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人人都需要「我們」,人人都會依戀自己所屬的群體?
為什麽有些適合「我們」的,對「他們」會變成不公平的?
為什麽一個群體會歧視另外一個群體,尤其當群體之間在地位和權力上存在明顯差距時,處於支配地位的一方歧視會更加強烈?
情緒如何引發了憤怒和攻擊行為,進而影響到群體或個人的社會互動?
如何減少群體內和群體之間的沖突和競爭,提高合作?
什麽情況下國際沖突有可能爆發戰爭?
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表現並不僅僅只代表個人,而是只有在被理解成所在群體身份的表達時才講得通。
本書討論了群體中的個人認同究竟源於什麽,不同群體之間的區別到底因為什麽而產生,怎樣才能減少群體間的沖突,同時維護群體內部的忠誠等問題,提供了社會心理學這一關鍵領域的寶貴資源。很明顯,群體認同在人類的社會行為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從代表小群體內部利益的英勇行動,到針對群體外成員的可怕暴行,莫不如是。
新修訂的第2版以相關的社會心理學視角,反映了諸如「9·11事件」等最近的國際事件,並給出反思及解釋。社會心理學領域關於群際關系的研究已經逐漸站到了舞台的中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瑪麗蓮·布魯爾(Marilynn B.Brewer)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傑出學者。她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社會認同和群體間的關系,發表了眾多的研究文章和書籍。布魯爾教授獲獎無數,因其在社會問題方面的心理學研究,她曾榮獲1996年度的勒溫紀念獎(Kurt Lewin Memorial Award),因其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方面的傑出貢獻,曾獲1993年度的坎貝爾獎(Donald
T. Campbell Award),以及因在國際間社會自我與社會認同方面的貢獻,榮獲2001年度的職業生涯獎(Career Award)。她還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會主席、社會問題心理學研究協會主席等職務,並一直任《人格與社會心理學評論》(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的編輯,以及《心理學評論》(Psychological Review)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