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異:續《批評的諸種概念》

辨異:續《批評的諸種概念》
定價:354
NT $ 266
 

內容簡介

《辨異》是《批評的諸種概念》之續篇。韋勒克繼續了《批評的諸種概念》一書的主題與旨要,進一步就20世紀文學批評的主要狀況進行了細節性的闡釋。作者從比較文學的發展狀況入手,以文學史、主要流派、審美批評的概念辨析,輔以古典主義、象征主義、康德美學、施皮策、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作品批評的案例梳理,鳥瞰了20世紀前半葉的歐美文學批評。

「18、19世紀曾被人們稱作「批評的時代」。實際上,20世紀才最有資格享有這一稱號。在20世紀,不僅有一股名副其實的批評的洪流向我們洶涌襲來,而且文學批評也已獲得了一種新的自我意識,在公眾心目中占有了比往昔高得多的地位。……人們意識到,面臨着汗牛充棟的作品,我們必須掌握一些取舍的原則。」——韋勒克

勒內•韋勒克(René Wellek,1903.8.22-1995.11.11),捷克裔美國比較文學批評家,中歐語言學傳統的傑出繼承者,並因其博學多才和對評論界的公正批評而廣為人知。生前曾執教於多所大學,並因在耶魯大學創立並掌管了比較文學系,而被廣泛認為是比較文學研究的創始人。其代表作主要有《文學理論》(與奧斯丁•沃倫合着)和八卷本的《現代文學批評史:1750-1950》等。由於其在文學理論領域的卓越成就,如牛津、哈佛、羅馬、哥倫比亞等大學都授予過他榮譽學位。
 

目錄

編者前言 劉象愚
作者前言
比較文學的名稱與實質
今日之比較文學
文學史上的古典主義概念
文學史上的象征主義概念
伊曼努爾•康德的美學與批評
19世紀英國文學史的編修
沃南•李、伯納德•貝倫森與美學
列奧•施皮策 (1887—1960)
文學類型理論、抒情作品與體驗
作為批評家的詩人、作為詩人的批評家、詩人—批評家
布拉格學派的文學理論與美學
陀思妥耶夫斯基批評史述略
文體學、詩學與批評
當代歐洲批評輪廓
1963—1969年韋勒克論著目錄
人名索引
 

這本文集中的論文寫於《批評的諸種概念》出版之后。文集的題目選用《辨異》,我以為是相宜的,其目的是要表明我在思考文學問題時對於明晰性、連貫性和確定性的重視。

開始的兩篇論述比較文學的基本理論,其后的兩篇討論文學的分期——古典主義和象征主義,這是對《批評的諸種概念》中關於巴洛克、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諸文的一個補充,再后面的各篇則是按照大致的時間順序對個別問題的闡述。「伊曼努爾•康德的美學與批評」大大拓展了我在《現代文學批評史》第一卷中附帶論及康德的那些文字;「19世紀英國文學史的編修」則重新撿起了《批評史》中只稍稍涉獵的一個題目,不過這篇舊文中的一些片斷曾出現在其不同的章節中;「沃南•李、伯納德•貝倫森與美學」從兩位代表性人物對立的學術生涯與觀點引出,論及一種重要的美學理論潮流。

關於列奧•施皮策那篇是為他撰寫的訃告的一個拓展,提出了文體學與文學理論問題,這個問題比這位著名作家的著作更為重要。「文學類型理論、抒情作品與體驗」表面上是奉獻給凱特•漢伯格與埃米爾•施泰格的批評理論的,但實際上卻討論了文類、抒情作品與文學中真誠的本質等問題;而「作為批評家的詩人、作為詩人的批評家、詩人—批評家」則回到了中心議題——批評的本質及其在當今美國的地位。

隨后的一篇討論布拉格學派,回到歐洲,論述了在俄國形式主義與法國結構主義影響下再次顯出緊迫性的理論問題。「陀思妥耶夫斯基批評史述略」的內容從題目一望可知。「文體學、詩學與批評」試圖界定文體學的邊界,是1969年8月在意大利貝拉喬的塞爾貝洛尼別墅召開的那次學術會上提交的論文。文集的最后一篇對過去20年來的歐洲批評作了鳥瞰式回顧。

多年來我一直在為《現代文學批評史》的20世紀部分作准備,但我不打算在此書的有關卷中詳論近20年來的歐洲文學批評。《批評史》的時間下限是1950年,這樣將使我能夠集中精力討論20世紀上半葉的那些大家和大潮流,而不必生硬地牽扯近20年來的歐洲文學批評。我那些已經發表的論述艾略特、理查德茲、利維斯、克羅齊、蒂博代、貢多爾夫的論文(見本書所附書目)將會用在《批評史》的最后一卷中,此卷將為過去兩百年文學批評的故事划上圓滿的句號。

我感謝從前的學生、現在的同事和摯友勞里•小納爾遜,他協助我審閱了清樣。他還和梅納德•邁克、斯蒂芬•G.小尼科爾斯、威廉•K.韋姆薩特等其他友人一起分別審閱了有關篇章,提出了建議,對此我深懷感激之情。

勒內•韋勒克
康涅狄格州,紐黑文
1969年5月15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5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