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國現代經濟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林毅夫、樊綱、易綱、張軍等當今中國經濟學界的主力和領軍人物,都是叢書的早年作者,正是叢書提供了他們最初的學術成長平台。2014年度格致出版社對叢書再作大規模整理和改版工作。林毅夫、蔡昉、李周所著的《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增訂版)》即為此次舊籍新版品種之一。
該書系「當代經濟學系列叢書·當代經濟學文庫」中的一種,初版於1994年,之后短短幾年里,作者在目睹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一系列重要進展以及地區經濟和世界經濟中發生的諸多大事並參與中國經濟學界的爭論后,進行了修改和增刪,對書中的一些理論和政策問題作了更深入的闡述,從而使本書的理論更臻完善和具有針對性。全書共分10章,討論了趕超戰略與傳統經濟體制的形成,經濟績效與發展戰略,比較優勢戰略,經濟改革的歷程與成就,改革與發展中的問題和難點,經濟改革與持續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以及中國改革的道路與經驗。
林毅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1994年創立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現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並擔任主任一職。2008年被任命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成為擔此要職的發展中國家第一人。2012年在世界銀行的任期屆滿,返回北大,繼續教學研究工作。
林毅夫現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在國內外多個有關發展政策、農業、減貧的委員會、領導小組兼職。
林毅夫於1986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榮膺英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並獲得法國奧佛涅大學、美國福特漢姆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和香港科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蔡昉,1956年9月生於北京。先后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研究領域包括「三農」問題、就業與勞動力流動、經濟改革和發展、收入分配和貧困等。著有《窮人的經濟學》和《科學發展觀與增長可持續性》,合著《中國的奇跡》、《中國經濟》、《中國勞動力市場轉型與發育》,主編《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系列等。李周,1952年生於上海。1982年畢業於北京林業大學,1986年於該校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1993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目錄
1 緒論
1.1 改革以來的增長與下個世紀的展望
1.2 長期增長所面臨的政策障礙
1.3 本書所要回答的幾個問題
2 趕超戰略與傳統經濟體制的形成
2.1 邏輯起點:重工業優先增長目標
2.2 重工業的基本特征與中國經濟現實
2.3 推行趕超戰略的宏觀政策環境
2.4 資源的計划配置制度
2.5 以國有化和人民公社化為特征的微觀經營機制
2.6 三位一體的傳統經濟體制:國際比較
3 經濟績效與發展戰略
3.1 改革以前的經濟增長
3.2 傳統戰略下的畸形結構
3.3 缺乏激勵和效率低下
3.4 步履艱難的趕超:國際透視
4 比較優勢戰略
4.1 對「東亞奇跡」的不同解釋
4.2 可供替代的發展戰略
4.3 比較優勢戰略與資源稟賦結構的提升
4.4 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4.5 比較優勢戰略與金融危機
5 經濟改革的歷程
5.1 1979年前后改革的不同點
5.2 微觀經營機制的改革
5.3 資源計划配置制度的改革
5.4 宏觀政策環境的改革
5.5 「摸着石頭過河」的經濟邏輯
6 經濟改革的成就
6.1 經濟激勵和經濟效率的改進
6.2 產業結構扭曲得以矯正
6.3 關鍵在於發揮比較優勢
7 改革與發展中的問題和難點
7.1 改革和發展的周期性
7.2 尋租活動與腐敗現象
7.3 國有企業改革的難點
7.4 呆賬、壞賬與金融體制弊端
7.5 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加重
7.6 糧食供給潛力問題
8 經濟改革與持續發展的內外部環境
8.1 國有企業改革與經濟體制的整體配套性
8.2 深化改革與防范金融危機
8.3 發揮比較優勢,實現經濟持續增長
9 中國改革的道路與經驗
9.1 改革的起步環節和推進部門
9.2 經濟改革的方式及其特征
9.3 中國改革道路的普遍意義
10 總結
參考文獻
1.1 改革以來的增長與下個世紀的展望
1.2 長期增長所面臨的政策障礙
1.3 本書所要回答的幾個問題
2 趕超戰略與傳統經濟體制的形成
2.1 邏輯起點:重工業優先增長目標
2.2 重工業的基本特征與中國經濟現實
2.3 推行趕超戰略的宏觀政策環境
2.4 資源的計划配置制度
2.5 以國有化和人民公社化為特征的微觀經營機制
2.6 三位一體的傳統經濟體制:國際比較
3 經濟績效與發展戰略
3.1 改革以前的經濟增長
3.2 傳統戰略下的畸形結構
3.3 缺乏激勵和效率低下
3.4 步履艱難的趕超:國際透視
4 比較優勢戰略
4.1 對「東亞奇跡」的不同解釋
4.2 可供替代的發展戰略
4.3 比較優勢戰略與資源稟賦結構的提升
4.4 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4.5 比較優勢戰略與金融危機
5 經濟改革的歷程
5.1 1979年前后改革的不同點
5.2 微觀經營機制的改革
5.3 資源計划配置制度的改革
5.4 宏觀政策環境的改革
5.5 「摸着石頭過河」的經濟邏輯
6 經濟改革的成就
6.1 經濟激勵和經濟效率的改進
6.2 產業結構扭曲得以矯正
6.3 關鍵在於發揮比較優勢
7 改革與發展中的問題和難點
7.1 改革和發展的周期性
7.2 尋租活動與腐敗現象
7.3 國有企業改革的難點
7.4 呆賬、壞賬與金融體制弊端
7.5 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加重
7.6 糧食供給潛力問題
8 經濟改革與持續發展的內外部環境
8.1 國有企業改革與經濟體制的整體配套性
8.2 深化改革與防范金融危機
8.3 發揮比較優勢,實現經濟持續增長
9 中國改革的道路與經驗
9.1 改革的起步環節和推進部門
9.2 經濟改革的方式及其特征
9.3 中國改革道路的普遍意義
10 總結
參考文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