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大行書》收錄了王羲之、顏真卿、蘇軾三位書法家的代表作。
王羲之(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后移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因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王羲之作為書法史上的革新家,博采眾長,對隸意質朴的鍾繇楷書、張芝草書,進行了精研增損的再創造,形成了妍美流麗的「今體」,被后世稱為「書聖」。神龍本《蘭亭序》為馮承素所摹,與王羲之原作接近,是其傑出的代表作品之一。全篇共28行,324字。作者心手雙暢,紙墨相發,自然成趣。
用筆以露鋒為主、藏鋒為輔,筆致內斂,又外耀其神。結體疏密相間,斜正互依,大小參差,極盡變化之妙。其章法上下呼應,左右映帶,和諧自然,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
顏真卿(709—784)唐代書法家,字清臣,琅琊臨沂(今山東)人。官平原太守,歷遷刑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國公,世稱「顏魯公」。《祭侄文稿》紙本墨跡,共25行,334字。此稿多用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行筆以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顯得厚重渾朴。結體開張自然,寬綽、疏朗中不乏茂密,顧盼呼應,形散而神斂,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其章法富於變化,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字與字上牽下連,似斷還連,或縈帶嫻熟,或斷筆狠重,或細筋盤行,或鋪毫直下,可謂跌宕多姿,奇趣橫生。字間行氣隨情率意而變,圈點塗改隨處可見。筆墨的自然書寫,干裂秋風,潤含春風;渴澀生動之處,墨色濃重而枯澀。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蘇軾(1037—1101),北宋書法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人。曾任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以及杭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其書法直追「二王」,兼學顏真卿、李北海、楊凝式等名家書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以「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的思想,開創了宋代的「尚意」書風。《黃州寒食詩帖》,紙本墨跡,17行,共207字。其用筆穩健,痛快淋漓,中鋒、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連,一氣呵成。其結體或大或小,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其章法有起伏、高潮、收尾,開頭鋪墊蓄勢,中間氣勢跌宕,后面激情澎湃、氣勢奔放,最后復歸平靜。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