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將深奧的中醫知識介紹給初學者。全書彩印,文字與卡通圖緊密配合,讓讀者輕松地了解中醫發展的脈絡,學到中醫理論及其實際應用知識。本書內容包括: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病因與病機學說,疾病診斷等。
林政宏,1986-1990年就讀於高雄醫藥大學,獲得藥學學士學位;1990-1992年就讀於高雄醫藥大學,獲得 藥學碩士學位;1994-1995年到 廣州中醫藥大學進修,獲得國際針灸師資格;1995-1998年就讀於廣州中醫藥大學,獲針灸醫學博士學位。林政宏的特長:脈診、中醫藥醫學、針灸治療,有多年治療疑難雜證的診治經驗。
目錄
第1章 概述
第1節 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
一、傷寒學派:以漢代張仲景為代表
二、寒涼學派:以宋金年間劉河間為代表
三、補土學派:以宋金年間李東垣和張元素為代表
四、攻邪學派:以宋金年間張從正為代表
五、丹溪學派:以元朝朱丹溪為代表
六、溫補學派:以明朝薛己、張景岳為代表
七、溫病學派:以明末吳又可、葉天士和吳鞠通為代表
第2節 如何學習中醫
一、要具有問診的知識,以及藏象學說的基礎
二、必須具有病因學說的基礎
三、必須具有病機學說的基礎
第2章 陰陽學說
第1節 認識陰陽學說
第2節 陰陽學說的特性
第3節 陰陽失調的類型
一、陰陽失調的6種類型
二、陰勝型
三、陽勝型
四、陰盛格陽、陽盛格陰
五、亡陰、亡陽
第4節 陰陽學說的臨床應用
一、陰證
二、陽證
三、虛證與實證的傳變
第5節 實例說明
第3章 五行學說
第1節 認識五行學說
第2節 五行的特性
第3節 五行的生克關系
第4節 五行學說的運用
第5節 實例說明
第4章 藏象學說
第1節 認識藏象學說
第2節 五臟的特性
一、肝
二、心
三、脾
四、肺
五、腎
第3節 六腑的特性
第4節 氣、血、津液
一、氣
二、血
三、津液
四、氣、血、滓液之間的關系
第5節 實例分析
第5章 病因
第1節 認識病因
第2節 六淫
一、六淫的特性
二、六淫致病的機理
第3節 七情
第4節 其他因素
第6章 病機學說
第1節 認識病機學說
一、正與邪的傳變
二、虛與實的傳變
三、陰陽失調的類別
四、氣血失調的類別
五、津液代謝失常
六、內生五邪
第2節 臨床常見症狀的病機說明
一、咳嗽
二、梅核氣
三、頭痛
四、痰飲
五、便秘
六、泄瀉
七、耳鳴
八、失眠
九、痹病
十、胃痛
十一、陽痿
十二、閉經
第7章 病情的診斷
第1節 中醫如何看病
第2節 臨床常見的症狀
第3節 症狀分析
第1節 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
一、傷寒學派:以漢代張仲景為代表
二、寒涼學派:以宋金年間劉河間為代表
三、補土學派:以宋金年間李東垣和張元素為代表
四、攻邪學派:以宋金年間張從正為代表
五、丹溪學派:以元朝朱丹溪為代表
六、溫補學派:以明朝薛己、張景岳為代表
七、溫病學派:以明末吳又可、葉天士和吳鞠通為代表
第2節 如何學習中醫
一、要具有問診的知識,以及藏象學說的基礎
二、必須具有病因學說的基礎
三、必須具有病機學說的基礎
第2章 陰陽學說
第1節 認識陰陽學說
第2節 陰陽學說的特性
第3節 陰陽失調的類型
一、陰陽失調的6種類型
二、陰勝型
三、陽勝型
四、陰盛格陽、陽盛格陰
五、亡陰、亡陽
第4節 陰陽學說的臨床應用
一、陰證
二、陽證
三、虛證與實證的傳變
第5節 實例說明
第3章 五行學說
第1節 認識五行學說
第2節 五行的特性
第3節 五行的生克關系
第4節 五行學說的運用
第5節 實例說明
第4章 藏象學說
第1節 認識藏象學說
第2節 五臟的特性
一、肝
二、心
三、脾
四、肺
五、腎
第3節 六腑的特性
第4節 氣、血、津液
一、氣
二、血
三、津液
四、氣、血、滓液之間的關系
第5節 實例分析
第5章 病因
第1節 認識病因
第2節 六淫
一、六淫的特性
二、六淫致病的機理
第3節 七情
第4節 其他因素
第6章 病機學說
第1節 認識病機學說
一、正與邪的傳變
二、虛與實的傳變
三、陰陽失調的類別
四、氣血失調的類別
五、津液代謝失常
六、內生五邪
第2節 臨床常見症狀的病機說明
一、咳嗽
二、梅核氣
三、頭痛
四、痰飲
五、便秘
六、泄瀉
七、耳鳴
八、失眠
九、痹病
十、胃痛
十一、陽痿
十二、閉經
第7章 病情的診斷
第1節 中醫如何看病
第2節 臨床常見的症狀
第3節 症狀分析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