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意義上的編排設計是在20 世紀20 至30 年代早期設計理論和原則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9 世紀的馬拉梅(Mallarmé)、阿蒂爾• 蘭波(Rimbaud)以及20 世紀初的紀堯姆•
阿波里奈(Apollinaire)不僅讓人們對字體編排的內在可能性產生嶄新理解而鋪墊出了一條新路,而且還通過實驗將人們從固有的偏見和束縛中解放出來,為后來的理論家和實踐者獲得開創性成就奠定了基礎。這些傑出的先驅者包括了瓦爾特• 德克賽爾(Walter Dexel)、埃爾• 利西茨基(El Lissitzky)、庫爾特•施維特斯(Kurt Schwitters)、揚• 奇肖爾德(Jan
Tschichold)、保羅• 倫納(Paul Renner)、拉斯洛• 莫霍利–瑙吉(LászlóMoholy-Nagy)、 約斯特• 施密特(Joost Schmidt)等等人為那些過分死板的字體編排賦予了新的活力。揚•奇肖爾德在其《新字體排印》(Die neue Typografie,1928)一書中創建出了現代、客觀的字體編排規則,滿足了時代的需求。
我們要特別感謝那些能從客觀功能出發來進行字體排印和平面設計的大師們,是他們在視覺傳達領域中發展出了一套富有規則的系統。早在20 世紀20 年代的德國、荷蘭、俄羅斯、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等國,字體排印、平面設計和攝影領域就倡導用客觀的態度來構思作品,並通過一種嚴格的規則來實現設計。
如我們所知,網格作為一種控制形式的法則,仍然還有許多可以發展的空間。但針對網格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在排版中盡可能地利用版面中的資源來達到秩序和經濟的最大可能性。
本書中所提到的網格原理是在二戰后的瑞士得到發展和應用的。在20 世紀40 年代后期,第一次出現了使用網格作為輔助設計的印刷作品。這種新趨勢具體表現在設計師嚴格地遵守設計原理來編排文本和插圖1,統一所有頁面的結構,並堅持客觀的態度來呈現內容。
本人曾在《平面藝術家及其設計問題》(The Graphic Artistand his Design Problems,1961)一書中第一次以圖文形式簡短地談到了網格系統。在書中名為《網格在廣告、圖錄和展示中的輔助作用》的文章中,介紹了網格設計的原理和應用方式,並列舉了28個應用網格設計的案例。
隨后在商業周刊中也有不少文章時不時地提到怎樣處理網格的問題,但是沒有一本書詳細和完整地描述過網格的應用和結構,並告訴大家怎樣去學習網格的知識。就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此書想嘗試填補這個空白。
最后,本人非常感謝出版商為出版這本書而做出的努力,還有那些允許我使用他們作品的設計師們,另外還有我的助理烏爾蘇拉• 默特莉小姐(Ursula Mötteli),感謝她的幫助以及她為本書繪制的插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