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以「哲學」為主語,是從屬於哲學的二級學科。
在哲學成為獨立學科之前,可以有學術思想史書寫,但沒有哲學史書寫。
在蔡元培、胡適、馮友蘭等人的努力下,中國哲學史學科初步建立起來。
1949年到1978年,由於受到「兩軍對戰」模式的干擾,學科建設落入低谷。
1978年以后開始復蘇,學科建設迎來了春天,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新編》和馮契著《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為標志性成果。質疑「中國哲學合法性」對學科建設造成負面影響。
復數哲學觀、中國哲學特色觀、中國哲學精神觀為方法論前提。
語境中求因、文本中尋理、問題中明變為方法論原則。具體方法有三觀結合法、集約拓展法和比較評判法。
宋志明,男,1947年生於遼寧省吉林市。1986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為該校首批博士學位獲得者。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哲學、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主要著作有《現代新儒家研究》、《熊十力評傳》、《賀麟新儒學思想研究》、《馮友蘭學術思想研究》、《中國傳統哲學通論》、《薪盡火傳:宋志明中國古代哲學講稿》、《國學十八講》、《中國古代哲學發微》等30余部,發表論文250余篇。
曾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五個一工程」獎、中國人民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中國人民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教育成果二等獎、北京市第八屆高校名師獎,享受國務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貼。
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學位委員會哲學分會委員、哲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現有社會兼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現代哲學史研究會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