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古老典雅且靜謐。長年的歷史積淀,使得京都處處都彰顯着千年古都的繁華光景。然而實際上現在的京都中,平安時代的建築早已湮沒於歷史的塵埃,盪然無存。這座都城是如何誕生,又經歷了怎樣的風雲變遷,才最終作為「古都」殘存下來的呢?高橋昌明著的《千年古都京都(精)》以古都的誕生開篇,用悠然的筆觸描繪了京都的悠悠歷史漫漫人情,為大家揭開了「花之都」的神秘面紗。
高橋昌明,日本歷史學家,神戶大學名譽教授,專攻日本中世史。1945年出生於高知市,1969年獲得同志社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系碩士學位。2002年取得大阪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曾擔任滋賀大學教育系教授,神戶大學研究生院人文學研究科教授。高曉航,2013年畢業於北京語言大學,隨后進入研究生院攻讀同聲傳譯專業。並於2013年起擔任北京語言大學網絡教育學院日語口譯、日語寫作課程的教師一職。曾參與《日語諺語圖解詞典》的翻譯工作。
目錄
序
第一章 平安京的誕生——初始的時代
第二章 「花之都」的光與影
第三章 從平安京到京都——中世的序幕
第四章 京都與六波羅——經歷內亂和災難
第五章 武家之都——從南北朝到室町
第六章 京都大改造——信長與秀吉的京都
第七章 印象古都——江戶時代的京都
結語——「古都」京都的未來
后記
第一章 平安京的誕生——初始的時代
第二章 「花之都」的光與影
第三章 從平安京到京都——中世的序幕
第四章 京都與六波羅——經歷內亂和災難
第五章 武家之都——從南北朝到室町
第六章 京都大改造——信長與秀吉的京都
第七章 印象古都——江戶時代的京都
結語——「古都」京都的未來
后記
序
這座寺的形態、造型,氛圍,我都很欣賞。大報恩寺,通稱千本釋迦堂。位於京都市西北方向,上京區七本松路今出川上行街。即便這樣解釋,對於初次聽說的人來講大概也搞不清方向吧。大報恩寺以西四百米是北野天滿宮,是祭奠菅原道真的地方。國寶級的本堂(釋迦堂),正面五間,側面六間,是純和式建築。這里的「間」指的並非是一間即六尺(約一點八米)的長度單位,而是指日本建築中柱子之間的空隙。五間的話便是有六根柱子,柱子之間有五個空隙。本堂進深很深,十分穩固。正面是密格吊窗,兩側設有門、密格吊窗以及多槽推拉式格子門,呈現出三面開口的開放式格局。屋頂是歇山式的扁柏樹皮茸頂,頂面寬敞斜度舒緩。正面的外陣用於信徒參拜,有兩開間寬,甚為寬余。
本堂在拆遷修理時,曾發現一些脊木和棟札,從刻在上面的文章可以看出,本堂於安貞元年(一二二七年)上梁。雖說大報恩寺也是寺院,但與平安時代的貴族寺院有所不同,當時流行釋迦念佛(信奉南無釋迦牟尼,追求成佛),大報恩寺作為念佛道場,是一座平民的寺院。《徒然草》中對此也有所提及,大報恩寺的長老開啟了釋迦念佛的風潮。本堂旁邊的靈寶館,可謂是鐮倉雕刻的寶庫,十大弟子立像(一二一八年,快慶作品)、六觀音菩薩像(一二二四年,定慶作品)與其他兩座佛像都是重要文化遺產(簡稱「重文」)。主佛釋迦如來坐像(行快作品)雖然也是重要文化遺產,但被安藏在寺院最里面內陣的神櫥中,並不對外公開。
大報恩寺修建時,正逢京都歷史上的重要時期。大報恩寺初建於承久三年(一二二一年),正是承久之亂發生的那一年。后鳥羽上皇企圖推翻鐮倉幕府未果,反而造成了王朝勢力衰退,武家勢力膨脹的結果。自平安建都以來,內里一直處於燒毀和重建的循環中。安貞元年,大報恩寺本堂上梁,同年內里(禁宮)被燒毀,此后再未被重建過。這也意味着時代已經進入鐮倉時代,平安時代已完全成為過去式。
「京都」這座大城市,自不必說,始於都城「平安京」,這也是平安時代的由來。因此現在說起京都,很多人會想到平安京,想到它是日本極具代表性的古都,傳承着優雅的王朝文化。但實際上,現在京都的街市中,沒有一處是平安時代留下的建築。即便是天皇的住所京都御所,與原本的內里相比,位置和規模也完全不同。
環望郊外,天歷六年(九五二年)建造的醍醐寺五重塔是最古老的建築,但這也是平安京建成后又歷經了一個半世紀才修建的。其他的古老建築,例如現在大原三千院的本堂往生極樂院,修建於康治二年(一一四三年)到久安四年(一一四八年)之間。太秦廣隆寺的講經堂,建造於永萬元年(一一六五年),因為被漆成了朱色所以又稱赤堂。
平安京又或者京都,曾幾度遭逢戰亂、大火、大地震等重大災難,並在危機中涅槃,像鳳凰一樣浴火重生。在災難與重建的反復循環中,京都沒有直接繼承平安京的任何建築。至少,在地面上可見的建築卻盪然無存。筆者雖認為,文化遺產因為古老才值得尊敬,因為新建才卑下,但在理解京都的時候,不得不首先考慮以上事實。
同樣,大報恩寺也在應仁之亂中以及享保十五年(一七三〇年)的大火中被燒毀,只殘留下本堂。京都市於一八八九年(明治二十二年)起施行市制。當時的市區被稱為舊街市。大報恩寺的本堂在舊街市的西北處,是那個區域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京都中殘存的最古老的建築建於平安京的最后一年,這也是機緣巧合吧,有的時候歷史就喜歡這樣開玩笑。大報恩寺是新舊時代交替的里程碑,正如第三章中所述,大報恩寺是標志着京都從天皇、上流貴族的城市,向庶民主導的新城市轉變的代表性建築。
本書將從現代日本史學的角度出發,分析京都自平安京建都以來,到近代開端為止所經歷的波瀾起伏的歷史。其中,平安京和京都作為都城,兩者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其具體的存在方式都有很大變化,對此本書將作出闡釋。簡單概括來說,本書記敘了京都作為為實現律令制國家的支配制度的官方設施,克服了修建的「頭大腳輕」的平安京的不便之處,解決了其存在的問題,成為一個順應時代和人心的新型城市的過程。
同時本書也旨在具體闡明,京都與平安京雖是如此不同,卻至今仍讓游客們感受到平安時代氛圍的緣由。
京都中平安時代的東西明明已經所剩無幾,但為什麼我們仍舊能夠感受到「千年古都」的氣息?若能解釋其中的一二緣由,筆者也倍感幸運。
本堂在拆遷修理時,曾發現一些脊木和棟札,從刻在上面的文章可以看出,本堂於安貞元年(一二二七年)上梁。雖說大報恩寺也是寺院,但與平安時代的貴族寺院有所不同,當時流行釋迦念佛(信奉南無釋迦牟尼,追求成佛),大報恩寺作為念佛道場,是一座平民的寺院。《徒然草》中對此也有所提及,大報恩寺的長老開啟了釋迦念佛的風潮。本堂旁邊的靈寶館,可謂是鐮倉雕刻的寶庫,十大弟子立像(一二一八年,快慶作品)、六觀音菩薩像(一二二四年,定慶作品)與其他兩座佛像都是重要文化遺產(簡稱「重文」)。主佛釋迦如來坐像(行快作品)雖然也是重要文化遺產,但被安藏在寺院最里面內陣的神櫥中,並不對外公開。
大報恩寺修建時,正逢京都歷史上的重要時期。大報恩寺初建於承久三年(一二二一年),正是承久之亂發生的那一年。后鳥羽上皇企圖推翻鐮倉幕府未果,反而造成了王朝勢力衰退,武家勢力膨脹的結果。自平安建都以來,內里一直處於燒毀和重建的循環中。安貞元年,大報恩寺本堂上梁,同年內里(禁宮)被燒毀,此后再未被重建過。這也意味着時代已經進入鐮倉時代,平安時代已完全成為過去式。
「京都」這座大城市,自不必說,始於都城「平安京」,這也是平安時代的由來。因此現在說起京都,很多人會想到平安京,想到它是日本極具代表性的古都,傳承着優雅的王朝文化。但實際上,現在京都的街市中,沒有一處是平安時代留下的建築。即便是天皇的住所京都御所,與原本的內里相比,位置和規模也完全不同。
環望郊外,天歷六年(九五二年)建造的醍醐寺五重塔是最古老的建築,但這也是平安京建成后又歷經了一個半世紀才修建的。其他的古老建築,例如現在大原三千院的本堂往生極樂院,修建於康治二年(一一四三年)到久安四年(一一四八年)之間。太秦廣隆寺的講經堂,建造於永萬元年(一一六五年),因為被漆成了朱色所以又稱赤堂。
平安京又或者京都,曾幾度遭逢戰亂、大火、大地震等重大災難,並在危機中涅槃,像鳳凰一樣浴火重生。在災難與重建的反復循環中,京都沒有直接繼承平安京的任何建築。至少,在地面上可見的建築卻盪然無存。筆者雖認為,文化遺產因為古老才值得尊敬,因為新建才卑下,但在理解京都的時候,不得不首先考慮以上事實。
同樣,大報恩寺也在應仁之亂中以及享保十五年(一七三〇年)的大火中被燒毀,只殘留下本堂。京都市於一八八九年(明治二十二年)起施行市制。當時的市區被稱為舊街市。大報恩寺的本堂在舊街市的西北處,是那個區域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京都中殘存的最古老的建築建於平安京的最后一年,這也是機緣巧合吧,有的時候歷史就喜歡這樣開玩笑。大報恩寺是新舊時代交替的里程碑,正如第三章中所述,大報恩寺是標志着京都從天皇、上流貴族的城市,向庶民主導的新城市轉變的代表性建築。
本書將從現代日本史學的角度出發,分析京都自平安京建都以來,到近代開端為止所經歷的波瀾起伏的歷史。其中,平安京和京都作為都城,兩者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其具體的存在方式都有很大變化,對此本書將作出闡釋。簡單概括來說,本書記敘了京都作為為實現律令制國家的支配制度的官方設施,克服了修建的「頭大腳輕」的平安京的不便之處,解決了其存在的問題,成為一個順應時代和人心的新型城市的過程。
同時本書也旨在具體闡明,京都與平安京雖是如此不同,卻至今仍讓游客們感受到平安時代氛圍的緣由。
京都中平安時代的東西明明已經所剩無幾,但為什麼我們仍舊能夠感受到「千年古都」的氣息?若能解釋其中的一二緣由,筆者也倍感幸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