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為《廿一史彈詞》,乃明朝人楊慎所作,經后人續作說明朝、說清朝等,乃稱二十五史彈詞。全書取材於正史,用淺近文言寫成,共分十二卷,析為十二段。每 段先用西江月、南鄉子、臨江仙、清平樂、點絳唇、定風波、蝶戀花等詞調及詩數首,次用散文及三三四攢十字的詩句,每段末了則以一詩一詞作結。該書文辭悲壯
淋漓,游戲筆墨,上自盤古開辟,下至宣統遜位,使歷朝之正閏統系與遞嬗消長,一氣貫通。譜興亡,寓褒貶,歌詠慷慨,提綱挈領,蘊含深刻的宇宙人生妙理。
楊慎(1488—1559)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號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正德六年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録》。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禮議」事件被罰受廷杖,謫戍雲南永昌衛,后終老雲南。
楊慎博學多才,不僅精通經、史、詩、文、詞曲、音韻、金石、書畫等,而且在天文、地理、生物、醫學方面的論古考證之作范圍也頗廣。明史曰:「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其著作達百余種,后人輯為《升庵集》。
《廿一史彈詞》為楊慎謫戍雲南時所作,原名《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被譽為「后世彈詞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