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上篇首先在認真研讀大量外文文獻的基礎上,對西方互文性理論追根溯源,力圖還原其本來面目。
在此基礎上,作者對互文性的定義、價值、類型等元問題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下篇則從互文性這一全新視野出發,對文學基礎理論的若干重要問題進行創新型研究,依次對文學意義、文類、文學經典、比較文學等相關問題展開演繹與闡發。本書附錄的互文性個案研究通過對《小紅帽》改寫史上三個代表性文本的比較分析,深刻揭示了文學話語與社會變遷之間復雜的互文性聯系。
李玉平2003年6月獲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2003年7月起,在南開大學文學院任教。
現任文學理論專業副教授、文藝學與外國文學教研室主任。學術兼職:中國符號學論壇發起人之一及副召集人、天津外國語大學語言符號應用傳播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外國文學研究》(A&HCI、CSSCI來源期刊)審稿專家、《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CSSCI來源期刊)審稿專家。
2006年以來,李玉平獨立完成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互文性與文學理論基本問題」(鑒定等級:良好)、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多元文化時代的文學經典理論」(免鑒定)、天津市社科規划項目「互文性視野中的文學經典理論」(鑒定等級:A)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3項。
目前,正在獨立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文學符號學基本問題研究」。
李玉平出版專著《多元文化時代的文學經典理論》(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該書為國內首部文學經典理論研究專著。
在國內重要學術期刊發表中文論文30余篇,英文論文2篇,在學術界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其中8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外國文學研究》,《2010中國兒童文化研究年度報告》等二次文獻刊物、年選全文轉載或收錄。
李玉平的互文性研究在國內學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博士學位論文《互文性研究》(南京大學,2003)為國內文學專業最早的互文性研究博士學位論文。
僅《互文性新論》(《南開學報》2006年第3期)一文就被大陸學者正面引用65次,台灣學者也多次引用該文。
李玉平的互文性研究在國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康奈爾大學教授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邀請作者於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赴康奈爾大學比較文學系進行為期一年的訪問研究,研究課題即為「符號學視域中的互文性研究」。
目前,該訪學計划已獲得了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全額資助。
目錄
序
導言
一、「互文性」的概念
二、本書的主要內容與基本框架
上篇
第一章 互文性研究的歷史與邏輯
第一節意識形態路徑:克里斯蒂娃與巴特
一、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論
二、巴特的互文性理論
第二節意識形態路徑與主體(間)性
一、「分裂的主體」:克里斯蒂娃
二、主體的消解:巴特
三、主體身份的訴求: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
四、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
第三節詩學形態路徑:熱奈特與里法泰爾
一、熱奈特的互文性理論
二、里法泰爾的互文性理論
第四節詩學形態路徑與引述
一、引述的符形與符義分析
二、引述的符用分析
三、文學中的引述
第二章 互文性元問題研究
第一節互文性的價值
一、異質性:互文性的存在依據
二、文學藝術中的積極互文性
三、科學中的消極互文性
第二節互文性的定義
一、何謂文本
二、文本與互文本
三、文本的間性與轉化
四、互文性的張力:詩學形態與意識形態
第三節互文性類型舉隅
一、跨體互文性
二、文化挪用
三、超文本
下篇
第三章 互文性與文學意義
第一節文學活動互文性之可能
一、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與互文性
二、文學文本的互文性
三、文學創作與閱讀的互文性
第二節符號學視域中的文學意義
一、皮爾斯的符號三元論
二、無限衍義與符號意義
三、文本互文性意義分析
第三節后現代主義文學的互文性意義
一、互文性:后現代文化的重要特點
二、后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互文性
三、巴塞爾姆小說《白雪公主》的互文性意義
第四章 互文性與文類
第一節文類:互文性的產物
一、文類互文性與話語間性
二、動態文類學
三、集句:最具互文性的文類
第二節口頭文學視野中的文類理論
一、口頭文學:文類研究的新視野
二、文類的性質與功能
三、文類理論的新拓展
第三節互文性文類舉隅:戲仿
一、戲仿與文類
二、戲仿的概念、形態與功能
三、戲仿研究的多重視角
第五章 互文性與文學經典
第一節文學經典:歷史與邏輯
一、文學經典觀念在西方的歷史發展
二、文學經典工與文學經典Ⅱ的內涵與淵源
三、文學經典Ⅰ與文學經典Ⅱ的特點與功能
第二節典范式獨創性與文化熟知化
一、文學經典的典范式獨創性
二、文化熟知化:文化生產場域的互文性運作
三、文學經典的互文性改寫
第三節文學選集:文學經典的互文性遴選
一、選集與經典:保存和選擇
二、文學選集與民族認同
三、選集的評價與經典的修正
第六章 互文性與比較文學
第一節互文性與比較文學的危機
一、「比較」?「文學」?
二、比較文學的危機
三、互文性:比較文學危機的一帖良藥
第二節「互文性」與影響研究之比較
一、「以太流」與「編織物」
二、現代與后現代
三、作者中心與非個人化
四、實證研究與多元方法
五、等級權威與民主平等
第三節互文性:比較文學的后結構主義版本
一、文學史、文學傳統與互文性
二、后結構主義之后的比較文學
三、「互文性」:為「比較文學」正名
余論
附錄:《小紅帽》改寫研究
參考文獻
后記
導言
一、「互文性」的概念
二、本書的主要內容與基本框架
上篇
第一章 互文性研究的歷史與邏輯
第一節意識形態路徑:克里斯蒂娃與巴特
一、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論
二、巴特的互文性理論
第二節意識形態路徑與主體(間)性
一、「分裂的主體」:克里斯蒂娃
二、主體的消解:巴特
三、主體身份的訴求: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
四、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
第三節詩學形態路徑:熱奈特與里法泰爾
一、熱奈特的互文性理論
二、里法泰爾的互文性理論
第四節詩學形態路徑與引述
一、引述的符形與符義分析
二、引述的符用分析
三、文學中的引述
第二章 互文性元問題研究
第一節互文性的價值
一、異質性:互文性的存在依據
二、文學藝術中的積極互文性
三、科學中的消極互文性
第二節互文性的定義
一、何謂文本
二、文本與互文本
三、文本的間性與轉化
四、互文性的張力:詩學形態與意識形態
第三節互文性類型舉隅
一、跨體互文性
二、文化挪用
三、超文本
下篇
第三章 互文性與文學意義
第一節文學活動互文性之可能
一、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與互文性
二、文學文本的互文性
三、文學創作與閱讀的互文性
第二節符號學視域中的文學意義
一、皮爾斯的符號三元論
二、無限衍義與符號意義
三、文本互文性意義分析
第三節后現代主義文學的互文性意義
一、互文性:后現代文化的重要特點
二、后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互文性
三、巴塞爾姆小說《白雪公主》的互文性意義
第四章 互文性與文類
第一節文類:互文性的產物
一、文類互文性與話語間性
二、動態文類學
三、集句:最具互文性的文類
第二節口頭文學視野中的文類理論
一、口頭文學:文類研究的新視野
二、文類的性質與功能
三、文類理論的新拓展
第三節互文性文類舉隅:戲仿
一、戲仿與文類
二、戲仿的概念、形態與功能
三、戲仿研究的多重視角
第五章 互文性與文學經典
第一節文學經典:歷史與邏輯
一、文學經典觀念在西方的歷史發展
二、文學經典工與文學經典Ⅱ的內涵與淵源
三、文學經典Ⅰ與文學經典Ⅱ的特點與功能
第二節典范式獨創性與文化熟知化
一、文學經典的典范式獨創性
二、文化熟知化:文化生產場域的互文性運作
三、文學經典的互文性改寫
第三節文學選集:文學經典的互文性遴選
一、選集與經典:保存和選擇
二、文學選集與民族認同
三、選集的評價與經典的修正
第六章 互文性與比較文學
第一節互文性與比較文學的危機
一、「比較」?「文學」?
二、比較文學的危機
三、互文性:比較文學危機的一帖良藥
第二節「互文性」與影響研究之比較
一、「以太流」與「編織物」
二、現代與后現代
三、作者中心與非個人化
四、實證研究與多元方法
五、等級權威與民主平等
第三節互文性:比較文學的后結構主義版本
一、文學史、文學傳統與互文性
二、后結構主義之后的比較文學
三、「互文性」:為「比較文學」正名
余論
附錄:《小紅帽》改寫研究
參考文獻
后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