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了中國是如何接受西方的概念及思想的?具有深厚底蘊和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是如何因應屬於不同體系的西方文明的?這些深層次問題,拋開日語的媒介作用就難以回答。《近代東亞翻譯概念的發生與傳播》思考的即是「譯詞(或概念)是在怎樣的文化和思想背景下產生的,即使其為日本和中國共同擁有,在文化、政治背景迥異的情況下,兩國在理解同一概念時伴隨着怎樣的偏差和差異」。
石川禎浩,1963年生於日本山形縣,1988年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2002年獲京都大學博士學位。曾在北京大學歷史系留學(1984—1986),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1—2002)。現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現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國共產黨成立史》,發表學術論文《晚清「睡獅」形象探源》《關於孫中山致蘇聯的遺書》等近50篇。狹間直樹,1937年生。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主要著作有《中國文明選·革命論集》(合著,朝日新聞社,1972)、《中國社會主義的黎明》(岩波書店,1976)、《五四運動研究序說》(同朋舍,1982)、《中國歷史學的新浪潮》(與森時彥共同編著,霞山會,1985)、《梁啟超·明治日本·西方(修訂版)》(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