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自先秦至民國時期的中國行政區划變遷史。這一研究不僅是傳統的關於歷時政區沿革的考證(縱向),而且對同一年代各政區並存的面貌作出復原(橫向),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相關的復原以詳細至逐年為尺度。
全書在總論外,分為十三卷,依次是先秦卷、秦漢卷、三國兩晉南朝卷、十六國北朝卷、隋代卷、唐代卷、五代十國卷、宋西夏卷、遼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及中華民國卷。
李曉傑,1965年12月生於河北省唐山市。198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工作,任助理館員。199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著有《東漢政區地理》、《體國經野——歷代行政區划》等書。
目錄
五代十國時期南北各政權與割據勢力興衰示意圖表
緒言
一、本卷研究的學術基礎
二、五代十國時期行政區划單位與層級概說
三、本卷研究的基本框架
四、本卷的撰寫凡例
五、本卷所附政區圖組編繪體例
第一編 五代十國時期政區沿革概述
上篇 五代轄境政區沿革概述
第一章 后梁(附:岐王、燕王(燕國;含盧龍)、趙王、北平王、定難、歸義(含西漢金山國))
第一節東都留守(附:崇德軍)、宋州宣武軍、滑州宣義軍、鄆州天平軍、兗州泰寧軍、青州平盧軍、徐州武寧軍、許州忠武軍(匡國軍)諸節度使
第二節 西都留守、陝州鎮國軍(保義軍)節度使、孟州河陽節度使
第三節 大安府永平軍(佑國軍)、同州忠武軍(匡國軍)、華州感化軍、鄜州保大軍、延州保塞軍(忠義軍)、靈州朔方諸節度使(附:耀州義勝軍(崇州靜勝軍)節度使、邠州靜難軍節度使)
第四節 河中府護國軍節度使(附:晉州定昌軍(建寧軍)節度使、潞州匡義軍節度使)
第五節 荊南、山南東道(襄州)、鄧州宣化軍、安州宣威軍諸節度使
第六節 魏州天雄軍(附:相州昭德軍)、邢州保義軍、鎮州武順軍、定州義武軍、滄州義昌軍諸節度使
附:岐王
燕王(燕國;含盧龍)
趙王
北平王
定難
歸義(含西漢金山國)
第二章 后唐(晉王)
第一節 汴州宣武軍(東都留守)、宋州歸德軍(宣武軍)、滑州義成軍(宣義軍)(附:鄭州)、鄆州天平軍、兗州泰寧軍、青州平盧軍、徐州武寧軍、許州忠武軍(匡國軍)諸節度使
第二節 東都(洛京)留守、陝州保義軍(鎮國軍)節度使、孟州河陽節度使
第三節 西京留守(大安府永平軍)、耀州順義軍(崇州靜勝軍)(附:耀州)、同州匡國軍(忠武軍)、華州鎮國軍(感化軍)、邠州靜難軍、鄜州保大軍、延州彰武軍(忠義軍)、靈州朔方諸節度使
第四節 山南東道(襄州)、鄧州威勝軍(宣化軍)、安州安遠軍(宣威軍)諸節度使
第五節 北京(西京、北都)留守(太原府河東)、潞州安義軍(昭義軍)、河中府護國軍、晉州建雄軍、雲州大同軍、應州彰國軍、朔州振武軍諸節度使(附:豐州天德軍都團練防御使
(節度使))
第六節 興唐府(魏州)天雄軍(東京(鄴都)留守)、邢州安國軍、鎮州成德軍(北都留守)、定州義武軍、滄州橫海軍、幽州盧龍、新州威塞軍諸節度使
第七節 鳳翔節度使、涇州彰義軍節度使
第八節 劍南西川、劍南東川、遂州武信軍、夔州寧江軍(附:夔州、忠州、萬州、雲安監)、山南西道(附:鳳州)、利州昭武軍、閬州保寧軍、洋州武定軍、鳳州武興軍、秦州雄武軍、黔州武泰軍諸節度使
附:潭州武安軍、朗州武貞軍(武平軍)、桂州靜江軍諸節度使
第三章 后晉
第一節 汴州宣武軍(東京留守)(附:鄭州)、宋州歸德軍、滑州義成軍、鄆州天平軍(附:曹州威信軍)、兗州泰寧軍、青州平盧軍(附:青州、登州、萊州、淄州)、徐州武寧軍、許州忠武軍(附:陳州鎮安軍)諸節度使
第二節 東都(西京)留守、陝州保義軍節度使、孟州河陽軍節度使
第三節 西京留守(京兆府晉昌軍)(附:金州懷德軍、耀州)、同州匡國軍、華州鎮國軍、邠州靜難軍、鄜州保大軍、延州彰武軍、靈州朔方諸節度使
第四節 山南東道(襄州)(附:復州、襄州)、鄧州威勝軍、安州安遠軍(附:安州)諸節度使
第五節 北京留守、潞州昭義軍、河中府護國軍、晉州建雄軍、雲州大同軍、應州彰國軍、朔州振武軍諸節度使
第六節 興唐府(廣晉府)天雄軍(鄴都留守)(附:貝州永清軍、相州彰德軍、澶州鎮寧軍)、邢州安國軍、鎮州成德軍(恆州順國軍)、定州義武軍、滄州橫海軍、幽州盧龍、新州威塞軍諸節度使
第七節 鳳翔、涇州彰義軍、秦州雄武軍諸節度使(附:鳳州)
第四章 后漢
第一節 東京留守(附:鄭州)、宋州歸德軍、滑州義成軍、鄆州天平軍、兗州泰寧軍、青州平盧軍、徐州武寧軍、許州忠武軍諸節度使
第二節 西京留守、陝州保義軍節度使、孟州河陽節度使
第三節 京兆府永興軍(晉昌軍)(附:耀州)、同州匡國軍、華州鎮國軍、邠州靜難軍、鄜州保大軍、延州彰武軍、靈州朔方諸節度使
第四節 山南東道(襄州)、鄧州威勝軍、安州安遠軍諸節度使
第五節 北京留守、府州永安軍(附:府州、勝州)、潞州昭義軍、河中府護國軍、晉州建雄軍諸節度使
第六節 大名府(廣晉府)天雄軍、貝州永清軍、相州彰德軍、澶州鎮寧軍、邢州安國軍、鎮州成德軍、定州義武軍、滄州橫海軍諸節度使
第七節 鳳翔節度使、涇州彰義軍節度使
第五章 后周
第一節 東京留守(附:鄭州)、宋州歸德軍、滑州義成軍、鄆州天平軍(附:濱州)、曹州彰信軍、兗州泰寧軍(附:兗州、沂州、密州)、青州平盧軍、徐州武寧軍、許州忠武軍、陳州鎮安軍諸節度使
第二節 西京留守、陝州保義軍節度使、孟州河陽節度使
第三節 京兆府永興軍(附:耀州)、同州匡國軍(附:同州)、華州鎮國軍(附:華州)、邠州靜難軍、鄜州保大軍、延州彰武軍、靈州朔方諸節度使
第四節 山南東道(襄州)節度使、鄧州武勝軍(威勝軍)節度使(附:安州安遠軍節度使、安州、申州、蘄州、黃州、漢陽軍)
第五節 府州永安軍(附:府州、勝州)、潞州昭義軍、河中府護國軍、晉州建雄軍諸節度使(附:代州靜塞軍節度使、汾州寧化軍節度使)
第六節 大名府天雄軍(鄴都留守)(附:貝州永清軍)、相州彰德軍、澶州鎮寧軍、邢州安國軍、鎮州成德軍、定州義武軍、滄州橫海軍諸節度使(附:莫州、瀛州、雄州、霸州)
第七節 鳳翔、涇州彰義軍、秦州雄武軍諸節度使
第八節 揚州淮南、壽州忠正軍、廬州保信軍諸節度使
下篇 十國轄境政區沿革概述
第六章 前蜀
第一節 直隸地區、梓州武德軍(劍南東川、梓州天貞軍)節度使、遂州武信軍節度使、雅州永平軍節度使
第二節 金州雄武軍(附:巴渠開都團練觀察使)、夔州(暨忠州)鎮江軍、黔州(暨涪州)武泰軍諸節度使
第三節 山南(興元府天義軍)、利州昭武軍(利閬、利州都團練觀察使)、洋州武定軍、秦州天雄軍、鳳州武興軍諸節度使
第七章 后蜀
第一節 直隸地區、梓州武德軍(劍南東川)節度使、遂州武信軍節度使、雅州永平軍節度使
第二節 夔州寧江軍節度使、黔州武泰軍節度使
第三節 山南、利州昭武軍、閬州保寧軍、源州武定軍、鳳州(鳳州威武軍)、秦州雄武軍諸節度使(附:鳳翔(岐陽軍)節度使、果州永寧軍節度使)
第八章 南平(荊南)
荊南節度使
第九章 楚國(楚王)(附:武貞、寧遠、湖南)
第一節 潭州(長沙府)武安軍節度使、朗州永順軍(武貞軍、武順軍、武平軍)節度使(附:楚王(國)羈縻州)
第二節 桂州靜江軍節度使、容州寧遠軍節度使
附:武貞
寧遠
湖南
第十章 吳國(吳王)(附:江西、百勝)
第一節 直隸地區(揚州淮南節度使)(附:泗州靜淮軍節度使)、壽州(暨濠州)清淮軍節度使、廬州德勝軍節度使(廬州都團練觀察使)
第二節 金陵府(升州、江寧府)(暨潤州)鎮海軍節度使、宣州寧國軍節度使(附:宣州都團練觀察使)
第三節 鄂州武昌軍節度使(鄂岳都團練觀察使)
第四節 洪州鎮南軍、撫州昭武軍、江州奉化軍、虔州百勝軍諸節度使
附:江西、百勝
第十一章 南唐(附:清源)
第一節 直隸地區一、壽州清淮軍節度使、濠州觀察使(濠州定遠軍節度使)、廬州德勝軍節度使、舒州永泰軍節度使
第二節 直隸地區二、潤州鎮海軍節度使、宣州寧國軍節度使、池州康化軍節度使
第三節 鄂州武昌軍節度使
第四節 洪州鎮南軍(直隸地區三)、撫州昭武軍、江州奉化軍、饒州安化軍(永平軍)、虔州百勝軍諸節度使
第五節 潭州武安軍節度使、建州永安軍(忠義軍)節度使(附:福州威武軍節度使、朗州武平軍節度使)
附:清源
第十二章 吳越
第一節 杭州鎮海軍、蘇州中吳軍、湖州宣德軍諸節度使
第二節 越州鎮東軍、溫州靜海軍、婺州武勝軍、福州彰武軍(威武軍)諸節度使
第十三章 閩國(閩王)(含威武;附:殷國)
第一節 直隸地區(福州威武軍節度使)
第二節 建州鎮武軍(鎮安軍)節度使
附:殷國
第十四章 南漢(大彭王、南平王、南海王、大越)(附:邕管、新州、高州、靜海)
第一節 直隸地區(廣州清海軍節度使暨瓊州管內招討游奕使)、禎州節度使、韶州雄武軍節度使(附:齊昌府興寧軍節度使)
第二節 容州寧遠軍節度使、邕州建武軍節度使(附:桂州靜江軍節度使)
第三節 交州刺史
附:邕管(嶺南西道節度使)
新州
高州
靜海
第十五章 北漢
第一節 直隸地區
第二節 雁門節度使、汾州節度使
第二編 五代十國轄境政區考證
上篇 北方政權轄境政區沿革
第一章 后梁(暨后唐、后晉、后漢、后周)轄境政區沿革(上)
第一節 東都(東京)留守(汴州宣武軍節度使)(附:崇德軍)
第二節 宋州宣武軍(歸德軍)節度使
第三節 滑州宣義軍(義成軍)節度使(含鄭州)
第四節 鄆州天平軍節度使(附:曹州威信軍(彰信軍)節度使、濱州)
第五節 兗州泰寧軍節度使(含兗州、沂州、密州)
第六節 青州平盧軍節度使(含青州、登州、萊州、淄州)
第七節 徐州武寧軍節度使
第八節 許州匡國軍(忠武軍)節度使(附:陳州鎮安軍節度使)
第九節 西都(洛京、東都、西京)留守
第十節 陝州鎮國軍(保義軍)節度使
第十一節 孟州河陽節度使
第二章 后梁(承岐王(部分區域);暨晉王(部分區域)、后唐、后晉、后漢、后周)轄境政區沿革(下)
第一節 大安府(京兆府)永平軍(佑國軍、晉昌軍、永興軍)節度使(西京留守)
第二節 崇州(耀州)靜勝軍(義勝軍、順義軍)節度使(含耀州)
第三節 同州忠武軍(匡國軍)節度使(含同州)
第四節 華州感化軍(鎮國軍)節度使(含華州)
第五節 邠州靜難軍節度使
第六節 鄜州保大軍節度使
第七節 延州忠義軍(保塞軍、彰武軍)節度使
第八節 靈州朔方節度使
第九節 河中府護國軍節度使
第十節 晉州建寧軍(定昌軍、建雄軍)節度使
第十一節 山南東道(襄州)節度使(含復州、襄州)
第十二節 鄧州宣化軍(威勝軍、武勝軍)節度使
第十三節 安州宣威軍(安遠軍)節度使(含安州、申州;附:漢陽軍)
第三章 晉王(暨后梁(部分區域)、后唐、后晉、后漢、后周;附:北漢)轄
境政區沿革(上)
第一節 太原府河東節度使(西京(北都、北京)留守)(附:代州靜塞軍節度使、汾州寧化軍節度使、府州永安軍節度使(含府州、勝州))
附:北漢
第二節 潞州昭義軍(安義軍、匡義軍)節度使
第三節 雲州大同軍節度使(附:應州彰國軍節度使)
第四節 朔州振武軍節度使
第五節 豐州天德軍節度使(都團練防御使)
第四章 晉王(承后梁(部分區域)、盧龍(暨燕王、燕國)、趙王、北平王;
暨后唐、后晉、后漢、后周)轄境政區沿革(下)
第一節 魏州(興唐府(廣晉府、大名府))天雄軍節度使(東京(鄴都)留守)(含貝州永清軍節度使;附:相州昭德軍(彰德軍)節度使(含澶州鎮寧軍節度使))
第二節 邢州安國軍(保義軍)節度使
第三節 鎮州(真定府、恆州)成德軍(武順軍、順國軍)節度使(北都(中京)留守)
第四節 定州義武軍節度使
第五節 滄州橫海軍(義昌軍、順化軍)節度使
第六節 幽州盧龍節度使(含新州威塞軍節度使、莫州、瀛州;附:雄州、霸州)
第五章 岐王(暨后唐、后晉、后漢(部分區域:暨后蜀)、后周)、定難、歸義
(承西漢金山國)轄境政區沿革
第一節 鳳翔(岐陽軍)節度使(附:隴州保勝軍節度使)
第二節 干州威勝軍節度使
第三節 涇州彰義軍節度使
第四節 夏州定難軍節度使
第五節 沙州歸義軍節度使(暨西漢金山國)
下篇 南方政權轄境政區沿革
第六章 前蜀(承岐王(部分區域);暨后唐、后蜀(部分區域: 暨后晉、后周))轄境政區沿革
第一節 直隸地區(劍南西川節度使)
第二節 梓州武德軍(天貞軍)節度使(劍南東川節度使)
第三節 遂州武信軍節度使
第四節 雅州永平軍節度使
第五節 金州雄武軍節度使(含巴渠開都團練觀察使、金州懷德軍節度使、金州)
第六節 忠州(暨夔州)鎮江軍(含夔州寧江軍)節度使(含夔州、忠州、萬州、雲安監)
第七節 山南(西道)(興元府天義軍)節度使
第八節 利州昭武軍節度使(利閬節度使、利州都團練觀察使)(附:閬州保寧軍節度使、果州永寧軍節度使)
第九節 洋(源)州武定軍節度使
第十節 鳳州武興軍節度使(含鳳州(威武軍)節度使、鳳州)
第十一節 秦州天雄軍(雄武軍)節度使
第十二節 黔州(暨涪州)武泰軍節度使
第七章 荊南(暨南平)、楚王(暨楚國、南唐、南漢、湖南)轄境政區沿革
第一節 荊南節度使
第二節 潭州(長沙府)武安軍節度使
第三節 朗州永順軍(武貞軍、武順軍、武平軍)節度使
附: 楚王(國)羈縻州
第四節 桂州靜江軍節度使
第八章 吳國(承吳王、江西、百勝;暨南唐(部分區域: 暨后周))轄境政區
沿革 第一節 直隸地區(揚州淮南節度使)(含泗州靜淮軍節度使、濠州定遠軍節度使(濠州觀察使))
第二節 濠州(暨壽州)清淮軍(忠正軍)節度使
第三節 廬州德勝軍(保信軍)節度使(含廬州都團練觀察使;附:舒州永泰軍節度使)
第四節 金陵府(升州、江寧府)(暨潤州)鎮海軍節度使(含直隸地區)
第五節 宣州寧國軍節度使(含宣州都團練觀察使、池州康化軍節度使)
第六節 鄂州武昌軍節度使(鄂岳都團練觀察使)(含蘄州、黃州)
第七節 洪州鎮南軍節度使(直隸地區)(含撫州昭武軍節度使、江州奉化軍節度使、饒州永平軍(安化軍)節度使)
第八節 虔州百勝軍節度使
第九章 吳越、閩王(承威武;暨閩國、殷國、南唐、吳越、清源)轄境政區沿革
第一節 杭州鎮海軍節度使(含湖州宣德軍節度使)
第二節 蘇州中吳軍節度使
第三節 越州鎮東軍節度使(含溫州靜海軍節度使、婺州武勝軍節度使)
第四節 福州威武軍節度使(直隸地區)(含福州威武軍(彰武軍)節度使;附:建州鎮安軍(鎮武軍)節度使、建州永安軍(忠義軍)節度使、泉州清源軍諸節度使)
第十章 南漢(承大彭王、南平王、南海王、大越;寧遠、楚王(部分區域))、靜海(暨南漢(部分區域))轄境政區沿革
第一節 直隸地區(廣州清海軍節度使暨瓊州管內招討游奕使(含齊昌府興寧軍節度使))、禎州節度使、韶州雄武軍節度使
第二節 容州寧遠軍節度使
第三節 邕州建武軍節度使(嶺南西道節度使)
第四節 靜海軍節度使暨安南都護府
附錄
一、政區示意圖
Ⅰ.總圖
Ⅱ.區域圖
二、政區沿革表
Ⅰ.五代十國方鎮建置沿革表
Ⅱ.五代十國時期政區沿革表
Ⅲ.五代十國時期「軍」建置沿革表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緒言
一、本卷研究的學術基礎
二、五代十國時期行政區划單位與層級概說
三、本卷研究的基本框架
四、本卷的撰寫凡例
五、本卷所附政區圖組編繪體例
第一編 五代十國時期政區沿革概述
上篇 五代轄境政區沿革概述
第一章 后梁(附:岐王、燕王(燕國;含盧龍)、趙王、北平王、定難、歸義(含西漢金山國))
第一節東都留守(附:崇德軍)、宋州宣武軍、滑州宣義軍、鄆州天平軍、兗州泰寧軍、青州平盧軍、徐州武寧軍、許州忠武軍(匡國軍)諸節度使
第二節 西都留守、陝州鎮國軍(保義軍)節度使、孟州河陽節度使
第三節 大安府永平軍(佑國軍)、同州忠武軍(匡國軍)、華州感化軍、鄜州保大軍、延州保塞軍(忠義軍)、靈州朔方諸節度使(附:耀州義勝軍(崇州靜勝軍)節度使、邠州靜難軍節度使)
第四節 河中府護國軍節度使(附:晉州定昌軍(建寧軍)節度使、潞州匡義軍節度使)
第五節 荊南、山南東道(襄州)、鄧州宣化軍、安州宣威軍諸節度使
第六節 魏州天雄軍(附:相州昭德軍)、邢州保義軍、鎮州武順軍、定州義武軍、滄州義昌軍諸節度使
附:岐王
燕王(燕國;含盧龍)
趙王
北平王
定難
歸義(含西漢金山國)
第二章 后唐(晉王)
第一節 汴州宣武軍(東都留守)、宋州歸德軍(宣武軍)、滑州義成軍(宣義軍)(附:鄭州)、鄆州天平軍、兗州泰寧軍、青州平盧軍、徐州武寧軍、許州忠武軍(匡國軍)諸節度使
第二節 東都(洛京)留守、陝州保義軍(鎮國軍)節度使、孟州河陽節度使
第三節 西京留守(大安府永平軍)、耀州順義軍(崇州靜勝軍)(附:耀州)、同州匡國軍(忠武軍)、華州鎮國軍(感化軍)、邠州靜難軍、鄜州保大軍、延州彰武軍(忠義軍)、靈州朔方諸節度使
第四節 山南東道(襄州)、鄧州威勝軍(宣化軍)、安州安遠軍(宣威軍)諸節度使
第五節 北京(西京、北都)留守(太原府河東)、潞州安義軍(昭義軍)、河中府護國軍、晉州建雄軍、雲州大同軍、應州彰國軍、朔州振武軍諸節度使(附:豐州天德軍都團練防御使
(節度使))
第六節 興唐府(魏州)天雄軍(東京(鄴都)留守)、邢州安國軍、鎮州成德軍(北都留守)、定州義武軍、滄州橫海軍、幽州盧龍、新州威塞軍諸節度使
第七節 鳳翔節度使、涇州彰義軍節度使
第八節 劍南西川、劍南東川、遂州武信軍、夔州寧江軍(附:夔州、忠州、萬州、雲安監)、山南西道(附:鳳州)、利州昭武軍、閬州保寧軍、洋州武定軍、鳳州武興軍、秦州雄武軍、黔州武泰軍諸節度使
附:潭州武安軍、朗州武貞軍(武平軍)、桂州靜江軍諸節度使
第三章 后晉
第一節 汴州宣武軍(東京留守)(附:鄭州)、宋州歸德軍、滑州義成軍、鄆州天平軍(附:曹州威信軍)、兗州泰寧軍、青州平盧軍(附:青州、登州、萊州、淄州)、徐州武寧軍、許州忠武軍(附:陳州鎮安軍)諸節度使
第二節 東都(西京)留守、陝州保義軍節度使、孟州河陽軍節度使
第三節 西京留守(京兆府晉昌軍)(附:金州懷德軍、耀州)、同州匡國軍、華州鎮國軍、邠州靜難軍、鄜州保大軍、延州彰武軍、靈州朔方諸節度使
第四節 山南東道(襄州)(附:復州、襄州)、鄧州威勝軍、安州安遠軍(附:安州)諸節度使
第五節 北京留守、潞州昭義軍、河中府護國軍、晉州建雄軍、雲州大同軍、應州彰國軍、朔州振武軍諸節度使
第六節 興唐府(廣晉府)天雄軍(鄴都留守)(附:貝州永清軍、相州彰德軍、澶州鎮寧軍)、邢州安國軍、鎮州成德軍(恆州順國軍)、定州義武軍、滄州橫海軍、幽州盧龍、新州威塞軍諸節度使
第七節 鳳翔、涇州彰義軍、秦州雄武軍諸節度使(附:鳳州)
第四章 后漢
第一節 東京留守(附:鄭州)、宋州歸德軍、滑州義成軍、鄆州天平軍、兗州泰寧軍、青州平盧軍、徐州武寧軍、許州忠武軍諸節度使
第二節 西京留守、陝州保義軍節度使、孟州河陽節度使
第三節 京兆府永興軍(晉昌軍)(附:耀州)、同州匡國軍、華州鎮國軍、邠州靜難軍、鄜州保大軍、延州彰武軍、靈州朔方諸節度使
第四節 山南東道(襄州)、鄧州威勝軍、安州安遠軍諸節度使
第五節 北京留守、府州永安軍(附:府州、勝州)、潞州昭義軍、河中府護國軍、晉州建雄軍諸節度使
第六節 大名府(廣晉府)天雄軍、貝州永清軍、相州彰德軍、澶州鎮寧軍、邢州安國軍、鎮州成德軍、定州義武軍、滄州橫海軍諸節度使
第七節 鳳翔節度使、涇州彰義軍節度使
第五章 后周
第一節 東京留守(附:鄭州)、宋州歸德軍、滑州義成軍、鄆州天平軍(附:濱州)、曹州彰信軍、兗州泰寧軍(附:兗州、沂州、密州)、青州平盧軍、徐州武寧軍、許州忠武軍、陳州鎮安軍諸節度使
第二節 西京留守、陝州保義軍節度使、孟州河陽節度使
第三節 京兆府永興軍(附:耀州)、同州匡國軍(附:同州)、華州鎮國軍(附:華州)、邠州靜難軍、鄜州保大軍、延州彰武軍、靈州朔方諸節度使
第四節 山南東道(襄州)節度使、鄧州武勝軍(威勝軍)節度使(附:安州安遠軍節度使、安州、申州、蘄州、黃州、漢陽軍)
第五節 府州永安軍(附:府州、勝州)、潞州昭義軍、河中府護國軍、晉州建雄軍諸節度使(附:代州靜塞軍節度使、汾州寧化軍節度使)
第六節 大名府天雄軍(鄴都留守)(附:貝州永清軍)、相州彰德軍、澶州鎮寧軍、邢州安國軍、鎮州成德軍、定州義武軍、滄州橫海軍諸節度使(附:莫州、瀛州、雄州、霸州)
第七節 鳳翔、涇州彰義軍、秦州雄武軍諸節度使
第八節 揚州淮南、壽州忠正軍、廬州保信軍諸節度使
下篇 十國轄境政區沿革概述
第六章 前蜀
第一節 直隸地區、梓州武德軍(劍南東川、梓州天貞軍)節度使、遂州武信軍節度使、雅州永平軍節度使
第二節 金州雄武軍(附:巴渠開都團練觀察使)、夔州(暨忠州)鎮江軍、黔州(暨涪州)武泰軍諸節度使
第三節 山南(興元府天義軍)、利州昭武軍(利閬、利州都團練觀察使)、洋州武定軍、秦州天雄軍、鳳州武興軍諸節度使
第七章 后蜀
第一節 直隸地區、梓州武德軍(劍南東川)節度使、遂州武信軍節度使、雅州永平軍節度使
第二節 夔州寧江軍節度使、黔州武泰軍節度使
第三節 山南、利州昭武軍、閬州保寧軍、源州武定軍、鳳州(鳳州威武軍)、秦州雄武軍諸節度使(附:鳳翔(岐陽軍)節度使、果州永寧軍節度使)
第八章 南平(荊南)
荊南節度使
第九章 楚國(楚王)(附:武貞、寧遠、湖南)
第一節 潭州(長沙府)武安軍節度使、朗州永順軍(武貞軍、武順軍、武平軍)節度使(附:楚王(國)羈縻州)
第二節 桂州靜江軍節度使、容州寧遠軍節度使
附:武貞
寧遠
湖南
第十章 吳國(吳王)(附:江西、百勝)
第一節 直隸地區(揚州淮南節度使)(附:泗州靜淮軍節度使)、壽州(暨濠州)清淮軍節度使、廬州德勝軍節度使(廬州都團練觀察使)
第二節 金陵府(升州、江寧府)(暨潤州)鎮海軍節度使、宣州寧國軍節度使(附:宣州都團練觀察使)
第三節 鄂州武昌軍節度使(鄂岳都團練觀察使)
第四節 洪州鎮南軍、撫州昭武軍、江州奉化軍、虔州百勝軍諸節度使
附:江西、百勝
第十一章 南唐(附:清源)
第一節 直隸地區一、壽州清淮軍節度使、濠州觀察使(濠州定遠軍節度使)、廬州德勝軍節度使、舒州永泰軍節度使
第二節 直隸地區二、潤州鎮海軍節度使、宣州寧國軍節度使、池州康化軍節度使
第三節 鄂州武昌軍節度使
第四節 洪州鎮南軍(直隸地區三)、撫州昭武軍、江州奉化軍、饒州安化軍(永平軍)、虔州百勝軍諸節度使
第五節 潭州武安軍節度使、建州永安軍(忠義軍)節度使(附:福州威武軍節度使、朗州武平軍節度使)
附:清源
第十二章 吳越
第一節 杭州鎮海軍、蘇州中吳軍、湖州宣德軍諸節度使
第二節 越州鎮東軍、溫州靜海軍、婺州武勝軍、福州彰武軍(威武軍)諸節度使
第十三章 閩國(閩王)(含威武;附:殷國)
第一節 直隸地區(福州威武軍節度使)
第二節 建州鎮武軍(鎮安軍)節度使
附:殷國
第十四章 南漢(大彭王、南平王、南海王、大越)(附:邕管、新州、高州、靜海)
第一節 直隸地區(廣州清海軍節度使暨瓊州管內招討游奕使)、禎州節度使、韶州雄武軍節度使(附:齊昌府興寧軍節度使)
第二節 容州寧遠軍節度使、邕州建武軍節度使(附:桂州靜江軍節度使)
第三節 交州刺史
附:邕管(嶺南西道節度使)
新州
高州
靜海
第十五章 北漢
第一節 直隸地區
第二節 雁門節度使、汾州節度使
第二編 五代十國轄境政區考證
上篇 北方政權轄境政區沿革
第一章 后梁(暨后唐、后晉、后漢、后周)轄境政區沿革(上)
第一節 東都(東京)留守(汴州宣武軍節度使)(附:崇德軍)
第二節 宋州宣武軍(歸德軍)節度使
第三節 滑州宣義軍(義成軍)節度使(含鄭州)
第四節 鄆州天平軍節度使(附:曹州威信軍(彰信軍)節度使、濱州)
第五節 兗州泰寧軍節度使(含兗州、沂州、密州)
第六節 青州平盧軍節度使(含青州、登州、萊州、淄州)
第七節 徐州武寧軍節度使
第八節 許州匡國軍(忠武軍)節度使(附:陳州鎮安軍節度使)
第九節 西都(洛京、東都、西京)留守
第十節 陝州鎮國軍(保義軍)節度使
第十一節 孟州河陽節度使
第二章 后梁(承岐王(部分區域);暨晉王(部分區域)、后唐、后晉、后漢、后周)轄境政區沿革(下)
第一節 大安府(京兆府)永平軍(佑國軍、晉昌軍、永興軍)節度使(西京留守)
第二節 崇州(耀州)靜勝軍(義勝軍、順義軍)節度使(含耀州)
第三節 同州忠武軍(匡國軍)節度使(含同州)
第四節 華州感化軍(鎮國軍)節度使(含華州)
第五節 邠州靜難軍節度使
第六節 鄜州保大軍節度使
第七節 延州忠義軍(保塞軍、彰武軍)節度使
第八節 靈州朔方節度使
第九節 河中府護國軍節度使
第十節 晉州建寧軍(定昌軍、建雄軍)節度使
第十一節 山南東道(襄州)節度使(含復州、襄州)
第十二節 鄧州宣化軍(威勝軍、武勝軍)節度使
第十三節 安州宣威軍(安遠軍)節度使(含安州、申州;附:漢陽軍)
第三章 晉王(暨后梁(部分區域)、后唐、后晉、后漢、后周;附:北漢)轄
境政區沿革(上)
第一節 太原府河東節度使(西京(北都、北京)留守)(附:代州靜塞軍節度使、汾州寧化軍節度使、府州永安軍節度使(含府州、勝州))
附:北漢
第二節 潞州昭義軍(安義軍、匡義軍)節度使
第三節 雲州大同軍節度使(附:應州彰國軍節度使)
第四節 朔州振武軍節度使
第五節 豐州天德軍節度使(都團練防御使)
第四章 晉王(承后梁(部分區域)、盧龍(暨燕王、燕國)、趙王、北平王;
暨后唐、后晉、后漢、后周)轄境政區沿革(下)
第一節 魏州(興唐府(廣晉府、大名府))天雄軍節度使(東京(鄴都)留守)(含貝州永清軍節度使;附:相州昭德軍(彰德軍)節度使(含澶州鎮寧軍節度使))
第二節 邢州安國軍(保義軍)節度使
第三節 鎮州(真定府、恆州)成德軍(武順軍、順國軍)節度使(北都(中京)留守)
第四節 定州義武軍節度使
第五節 滄州橫海軍(義昌軍、順化軍)節度使
第六節 幽州盧龍節度使(含新州威塞軍節度使、莫州、瀛州;附:雄州、霸州)
第五章 岐王(暨后唐、后晉、后漢(部分區域:暨后蜀)、后周)、定難、歸義
(承西漢金山國)轄境政區沿革
第一節 鳳翔(岐陽軍)節度使(附:隴州保勝軍節度使)
第二節 干州威勝軍節度使
第三節 涇州彰義軍節度使
第四節 夏州定難軍節度使
第五節 沙州歸義軍節度使(暨西漢金山國)
下篇 南方政權轄境政區沿革
第六章 前蜀(承岐王(部分區域);暨后唐、后蜀(部分區域: 暨后晉、后周))轄境政區沿革
第一節 直隸地區(劍南西川節度使)
第二節 梓州武德軍(天貞軍)節度使(劍南東川節度使)
第三節 遂州武信軍節度使
第四節 雅州永平軍節度使
第五節 金州雄武軍節度使(含巴渠開都團練觀察使、金州懷德軍節度使、金州)
第六節 忠州(暨夔州)鎮江軍(含夔州寧江軍)節度使(含夔州、忠州、萬州、雲安監)
第七節 山南(西道)(興元府天義軍)節度使
第八節 利州昭武軍節度使(利閬節度使、利州都團練觀察使)(附:閬州保寧軍節度使、果州永寧軍節度使)
第九節 洋(源)州武定軍節度使
第十節 鳳州武興軍節度使(含鳳州(威武軍)節度使、鳳州)
第十一節 秦州天雄軍(雄武軍)節度使
第十二節 黔州(暨涪州)武泰軍節度使
第七章 荊南(暨南平)、楚王(暨楚國、南唐、南漢、湖南)轄境政區沿革
第一節 荊南節度使
第二節 潭州(長沙府)武安軍節度使
第三節 朗州永順軍(武貞軍、武順軍、武平軍)節度使
附: 楚王(國)羈縻州
第四節 桂州靜江軍節度使
第八章 吳國(承吳王、江西、百勝;暨南唐(部分區域: 暨后周))轄境政區
沿革 第一節 直隸地區(揚州淮南節度使)(含泗州靜淮軍節度使、濠州定遠軍節度使(濠州觀察使))
第二節 濠州(暨壽州)清淮軍(忠正軍)節度使
第三節 廬州德勝軍(保信軍)節度使(含廬州都團練觀察使;附:舒州永泰軍節度使)
第四節 金陵府(升州、江寧府)(暨潤州)鎮海軍節度使(含直隸地區)
第五節 宣州寧國軍節度使(含宣州都團練觀察使、池州康化軍節度使)
第六節 鄂州武昌軍節度使(鄂岳都團練觀察使)(含蘄州、黃州)
第七節 洪州鎮南軍節度使(直隸地區)(含撫州昭武軍節度使、江州奉化軍節度使、饒州永平軍(安化軍)節度使)
第八節 虔州百勝軍節度使
第九章 吳越、閩王(承威武;暨閩國、殷國、南唐、吳越、清源)轄境政區沿革
第一節 杭州鎮海軍節度使(含湖州宣德軍節度使)
第二節 蘇州中吳軍節度使
第三節 越州鎮東軍節度使(含溫州靜海軍節度使、婺州武勝軍節度使)
第四節 福州威武軍節度使(直隸地區)(含福州威武軍(彰武軍)節度使;附:建州鎮安軍(鎮武軍)節度使、建州永安軍(忠義軍)節度使、泉州清源軍諸節度使)
第十章 南漢(承大彭王、南平王、南海王、大越;寧遠、楚王(部分區域))、靜海(暨南漢(部分區域))轄境政區沿革
第一節 直隸地區(廣州清海軍節度使暨瓊州管內招討游奕使(含齊昌府興寧軍節度使))、禎州節度使、韶州雄武軍節度使
第二節 容州寧遠軍節度使
第三節 邕州建武軍節度使(嶺南西道節度使)
第四節 靜海軍節度使暨安南都護府
附錄
一、政區示意圖
Ⅰ.總圖
Ⅱ.區域圖
二、政區沿革表
Ⅰ.五代十國方鎮建置沿革表
Ⅱ.五代十國時期政區沿革表
Ⅲ.五代十國時期「軍」建置沿革表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