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

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
定價:408
NT $ 355
 

內容簡介

人不同於禽獸,毋庸置疑;人是一種大型哺乳類動物,亦毋庸置疑。根據現代遺傳學研究,我們與另外兩種黑猩猩的基因組,有98%是相同的。若有從外層空間來的 動物學家,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將人歸類成「第三種黑猩猩」。我們對人類並不陌生,但是,人類是怎樣演化成今天的模樣的?人之所以為人,又是哪些關鍵因素的傑 作?

對於人類的興亡史,我會分成五個部分討論。第一部涵蓋幾百萬年的人類演化史,直到一萬年前農業興起前夕打住。第二部則討論人類生命循環中的變化,那些變化與骨架的變化一樣,對語言和藝術的發展,都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在聚焦於我們文化表現的生物基礎之后,第三部接着討論那些我們認為使「人異乎禽獸」的文化特征。我們最先想到的,往往是語言、藝術、農業這些引以為豪的文明標識。不過,使「人異乎禽獸」的文化特征,也包括我總結為人類自然史記錄上的污點,例如吸毒。

除了吸毒,我們的陰暗特征中,還有兩個可能引領我們走上毀滅的道路。第四部討論其中的一個:我們仇殺外族的潛能。另一個人類的陰暗特征是:對環境日漸加速 地破壞。這個行為其實也有不折不扣的動物原型,不幸的是,許多人仍然懷抱盧梭式的幻想,以為我們破壞環境的行為是工業革命以來的新鮮事。在第五部,我會細 說人類經營環境失當的歷史,以戳穿那個幻象。

人類從動物界興起,同時,我們自毀的能力也加速成長。我們面臨的問題,的確發軔於動物根源。那些問題跟隨着我們,與逐漸增長的力量和人口一起成長,現在更是以驚人的速度膨脹得厲害。

要不是我感到迫切的危機,是不會寫這本《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的;如果我相信我們毀滅的命運已經注定,也不會寫這本書。其實,我們缺的就是必要的政治意志。我在本書追溯人類的物種史,就是為了協助凝聚那個意志。

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是當代少數幾位探究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思想家之一。

戴蒙德的研究使他獲獎無數,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美國地理學會伯爾獎、泰勒環境貢獻獎、日本國際環境和諧獎和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基金。

《第三種黑猩猩》是戴蒙德教授第一本為知識大眾寫的書,也是他首次獲得英國科普圖書獎的作品。書中的一些重要論點,在其后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以及《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中做了更完整的鋪陳,被合稱為「人類大歷史三部曲」。
 

目錄

譯者序 究天人之際
緒論
第一部 不過是另一種大型哺乳類罷了
第一章 三種黑猩猩
第二章 大躍進
第二部 奇異的生命循環
第三章 人類性行為的演化
第四章 婚外情的邏輯
第五章 擇偶的邏輯
第六章 性的選擇與人類起源
第七章 死亡與老化的奧秘
第三部 人為萬物之靈
第八章 語言的演化
第九章 藝術的自然史
第十章 農業:福兮禍之倚
第十一章 為什麼麻醉自己——煙、酒與毒品
第十二章 深邃的寂寞
第四部 世界征服者
第十三章 人類史的新面貌:世界村
第十四章 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
第十五章 印歐語系擴張的故事
第十六章 「原住民」問題:族群沖突
第五部 日中則仄
第十七章 天人合一的迷思與理念
第十八章 哺乳類大滅絕:新世界的故事
第十九章 更大的危機:生態
跋語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擴充閱讀
賈雷德•戴蒙德:從一名野鳥觀察者成長為一位出色的生物地理學家
 

究天人之際
早在1863年,比較解剖學家赫胥黎(1825—1895)就發表了《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指出猿類的解剖構造,與人類比較相似,與猴類的差異較大。現 代遺傳研究,也發現人類與非洲大猿(大猩猩、黑猩猩與波諾波猿)非常類似。尤其是兩種黑猩猩(過去波諾波猿叫做「倭黑猩猩」)基因組與人類的差異不過 1.6%。因此,人類便是「第三種黑猩猩」。三種黑猩猩的遺傳差異那麼小,表示各自獨立后的演化史非常「淺薄」,據估計,大約在700萬年前,人類才分化 出來,走上獨立演化的道路。
但是,人類演化史的大關大節,只有「化石證據」能夠透露。

根據19世紀前半葉得到的一個「定律」,與現生物種有關的化石種——也就是現生物種的祖先——通常在現生物種出沒的地區出現,達爾文推測非洲可能是人類進 化的搖籃。果不其然,這個預言被證實了,考古人類化石在南非與東非紛紛出土,令人眼花繚亂。現在學者反而「抱怨」:上課講義與教科書得經常更新才成。

人類的演化史,分好幾個特色值得我們注意。

首先,猿類是在中新世(2400萬年前到500萬年前)演化出來的。大約到了中新世晚期開始的時候(約1000萬年前),猿類已經是靈長類中十分興旺的一 個家族,種類繁盛,分布廣泛,歐亞非各地都有它們的蹤跡。可是好景不長,自800萬年前起,猿類大量滅絕,留下的化石也極為稀少。現代猿類像是個破敗家族 的孑遺子孫。人類祖先就是在這個猿類衰亡史的背景中出現的——人類似乎是猿類演化的新出路。目前我們對於最早的人類祖先,所知有限,一方面由於化石稀少, 另一方面由於人和猿的相似程度太高了,即使發現了「最早的」人類祖先化石,學者也不見得能分辨出來。

我們知道得最清楚的早期人類祖先,是著名的阿法南猿「露西」,大約生活在350萬年前的東非。他們的腦容量與黑猩猩差不多,體型比黑猩猩稍小,能夠直立行 動,但是手腳的解剖構造,仍呈現樹棲的特色。南猿這群「人科」動物,展現了旺盛的模化活力。他們在東非與南非,演化出許多種類。300萬年前到100萬年 前之間,非洲至少有兩種以上的「人」同時生存,包括「南猿屬」與「人屬」,他們的棲境可能有重疊之處。現在我們是地球上惟一的「人」,在一起生活。現生大 猿的棲境,彼此隔絕,從來沒有做鄰居的經驗。

人類為何能從猿類中脫穎而出?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即使人類已經獨立演化了幾百萬年,從「露西」身上我們也很難偵查到什麼「人性」;沒有證據顯示他們 會制作工具,從他們的兩性解剖學判斷,他們的社會組織不會與大猿相差太多。所以有學者提議:他們只不過是「直立猿」,因為他們與大猿最顯着的不同,就是直 立行動的姿態與生活棲境。在學術史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覺悟」,因為直到20世紀之初,對人類演化有興趣的學者仍以為,人類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 物種,憑着優越的大腦,斗智而不斗力,才能成為萬物之靈。

因此他們期盼的人類祖先化石,是一種腦子大得異常的動物。難怪所有今天有名的人類祖先類型,當初多數學者都認為他們充其量只是人類系譜上的「非主流」,只 因為南猿的腦量與大猿差不多(400CC),而北京人(一種直立人)的腦量,平均1043CC左右(現代人平均1500CC)。
其實直立猿(人類祖先)所以能夠「走出去」,脫離傳統的大猿棲境,別開生面,另創新局,全仗直立的姿態。

今日世界上只有4種大猿,非洲3種,亞洲1種(紅 毛猩猩),全都生活在熱帶森林中。紅毛猩猩幾乎可以終日待在樹上而不下地。大猩猩因為體重的緣故,無法在樹上活動,仍然居住在叢林中。中新世晚期以來,地 球溫度長期趨冷,熱帶雨林面積縮減,猿類的生活空間縮小了。學者推測這是猿類失落的主因。

更重要的是,直立姿態幾乎全面地牽扯了猿類身體的基本結構,骨盤、脊椎不用說了,連胎兒的發育模式都受影響。因為直立的姿態使得女性的骨盆腔縮小,所以胎 兒也許不足月就必須提前出世;提前出世的胎兒,由於不再受子宮環境的束縛,也許反而能「自在」地發育。人類大腦發育的特色,就是出生后還能繼續以同樣的速 率增長,而猿類出生時大腦幾乎已經發育完成。換言之,人猿腦量的差異,不過是發育歷程的差異決定的。

因此我們雖然不清楚當初人類祖先「出走」的肇因,直立的「結果」卻是深遠的,例如人類自豪的大腦,就是直立姿態的「副產品」。但是,人類演化史上,大腦、 文化業績與物種之間的關系,一直沒有什麼「邏輯」可言。

首先,大腦的確有逐漸增大的事實,但是卻沒有在文化史上激起相應的發展。例如舊石器時代「早期」分 前后兩期,分別持續了100萬年。前期從250萬年前開始,石器制作的技術、形制一直沒有變化。直到150萬年前,新的石器類型才出現,即「手斧」,於是 「舊石器時代早期」進入了后期。可是這150萬年間,人類體質卻經歷了好幾個「物種」層次的演化(南猿——巧手人——直立人)。也就是說,新的體質類型出 現的時候,並非總是伴隨着新的文化類型。似乎文化發展總是慢半拍,落后於體質類型的演化。

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的關系,由於考古資料豐富,更凸顯了這個現象。尼安德特人化石在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1859年)之前就已經發現了,他與現代人的 關系一直是古人類學爭論不休的焦點。典型的尼安德特人,生活於12萬年前到3萬年前的歐洲與西亞。他們比現代人身材稍矮,體格粗壯魁梧,腦容量已達到現代 人的標准,但是頭和大腦形態與現代人稍有不同。尼安德特人的前額低矮,腦顱的前后軸線較長。

比較起來,現代人天庭飽滿,額葉比較發達,顱頂較高,前后軸線 較短。從神經心理學的證據來看,額葉涉及高等心智功能,是認知系統中組織、綜合、判斷的中樞。看起來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應有神經心理學的差異。(這不只是 作者強調的:尼安德特人也許沒有現代人的說話能力。)但是十幾萬年前,現代人的祖先剛在非洲出現時,並沒有表現出什麼新奇的文化創作,即使有也是零星地在 中東地中海海岸地區,現代人祖先與尼安德特人曾經生活在同一地區,共享同樣的文化。直到4萬年前尼安德特人滅絕的前夕,現代人似乎才發展出新奇的文化類型 (舊石器晚期文化)。也許,因為現代人發展出了新奇的文化,所以有能力驅使尼安德特人走上滅絕之路。

這個事實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體質演化似乎與文化創作沒有關系?作者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大做文章,因為作者不是「正統的」人類學家。在精神意趣上,作者可說 是「今之古人」,以傳統「自然史」發展之路透顯人性的根源——這才是本書的特色。20世紀初學院派人類學正式在學術社群中生根,可是傳統的「人類自然史」 (「人類學」的本義)架構卻解組了:生物的歸生物,文化的歸文化,好端端一個人類學搞出了「兩個文化」,不僅不通音訊,甚至分庭抗禮、對立攻擊。

事實上,我們人類的確是自然孕育的「怪胎」,我們從自然來,可是又與其他動物有別。人類自然史一定是一門「究天人之際」的學問,必須解答「人性」起源的問 題。在人類500萬年以上的演化史上,我們認得出的「人性」最近幾萬年才出現,而我們現在對「人性」的理想與期望,是這1萬年才發展出來的。因此,不僅深 入人類的生物學背景,是理解與凸顯「人性」特征的重要鑰匙,人性「發展」的秘密也不可輕易放過。否則,有的社群幾千年前就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有的社群到了 19世紀仍處在石器時代,如何解釋?

本書對於當前的重大議題,如兩性關系、族群關系、生態問題,都有重要的睿見,關鍵在此。人類的「性行為」決定了社會組織的方式。人類是惟一遍布全球的物 種,一方面獲得了充分的「人性」實驗空間,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導致「族群問題」。人類近1萬年的歷史,以族群擴張與沖突為基調,可是充滿血淚的歷史劇, 進一步分析后,反映的竟然只是「生物地理」的宿命。族群擴張其實還有更深刻的面相,塑造了人文世界的榮耀與隱憂:發展普遍人倫理想以及恣意剝削自然。

總之,作者的關懷與結論固然動人有力,他討論問題的路數(自然史),更值得欣賞。作者的多重身份,更令人玩味。戴蒙德受過生理學博士的訓練,專業領域為腸 道的吸收機制,在大學醫學院教授生理學,並以生理學研究的成績,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可是他也是一位田野生物學家,精心研究了新幾內亞以及熱帶太平洋 各島嶼的鳥類生態與演化。他的豐富調查經驗,又讓他涉足環保事務。

戴蒙德呈現在本書的觀點與希望中,新幾內亞都扮演了關鍵角色。這是他第一本為知識大眾寫的書,1992年出版了本書中的重要論點,又在1997年出版的兩本書中做了更完整的鋪陳《槍炮、病菌與鋼鐵》、《性趣何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