聊 /
閑與無用 /
閑與虛靜 /
閑與養氣 /
內心小孩 /
真我假我 /
創造性產生於過渡空間 /
作家是表達潛意識的導體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課間篇二 寫作心理成長團體 /
第四課 情緒情感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憤怒 /
驚恐 /
羞愧 /
罪惡感 /
嫉妒 /
改善嫉妒圖表 /
抑郁 /
從痛苦出發去寫作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第五課 關系人際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影子作家 /
「影子作家」都是什麼人 /
菜鳥作家 /
在關系中收回力量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第六課 身體感受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創作是實作 /
寫作是以恰當的意象去呼應感受 /
身體感受勾起童年記憶 /
身體掃描內觀實踐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第七課 自動思維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戲劇化思維 /
目標太高大上了 /
自動思維的消極信念 /
自我懷疑是你寫作過程中的頭號敵人 /
用年齡來阻礙寫作 /
我們的兩種思維模式 /
正念是覺察的種子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第八課 上癮行為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強迫上癮行為 /
了解過程,減少焦慮 /
必須哀悼藝術傷疤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課間篇三 自體心理學與文學創作 /
第九課 自我認同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寫作聯結自我 /
「斷舍離」的產生 /
形成你的自我認同 /
作家的自我認同來自於作品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第十課 自戀自尊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自戀的兩種表現 /
藝術成功取決於勇氣 /
每個人的老師都是自己的心 /
維持自尊的原創作品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第十一課 價值金錢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窮人為什麼窮 /
關於金錢的信念 /
接納作家的價值 /
在絕望的世界找到自我的意義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第十二課 自我照顧 /
第一部分 我的講課 /
照顧本我 /
照顧自我 /
照顧超我 /
第二部分 問答互動 /
第三部分 作品點評 /
課間篇四 寫作班學員的一封信 /
結語 /
參考書目 /
序
在深圳蓮花山上漫步一小時之后,我決定回家,動筆寫這本書。
回家的路上,我踏上一座木橋,遇到晨練的鄰居夫婦。彼此寒暄,然后我們討論起給孩子吃零食還是不吃零食的問題。我說不吃零食孩子才能長好,丈夫聽了馬上轉頭責備妻子:「就是你給孩子吃多了零食!」妻子開口與丈夫爭辯,我拍拍妻子的肩膀,走過了木橋。
其實,也許換個場合,我會大談吃零食的種種好處,說出妻子的想法。因為,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對錯,更沒有標准答案,而在我這里,總有正反兩種態度,如同「紫霞」和「青霞」,是我內心糾結纏繞、互不相讓、永遠要決一死戰的孿生仙子。
不過我的內心決斗轉化為外在行為,不是去跟人吵架,而是我把「仙子們」放在紙上,讓她們在寫作的戰場上,一決高下。
寫作,是我救助內心沖突的良藥;作品,是使沖突合而為一的圓滿。
我內心的「紫霞」和「青霞」剛才為寫不寫這本書吵了一架,她們爭執的焦點是:「這是一本教人寫作的書,還是心理自療的?」如果是教人寫作,為何在書中沒有多少寫作的技巧?假如是心理自療,又說什麼「讓文字在指尖流淌」?並且,最重要的是寫作需要教嗎?
或許,寫作根本不需要教。
如果你想寫作,寫就是了,有才華自然寫得出,沒才華就別死拼。這種事情,應該如同愛上一個人,要不言而喻才有味道吧,教出來的難免做作。
但是不是又有一種可能,寫作不僅需要教,並且可以教。
每個人的內在,都蘊含了作家的潛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作家。根據我自己寫作和心理治療中的經驗,寫作人人可為,只是這些方法你未必知道。許多人只有成為作家的夢想,而不懂成為作家的方法。實際上,一個識字的人,只要遵循一些簡單的方法,進行相應的練習,持之以恆,就能學會寫作,創作出優秀的原創作品,而且還能療愈心靈,發現自我。
我決心分享這些方法,立足於寫作與心理自療的交叉點,寫作這本書。
寫作的根源在潛意識
七歲那年,我站在二樓天台,盯着家屬院熟悉的風景,腦中忽然竄出一些詞匯。我抓住它們,寫下一首小詩,興沖沖地拿到學校,遞給語文老師。老師問我:「是你寫的?」我說:「是。」老師看了看,說:「不是你寫的。這里面有基辛格,你怎麼會知道他?」
老師不清楚,那個時期,爸爸每天下班帶《參考消息》回家。爸爸打開報紙看正面,我坐在他的對面看反面。小小年紀,熟讀國際要聞。別說基辛格,連英國、法國、前蘇聯那些長得拗口的人名,我都叫得出。
就這樣,我人生初創的作品,被語文老師否定了。
中學的時候,我迷上了武俠小說。所有金庸的作品,都看了七八遍。我與同學合編武俠小說,給江湖人物起名字,「談禪」「靜影」「謝子矜」「孤竹青青」……我的人物一長串,我的夢想豪情萬丈,可惜,我的考試成績很平庸。父母整日盯着我寫作業,寫小說的可能,連躲在被窩里都別想。
到了大學,我在南京大學中文系作家班讀書,可以名正言順地寫作了吧。然而,教授們高深的學問,老師布置的必須閱讀的高大上的名著,讓我無限自卑。僅憑自己這點水准,敢奢望寫作?繼續修煉十年二十年,恐怕都不配拿起筆吧。
大學畢業后,我進了報社,寫了一些新聞稿,也寫下不少廣告稿。不過,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寫作。
很慚愧,我自身的成長經歷充斥着想寫,很想寫,卻寫不出來的失落。
我學習了多年寫作的技巧,卻無法提筆成書;我寫了幾部小說的開頭,不過沒有后續;我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寫出少量的文字,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最后,我總算寫出來一本小說,但是無論如何,寫不出第二本……
學習心理咨詢后我才逐漸意識到,自己身上的這些情況,不是寫作「技法」的問題,而是與我內在的心理有着緊密關聯。某些東西堵塞了我的創意,可能是我的情緒、思維、行為,或者親密關系,以我未曾意識到的方式,壓抑了我的寫作能量。
心理層面堵塞我的東西,不在意識的表層,而歸屬於潛意識。
潛意識是人們已經發生但並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處於我們心靈的極深處。潛意識包括不在我們理性中的一切,大於我們智力的極限范圍。弗洛伊德把潛意識看得比意識重要。他認為,藝術家的創作是潛意識的,人的行為動機主要來自於潛意識。
席勒曾經回答他的朋友說:「如果理智過於緊密地檢查已源源不斷流到門口的意念(潛意識)——這顯然是不好的——它確實就阻礙了心靈的創造力。孤立地來看,一個意念可能是相當無意義和極端大膽的,但是從隨之產生的一個意念中就有可能獲悉它的重要性。或許在於對其他同樣荒謬的意念的配置中,它能夠提供十分有用的聯系。理智不能夠評判所有這些意念,除非先保留它們,再從與其他意念的聯系上來考慮它們。」
假如你願意從心理視角理解寫作,學會寫作,突破創意的瓶頸,那麼你必須相信潛意識的存在,必須讓潛意識自由地流動起來。因為寫作的根源在潛意識,而不在意識。作品的誕生,不依靠意識進行評判和分析,而是在意識范疇之外,依托於不被日常理性掌控的潛意識形成和產生。
你要相信潛意識能夠幫助你,創作要依靠潛意識,那是你的記憶寶藏,有你最原始的情感、人物、事件、情境以及它們互相勾連的關系。原始記憶是你存在於世的核心,深刻創作的母題。
多蘿西婭•布蘭德(DorotheaBrande)總結了在寫作上潛意識與意識的分工。
潛意識自由豐富地流動,打開記憶的寶藏;意識控制、聯系、辨別潛意識提供的素材。
潛意識給藝術家提供所有典型化的類型——典型人物、典型場景、典型的情緒反映;意識選擇、決定哪些可供使用。
回家的路上,我踏上一座木橋,遇到晨練的鄰居夫婦。彼此寒暄,然后我們討論起給孩子吃零食還是不吃零食的問題。我說不吃零食孩子才能長好,丈夫聽了馬上轉頭責備妻子:「就是你給孩子吃多了零食!」妻子開口與丈夫爭辯,我拍拍妻子的肩膀,走過了木橋。
其實,也許換個場合,我會大談吃零食的種種好處,說出妻子的想法。因為,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對錯,更沒有標准答案,而在我這里,總有正反兩種態度,如同「紫霞」和「青霞」,是我內心糾結纏繞、互不相讓、永遠要決一死戰的孿生仙子。
不過我的內心決斗轉化為外在行為,不是去跟人吵架,而是我把「仙子們」放在紙上,讓她們在寫作的戰場上,一決高下。
寫作,是我救助內心沖突的良藥;作品,是使沖突合而為一的圓滿。
我內心的「紫霞」和「青霞」剛才為寫不寫這本書吵了一架,她們爭執的焦點是:「這是一本教人寫作的書,還是心理自療的?」如果是教人寫作,為何在書中沒有多少寫作的技巧?假如是心理自療,又說什麼「讓文字在指尖流淌」?並且,最重要的是寫作需要教嗎?
或許,寫作根本不需要教。
如果你想寫作,寫就是了,有才華自然寫得出,沒才華就別死拼。這種事情,應該如同愛上一個人,要不言而喻才有味道吧,教出來的難免做作。
但是不是又有一種可能,寫作不僅需要教,並且可以教。
每個人的內在,都蘊含了作家的潛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作家。根據我自己寫作和心理治療中的經驗,寫作人人可為,只是這些方法你未必知道。許多人只有成為作家的夢想,而不懂成為作家的方法。實際上,一個識字的人,只要遵循一些簡單的方法,進行相應的練習,持之以恆,就能學會寫作,創作出優秀的原創作品,而且還能療愈心靈,發現自我。
我決心分享這些方法,立足於寫作與心理自療的交叉點,寫作這本書。
寫作的根源在潛意識
七歲那年,我站在二樓天台,盯着家屬院熟悉的風景,腦中忽然竄出一些詞匯。我抓住它們,寫下一首小詩,興沖沖地拿到學校,遞給語文老師。老師問我:「是你寫的?」我說:「是。」老師看了看,說:「不是你寫的。這里面有基辛格,你怎麼會知道他?」
老師不清楚,那個時期,爸爸每天下班帶《參考消息》回家。爸爸打開報紙看正面,我坐在他的對面看反面。小小年紀,熟讀國際要聞。別說基辛格,連英國、法國、前蘇聯那些長得拗口的人名,我都叫得出。
就這樣,我人生初創的作品,被語文老師否定了。
中學的時候,我迷上了武俠小說。所有金庸的作品,都看了七八遍。我與同學合編武俠小說,給江湖人物起名字,「談禪」「靜影」「謝子矜」「孤竹青青」……我的人物一長串,我的夢想豪情萬丈,可惜,我的考試成績很平庸。父母整日盯着我寫作業,寫小說的可能,連躲在被窩里都別想。
到了大學,我在南京大學中文系作家班讀書,可以名正言順地寫作了吧。然而,教授們高深的學問,老師布置的必須閱讀的高大上的名著,讓我無限自卑。僅憑自己這點水准,敢奢望寫作?繼續修煉十年二十年,恐怕都不配拿起筆吧。
大學畢業后,我進了報社,寫了一些新聞稿,也寫下不少廣告稿。不過,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寫作。
很慚愧,我自身的成長經歷充斥着想寫,很想寫,卻寫不出來的失落。
我學習了多年寫作的技巧,卻無法提筆成書;我寫了幾部小說的開頭,不過沒有后續;我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寫出少量的文字,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最后,我總算寫出來一本小說,但是無論如何,寫不出第二本……
學習心理咨詢后我才逐漸意識到,自己身上的這些情況,不是寫作「技法」的問題,而是與我內在的心理有着緊密關聯。某些東西堵塞了我的創意,可能是我的情緒、思維、行為,或者親密關系,以我未曾意識到的方式,壓抑了我的寫作能量。
心理層面堵塞我的東西,不在意識的表層,而歸屬於潛意識。
潛意識是人們已經發生但並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處於我們心靈的極深處。潛意識包括不在我們理性中的一切,大於我們智力的極限范圍。弗洛伊德把潛意識看得比意識重要。他認為,藝術家的創作是潛意識的,人的行為動機主要來自於潛意識。
席勒曾經回答他的朋友說:「如果理智過於緊密地檢查已源源不斷流到門口的意念(潛意識)——這顯然是不好的——它確實就阻礙了心靈的創造力。孤立地來看,一個意念可能是相當無意義和極端大膽的,但是從隨之產生的一個意念中就有可能獲悉它的重要性。或許在於對其他同樣荒謬的意念的配置中,它能夠提供十分有用的聯系。理智不能夠評判所有這些意念,除非先保留它們,再從與其他意念的聯系上來考慮它們。」
假如你願意從心理視角理解寫作,學會寫作,突破創意的瓶頸,那麼你必須相信潛意識的存在,必須讓潛意識自由地流動起來。因為寫作的根源在潛意識,而不在意識。作品的誕生,不依靠意識進行評判和分析,而是在意識范疇之外,依托於不被日常理性掌控的潛意識形成和產生。
你要相信潛意識能夠幫助你,創作要依靠潛意識,那是你的記憶寶藏,有你最原始的情感、人物、事件、情境以及它們互相勾連的關系。原始記憶是你存在於世的核心,深刻創作的母題。
多蘿西婭•布蘭德(DorotheaBrande)總結了在寫作上潛意識與意識的分工。
潛意識自由豐富地流動,打開記憶的寶藏;意識控制、聯系、辨別潛意識提供的素材。
潛意識給藝術家提供所有典型化的類型——典型人物、典型場景、典型的情緒反映;意識選擇、決定哪些可供使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