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賦漁說,「如果我是一個畫家,我可能會用筆畫下小時候的記憶,把全部的美賦予給它。但,我不會畫畫,我可以做的是把它們寫下來,就像在寫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理想的故鄉。」
於是,他用了很長時間,采訪了很多人,做了二十多本筆記,寫了一本叫《匠人》的書。
然而,這本書既沒有講手藝的傳承,也沒有談工匠之精神,只是單純地記錄著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記錄著那個「回不去的故鄉」里曾經發生過的、不可思議卻很有意思的事情。
這些故事融合成為一幅失落的鄉土中國縮影、一條流淌著近600年往事的時光之河。
曾生活在作者身邊的瓦匠、篾匠、豆腐匠、扎燈匠、木匠、剃頭匠、修鍋匠等人,他們正面著鄉村凋零人口稀落的問題,而他們的傳奇,正走向被遺忘的命運。
「他們來了,又走了,什麽痕跡都沒留下。他們原是從古至今代代延續的一環,這個環,到今天,就斷了。他們不在了,我的故鄉也就真正沒有了,我將真正成為流浪在城市里的孤兒。據說,一個人失明的時間長了,就會忘記他所見過的一切。寫下他們,是怕有一天,我會完全忘掉故鄉的樣子。」於是,申賦漁記錄下了他們的故事。
本書請來作者好友,著名裝幀設計師朱贏椿擔綱整體設計,利用木刻線條與模糊的字型,表達書中人物心情與故事的糾纏難解。每種工匠的職稱,都是朱贏椿以不同材質書寫塑造所得,保留質朴的味道。
該書使用特殊裝幀印刷,書頁側邊為黑色,每頁上面均有黑點,意在凸顯手藝人們生活的斑駁與蕭索。
申賦漁,作家、記者。著有《不哭》《逝者如渡渡》《光陰》《一個一個人》《阿爾薩斯的一年》等。先後在《天津日報》《杭州日報》《福州日報》《揚子晚報》《石家庄日報》等十多家媒體開設專欄。導演有《龍的重生》(中法合拍)《不哭》《尋夢總統府》等紀錄片。曾任南京日報駐法國記者。現為南京日報「申賦漁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