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各式各樣的文化碰撞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激烈。從禪宗猶太教,到尼日利亞功夫,從寶萊塢電影,到薩爾薩和雷鬼音樂,雜交的趨勢難以忽視。有些人對這種現象表示贊許,還有些人則對此表示擔憂甚至譴責。
在這本小書中,史學家彼得•伯克從文化史的角度,以豐富的例子分析討論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之下個體和群體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梳理了文化雜交的對象、情勢、反應和結果。
本書從歷史中提煉出各種理論模型,對理解當下和未來的社會文化發展很有幫助。
彼得•伯克,英國文化史學家,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榮譽教授,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成員。畢業於牛津大學,1962至1979年任教於薩塞克斯大學歐洲研究學院。隨后,他來到劍橋大學,從事文化史研究,並曾擔任伊曼紐爾學院的圖書管理員和檔案管理員。他的研究方向為早期現代歷史,強調文化史和社會史對現代問題的意義。
主要著作有《文藝復興》(1987)、《法國史學革命》(1990)、《歷史學與社會理論》(1991)、《制造路易十四》(1992)、《什麼是文化史》(200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