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智慧通過語言積淀下來。我們通過語言描述現象的同時,其實也在通過語言感知現象。
由此,現象就與詞語交織在一起,構成世界的境域。本書從日常語言出發,從哲學的角度對其加以闡釋,試圖挖掘出「詞語」之下的「現象」。
作者常年從事西方哲學的研究,在本書中,通過對某些概念諸如「寂寞」「人」「希望」等詞的分析,深入挖掘了習見的概念之中未被我們發現的深意。每一篇文章後配有相關主題的短詩,含義雋永,搭配的攝影小品也很值得玩味。
張志平1968年出生,2000年於復旦大學獲外國哲學博士學位。曾出版過譯著《哲學對話:柏拉圖、休謨和維特根斯坦》(漓江出版社,2013)、《自律的發明:近代道德哲學史》(上、下)(上海三聯書店,2012)、《舍勒的心靈》(上海三聯書店,2006,兩人合譯)、《迷途指津》(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三人合譯),專著《情感的本質和意義——舍勒的情感現象學概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西方哲學十二講》(重慶出版集團,2007)。在《復旦大學學報》《江海學刊》《人文雜志》《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社會學家茶座》等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曾在意大利拉特蘭大學和瑞典隆德大學訪學,現任教於上海師范大學哲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