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由各地新華書店經銷,太原彩億印業有限公司印刷,2015年12月第1版,2015年12月第1次印刷。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傳統醫學便覽、中醫藥色彩學的科學原理、《中草藥性昧色譜分類表》種類目錄、中草藥現代藥理研究的顏色檢索等。
目錄
編寫說明
上編 特色中醫藥篇
第一篇 中國傳統醫學便覽
一、傳統中醫的發展軌跡
二、絲綢之路的中外醫藥交流
三、藏醫學體系發展簡述
四、蒙醫學體系簡介
五、維吾爾族傳統醫學體系
六、傣族傳統醫學體系
七、回族傳統醫學體系
八、世界傳統醫學的璀璨明珠
九、中西醫學的分野與結合
十、中國民族民間醫藥簡介
十一、關於中醫「現代化」的一些探索
第二篇 中醫藥色彩學的科學原理
一、現代色彩學概說
二、色彩在自然界的表現
三、顏色在人類社會中的應用
四、色彩科學的生命力
五、中醫色彩診斷學
六、中醫色彩治療學
七、色彩中草藥學
第三篇 《中草藥性昧色譜分類表》種類目錄
一、甘苦平(黃·紅·黃)色類藥
二、甘苦溫(黃·紅·紅)色類藥
三、甘咸寒(黃·黑·藍)色類藥
四、甘咸平(黃·黑·黃)色類藥
五、甘咸溫(黃·黑·紅)色類藥
六、甘酸溫(黃·藍·紅)色類藥
七、甘溫平(黃·紅·黃)色類藥
八、甘酸寒(黃·藍·藍)色類藥
九、甘酸平(黃·藍·黃)色類藥
十、酸澀平(藍·藍·黃)色類藥
十一、澀平(藍·黃)色類藥
十二、淡平(黃·黃)色類藥
十三、淡涼(黃·藍)色類藥
十四、淡溫(黃·紅)色類藥
十五、甘溫(黃·紅)色類藥
十六、甘淡平(黃·黃·黃)色類藥
十七、甘淡寒(黃·黃·藍)色類藥
十八、甘淡溫(黃·黃·紅)色類藥
十九、甘苦寒(黃·紅·藍)色類藥
二十、甘寒(黃·藍)色類藥
二十一、甘平(黃·黃)色類藥
二十二、苦溫(紅·紅)色類藥
二十三、苦寒(紅·藍)色類藥
二十四、苦平(紅·黃)色類藥
二十五、辛溫(白·紅)色類藥
二十六、辛涼(白·藍)色類藥
二十七、辛平(白·黃)色類藥
二十八、辛甘寒(白·黃·藍)色類藥
二十九、辛甘溫(白·黃·紅)色類藥
三十、辛甘平(白·黃·黃)色類藥
三十二、辛苦溫(白·紅·紅)色類藥
三十三、辛苦平(白·紅·黃)色類藥
三十四、辛咸溫(白·黑·紅)色類藥
三十五、辛咸寒(白·黑·藍)色類藥
三十六、辛咸平(白·黑·黃)色類藥
第四篇 中草藥現代藥理研究的顏色檢索
一、抗病毒的中草藥(白色系統檢索)
二、抗菌的中草藥(紅+白+黃色系統檢索)
三、抗螺旋體的中草藥(黑色檢索系統)
四、抗原蟲的中草藥(紅+黃+黑檢索系統)
五、驅腸寄生蟲的中草藥(黃色系統檢索)
六、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藥(紅+白+綠+黃+黑色檢索系統)
七、具有抗白血病細胞作用的中草藥(紅色系統檢索)
八、具有解熱作用的中草藥(紅+藍+白色檢索系統)
九、對神經系統有作用的中草藥(藍+綠+紅色檢索系統)
十、對心臟血管系統有作用的中草藥(紅色系統檢索)
十一、對呼吸系統有作用的中草藥(白色系統檢索)
十二、對消化系統有作用的中草藥(黃色系統檢索)
十三、對泌尿系統有作用的中草藥(黑色檢索系統)
十四、對生殖系統有作用的中草藥(黑+紅+藍色檢索系統)
十五、對內分泌腺有作用的中草藥(紅+白+黃+黑色檢索系統)
十六、對血液系統有作用的中草藥(紅色系統檢索)
十七、對橫紋肌有作用的中草藥(黃色系統檢索)
十八、具有抗過敏作用的中草藥(白+黃色檢索系統)
十九、抗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草藥(白+黑+紅色檢索系統)
二十、對糖代謝有作用的中草藥(黃色系統檢索)
二十一、具有解毒作用的中草藥(黃+紅+黑色檢索系統)
二十二、除四害的中草藥
第五篇 常用中藥主要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一覽表
一、辛溫解表藥(白+紅色類藥檢索)
二、辛涼解表藥(白+藍色類藥檢索)
三、清熱瀉火藥(白+綠+藍色類藥檢索)
四、清熱燥濕藥(藍+紅+綠色類藥檢索)
五、清熱涼血藥(藍+紅色類藥檢索)
六、清熱解毒藥(白+黃+藍色類藥檢索)
七、溫里藥(紅+黃+藍色類藥檢索)
八、化痰藥(白+黃色類藥檢索)
九、止咳平喘藥(白+藍色類藥檢索)
十、祛風濕藥(紅+白+藍色類藥檢索)
十一、芳香化濕藥(紅+黃色類藥檢索)
十二、消食藥(黃色類藥檢索)
十三、理氣藥(白色類藥檢索)
十四、攻下藥(黑色類藥檢索)
十五、潤下藥(藍色類藥檢索)
十六、峻下逐水藥(紅+黑色類藥檢索)
十七、利水滲濕藥(白色+黑色類藥檢索)
十八、驅蟲藥(紅+黃色類藥檢索)
十九、活血化瘀藥(紅+黑色類藥檢索)
二十、止血藥(紅+黃+白+綠+藍色類藥檢索)
二十一、安神藥(紅+藍色類藥檢索)
二十二、平肝息風藥(綠+白色類藥檢索)
二十三、開竅藥(白+紅色類藥檢索)
二十四、補氣藥(紅+黃+白色類藥檢索)
二十五、補陽藥(紅+黑色類藥檢索)
二十六、補血藥(紅+黃色類藥檢索)
二十七、補陰藥(白+黃+藍色類藥檢索)
二十八、收澀藥(綠+藍色類藥檢索)
二十九、涌吐藥(白+黃色類藥檢索)
三十、外用藥(紅+白+藍色類藥檢索)
第六篇 常用中藥的「藥對」法則及顏色歸類
一、「藥對」組成原則
二、中藥基本理論組成「藥對」
三、「藥對」的藥理分類品種及顏色檢索
第七篇 中醫臟腑用藥顯色檢索表
一、心、小腸(紅色)
二、肝、膽(綠色)
三、脾胃(黃色)
四、肺、大腸(白色)
五、腎、膀胱(黑色)
第八篇 中醫臟腑辨證用藥的顏色檢索
一、心(紅色)
二、小腸(紅色)
三、肝(綠色)
四、膽(綠色)
五、脾(黃色)
六、胃(黃色)
七、肺(白色)
八、大腸(白色)
九、腎(黑色)
十、膀胱(黑色)
第九篇 中草藥治療常見病症的顏色檢索
一、發熱(紅色)
二、頭痛(青色)
三、眩暈(白色)
四、耳鳴、耳聾(黑色)
五、昏迷(紅色)
六、失眠(白色)
七、咽喉腫痛(黃色)
八、咳嗽(白色)
九、氣喘(白色)
十、痰飲(黃色)
十一、心悸(紅色)
十二、出血(紅色)
十三、胸脅痛(青色)
十四、嘔吐(黃色)
十五、胃脘痛(黃+青色)
十六、腹痛(黃+青色)
十七、腹瀉(黑色)
十八、黃疸(黃色)
十九、水腫(黑色)
二十、便秘(黃色)
二十一、腰痛(青色)
二十二、痹症(紫色)
第十篇 中醫經典名方用藥顯色檢索
一、辛溫解表劑(適用於外感風寒表證)
二、辛涼解表劑(適用於外感風熱證)
三、扶正解表劑(適用於體質素虛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證)
四、寒下劑(適用於里熱與積滯互結之實證)
五、溫下劑(適用於因寒成結之里實證)
六、潤下劑(適用於腸燥便秘之證)
七、逐水劑(適用於水飲壅盛於里的實證)
八、攻補兼施劑(適用於里實正虛而大便秘結者)
九、和解少陽劑(治邪在少陽)
十、調和肝脾劑(適用於肝氣郁結至肝脾不和證)
十一、調和腸胃劑(適用於邪在腸胃,脘腹脹痛等證)
十二、清氣分熱劑(適用於熱在氣分,熱盛津傷,或氣陰兩傷之證)
十三、清營涼血劑(適用於邪熱傳營,人血諸證)
十四、清熱解毒劑(多用於瘟疫,溫毒及火毒或瘡瘍熱深毒重之證)
十五、氣血兩清劑(適用於大熱煩渴為主症的氣分熱證)
十六、清臟腑熱劑(適用於不同臟腑邪熱盛,而產生不同的火熱證候)
十七、清虛熱劑(適用於熱病后期,余邪未盡,以至久熱不退的虛熱證)
十八、祛暑劑(適用於夏日感受暑熱之病)
十九、祛暑利濕劑(適用感冒夾濕,煩渴引飲,胸膈痞悶,小便不利等症)
二十、溫中祛寒劑(適用於中焦虛寒證)
二十一、回陽救逆劑(適用於陽氣衰微,內外俱寒,陰盛格陽等證)
二十二、溫經散寒劑(適用於陽氣不足,陰血亦虛,復有外寒傷於經絡,血脈不利等證)
二十三、解表攻里劑(適用於外有表邪,里有實積的證候)
三十四、解表清里劑(適用於表證未解,里熱已熾的證候)
二十五、解表溫里劑(適用於外有表證而里有寒邪的證候)
二十六、補氣劑(適用於脾肺氣虛之證)
二十七、補血劑(適用於營血虧虛的病證)
二十八、氣血雙補劑(治療氣血俱虛證)
二十九、補陰劑(適用於陰虛證)
三十、補陽藥(適用於腎陽虛證)
三十一、固表止汗劑(適用於衛氣不固之自汗證或陰虛有熱之盜汗證)
三十二、斂肺止咳劑(適用於久咳肺虛,氣陰耗傷,以致喘促自汗證)
三十三、澀腸固脫劑(適用於脾腎虛寒所致之瀉痢日久,滑脫不禁等病證)
三十四、澀精止遺劑(適用於腎虛失藏,精關不固之遺精滑泄證)
三十五、固崩止帶劑(適用於婦人血崩暴注及帶下淋瀝等證)
三十六、重鎮安神劑(適用於心陽偏亢證)
三十七、滋養安神劑(常用治陰血不足,虛陽偏亢之證)
三十八、涼開劑(適用於溫邪熱毒內陷心包的熱閉證)
三十九、溫開劑(適用於中風,中寒,痰厥等屬於寒閉之證)
四十、行氣劑(適用於氣機郁滯的病證)
四十一、降氣劑(適用於肺胃氣逆而致的心下痞硬,嘔吐,喘咳等證)
四十二、活血化瘀劑(適用於瘀血停阻之證)
四十三、止血劑(適用於血液離經妄行而出現的各種出血證)
四十四、疏散外風劑(適用於外風證)
四十五、平息內風劑(適用於內風證)
四十六、輕宣潤燥劑(適用於外燥證)
四十七、滋陰潤燥劑(適用於臟腑津液不足之內燥證)
四十八、燥濕和胃劑(適用於濕濁阻滯,脾胃失和所致諸症)
四十九、清熱祛濕劑(適用於濕熱外感,或濕熱內盛等證)
五十、利水滲濕劑(適用於水濕壅盛所致的癃閉,淋濁,水腫,泄瀉等證)
五十一、溫化水濕劑(適用於濕從寒化,或陽虛不能化水之痰飲,水腫等證)
五十二、祛風勝濕劑(適用於外感風濕所致的頭痛,身痛以及足腫等證)
五十三、燥濕化痰劑(適用於濕痰證)
五十四、清熱化痰劑(適用於熱痰證)
五十五、潤燥化痰劑(適用於燥痰證)
五十六、溫化寒痰劑(適用於寒痰證)
五十七、治風化痰劑(適用於風痰證)
五十八、消導化積劑(適用於脾失健運,胃失和降的食積與痦塊證)
五十九、驅蟲劑(用於治療人體寄生蟲的方劑)
六十、涌吐劑(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
六十一、癰瘍劑(具有解毒消腫,托里排膿,生肌斂瘡的作用)
……
中編 民族民間醫藥應用篇
下編 創新應用篇
上編 特色中醫藥篇
第一篇 中國傳統醫學便覽
一、傳統中醫的發展軌跡
二、絲綢之路的中外醫藥交流
三、藏醫學體系發展簡述
四、蒙醫學體系簡介
五、維吾爾族傳統醫學體系
六、傣族傳統醫學體系
七、回族傳統醫學體系
八、世界傳統醫學的璀璨明珠
九、中西醫學的分野與結合
十、中國民族民間醫藥簡介
十一、關於中醫「現代化」的一些探索
第二篇 中醫藥色彩學的科學原理
一、現代色彩學概說
二、色彩在自然界的表現
三、顏色在人類社會中的應用
四、色彩科學的生命力
五、中醫色彩診斷學
六、中醫色彩治療學
七、色彩中草藥學
第三篇 《中草藥性昧色譜分類表》種類目錄
一、甘苦平(黃·紅·黃)色類藥
二、甘苦溫(黃·紅·紅)色類藥
三、甘咸寒(黃·黑·藍)色類藥
四、甘咸平(黃·黑·黃)色類藥
五、甘咸溫(黃·黑·紅)色類藥
六、甘酸溫(黃·藍·紅)色類藥
七、甘溫平(黃·紅·黃)色類藥
八、甘酸寒(黃·藍·藍)色類藥
九、甘酸平(黃·藍·黃)色類藥
十、酸澀平(藍·藍·黃)色類藥
十一、澀平(藍·黃)色類藥
十二、淡平(黃·黃)色類藥
十三、淡涼(黃·藍)色類藥
十四、淡溫(黃·紅)色類藥
十五、甘溫(黃·紅)色類藥
十六、甘淡平(黃·黃·黃)色類藥
十七、甘淡寒(黃·黃·藍)色類藥
十八、甘淡溫(黃·黃·紅)色類藥
十九、甘苦寒(黃·紅·藍)色類藥
二十、甘寒(黃·藍)色類藥
二十一、甘平(黃·黃)色類藥
二十二、苦溫(紅·紅)色類藥
二十三、苦寒(紅·藍)色類藥
二十四、苦平(紅·黃)色類藥
二十五、辛溫(白·紅)色類藥
二十六、辛涼(白·藍)色類藥
二十七、辛平(白·黃)色類藥
二十八、辛甘寒(白·黃·藍)色類藥
二十九、辛甘溫(白·黃·紅)色類藥
三十、辛甘平(白·黃·黃)色類藥
三十二、辛苦溫(白·紅·紅)色類藥
三十三、辛苦平(白·紅·黃)色類藥
三十四、辛咸溫(白·黑·紅)色類藥
三十五、辛咸寒(白·黑·藍)色類藥
三十六、辛咸平(白·黑·黃)色類藥
第四篇 中草藥現代藥理研究的顏色檢索
一、抗病毒的中草藥(白色系統檢索)
二、抗菌的中草藥(紅+白+黃色系統檢索)
三、抗螺旋體的中草藥(黑色檢索系統)
四、抗原蟲的中草藥(紅+黃+黑檢索系統)
五、驅腸寄生蟲的中草藥(黃色系統檢索)
六、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藥(紅+白+綠+黃+黑色檢索系統)
七、具有抗白血病細胞作用的中草藥(紅色系統檢索)
八、具有解熱作用的中草藥(紅+藍+白色檢索系統)
九、對神經系統有作用的中草藥(藍+綠+紅色檢索系統)
十、對心臟血管系統有作用的中草藥(紅色系統檢索)
十一、對呼吸系統有作用的中草藥(白色系統檢索)
十二、對消化系統有作用的中草藥(黃色系統檢索)
十三、對泌尿系統有作用的中草藥(黑色檢索系統)
十四、對生殖系統有作用的中草藥(黑+紅+藍色檢索系統)
十五、對內分泌腺有作用的中草藥(紅+白+黃+黑色檢索系統)
十六、對血液系統有作用的中草藥(紅色系統檢索)
十七、對橫紋肌有作用的中草藥(黃色系統檢索)
十八、具有抗過敏作用的中草藥(白+黃色檢索系統)
十九、抗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草藥(白+黑+紅色檢索系統)
二十、對糖代謝有作用的中草藥(黃色系統檢索)
二十一、具有解毒作用的中草藥(黃+紅+黑色檢索系統)
二十二、除四害的中草藥
第五篇 常用中藥主要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一覽表
一、辛溫解表藥(白+紅色類藥檢索)
二、辛涼解表藥(白+藍色類藥檢索)
三、清熱瀉火藥(白+綠+藍色類藥檢索)
四、清熱燥濕藥(藍+紅+綠色類藥檢索)
五、清熱涼血藥(藍+紅色類藥檢索)
六、清熱解毒藥(白+黃+藍色類藥檢索)
七、溫里藥(紅+黃+藍色類藥檢索)
八、化痰藥(白+黃色類藥檢索)
九、止咳平喘藥(白+藍色類藥檢索)
十、祛風濕藥(紅+白+藍色類藥檢索)
十一、芳香化濕藥(紅+黃色類藥檢索)
十二、消食藥(黃色類藥檢索)
十三、理氣藥(白色類藥檢索)
十四、攻下藥(黑色類藥檢索)
十五、潤下藥(藍色類藥檢索)
十六、峻下逐水藥(紅+黑色類藥檢索)
十七、利水滲濕藥(白色+黑色類藥檢索)
十八、驅蟲藥(紅+黃色類藥檢索)
十九、活血化瘀藥(紅+黑色類藥檢索)
二十、止血藥(紅+黃+白+綠+藍色類藥檢索)
二十一、安神藥(紅+藍色類藥檢索)
二十二、平肝息風藥(綠+白色類藥檢索)
二十三、開竅藥(白+紅色類藥檢索)
二十四、補氣藥(紅+黃+白色類藥檢索)
二十五、補陽藥(紅+黑色類藥檢索)
二十六、補血藥(紅+黃色類藥檢索)
二十七、補陰藥(白+黃+藍色類藥檢索)
二十八、收澀藥(綠+藍色類藥檢索)
二十九、涌吐藥(白+黃色類藥檢索)
三十、外用藥(紅+白+藍色類藥檢索)
第六篇 常用中藥的「藥對」法則及顏色歸類
一、「藥對」組成原則
二、中藥基本理論組成「藥對」
三、「藥對」的藥理分類品種及顏色檢索
第七篇 中醫臟腑用藥顯色檢索表
一、心、小腸(紅色)
二、肝、膽(綠色)
三、脾胃(黃色)
四、肺、大腸(白色)
五、腎、膀胱(黑色)
第八篇 中醫臟腑辨證用藥的顏色檢索
一、心(紅色)
二、小腸(紅色)
三、肝(綠色)
四、膽(綠色)
五、脾(黃色)
六、胃(黃色)
七、肺(白色)
八、大腸(白色)
九、腎(黑色)
十、膀胱(黑色)
第九篇 中草藥治療常見病症的顏色檢索
一、發熱(紅色)
二、頭痛(青色)
三、眩暈(白色)
四、耳鳴、耳聾(黑色)
五、昏迷(紅色)
六、失眠(白色)
七、咽喉腫痛(黃色)
八、咳嗽(白色)
九、氣喘(白色)
十、痰飲(黃色)
十一、心悸(紅色)
十二、出血(紅色)
十三、胸脅痛(青色)
十四、嘔吐(黃色)
十五、胃脘痛(黃+青色)
十六、腹痛(黃+青色)
十七、腹瀉(黑色)
十八、黃疸(黃色)
十九、水腫(黑色)
二十、便秘(黃色)
二十一、腰痛(青色)
二十二、痹症(紫色)
第十篇 中醫經典名方用藥顯色檢索
一、辛溫解表劑(適用於外感風寒表證)
二、辛涼解表劑(適用於外感風熱證)
三、扶正解表劑(適用於體質素虛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證)
四、寒下劑(適用於里熱與積滯互結之實證)
五、溫下劑(適用於因寒成結之里實證)
六、潤下劑(適用於腸燥便秘之證)
七、逐水劑(適用於水飲壅盛於里的實證)
八、攻補兼施劑(適用於里實正虛而大便秘結者)
九、和解少陽劑(治邪在少陽)
十、調和肝脾劑(適用於肝氣郁結至肝脾不和證)
十一、調和腸胃劑(適用於邪在腸胃,脘腹脹痛等證)
十二、清氣分熱劑(適用於熱在氣分,熱盛津傷,或氣陰兩傷之證)
十三、清營涼血劑(適用於邪熱傳營,人血諸證)
十四、清熱解毒劑(多用於瘟疫,溫毒及火毒或瘡瘍熱深毒重之證)
十五、氣血兩清劑(適用於大熱煩渴為主症的氣分熱證)
十六、清臟腑熱劑(適用於不同臟腑邪熱盛,而產生不同的火熱證候)
十七、清虛熱劑(適用於熱病后期,余邪未盡,以至久熱不退的虛熱證)
十八、祛暑劑(適用於夏日感受暑熱之病)
十九、祛暑利濕劑(適用感冒夾濕,煩渴引飲,胸膈痞悶,小便不利等症)
二十、溫中祛寒劑(適用於中焦虛寒證)
二十一、回陽救逆劑(適用於陽氣衰微,內外俱寒,陰盛格陽等證)
二十二、溫經散寒劑(適用於陽氣不足,陰血亦虛,復有外寒傷於經絡,血脈不利等證)
二十三、解表攻里劑(適用於外有表邪,里有實積的證候)
三十四、解表清里劑(適用於表證未解,里熱已熾的證候)
二十五、解表溫里劑(適用於外有表證而里有寒邪的證候)
二十六、補氣劑(適用於脾肺氣虛之證)
二十七、補血劑(適用於營血虧虛的病證)
二十八、氣血雙補劑(治療氣血俱虛證)
二十九、補陰劑(適用於陰虛證)
三十、補陽藥(適用於腎陽虛證)
三十一、固表止汗劑(適用於衛氣不固之自汗證或陰虛有熱之盜汗證)
三十二、斂肺止咳劑(適用於久咳肺虛,氣陰耗傷,以致喘促自汗證)
三十三、澀腸固脫劑(適用於脾腎虛寒所致之瀉痢日久,滑脫不禁等病證)
三十四、澀精止遺劑(適用於腎虛失藏,精關不固之遺精滑泄證)
三十五、固崩止帶劑(適用於婦人血崩暴注及帶下淋瀝等證)
三十六、重鎮安神劑(適用於心陽偏亢證)
三十七、滋養安神劑(常用治陰血不足,虛陽偏亢之證)
三十八、涼開劑(適用於溫邪熱毒內陷心包的熱閉證)
三十九、溫開劑(適用於中風,中寒,痰厥等屬於寒閉之證)
四十、行氣劑(適用於氣機郁滯的病證)
四十一、降氣劑(適用於肺胃氣逆而致的心下痞硬,嘔吐,喘咳等證)
四十二、活血化瘀劑(適用於瘀血停阻之證)
四十三、止血劑(適用於血液離經妄行而出現的各種出血證)
四十四、疏散外風劑(適用於外風證)
四十五、平息內風劑(適用於內風證)
四十六、輕宣潤燥劑(適用於外燥證)
四十七、滋陰潤燥劑(適用於臟腑津液不足之內燥證)
四十八、燥濕和胃劑(適用於濕濁阻滯,脾胃失和所致諸症)
四十九、清熱祛濕劑(適用於濕熱外感,或濕熱內盛等證)
五十、利水滲濕劑(適用於水濕壅盛所致的癃閉,淋濁,水腫,泄瀉等證)
五十一、溫化水濕劑(適用於濕從寒化,或陽虛不能化水之痰飲,水腫等證)
五十二、祛風勝濕劑(適用於外感風濕所致的頭痛,身痛以及足腫等證)
五十三、燥濕化痰劑(適用於濕痰證)
五十四、清熱化痰劑(適用於熱痰證)
五十五、潤燥化痰劑(適用於燥痰證)
五十六、溫化寒痰劑(適用於寒痰證)
五十七、治風化痰劑(適用於風痰證)
五十八、消導化積劑(適用於脾失健運,胃失和降的食積與痦塊證)
五十九、驅蟲劑(用於治療人體寄生蟲的方劑)
六十、涌吐劑(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
六十一、癰瘍劑(具有解毒消腫,托里排膿,生肌斂瘡的作用)
……
中編 民族民間醫藥應用篇
下編 創新應用篇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5折$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