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導論
一、現代視域下對傳統公私觀念的診斷
二、以今釋古的正當性與必要性
三、本書旨趣與結構
上篇 中國哲學史上的公私之辨
第1章 前諸子時代的公私觀念
一、公私考
(一)公私原義考
(二)《詩》《書》中的公與私
(三)《左傳》《國語》中的公與私
二、封建制度與公私觀念
(一)天下國家與公私觀念
(二)公室與私家
(三)公忠與私忠
第2章 先秦諸子的公私之辨及其政治哲學的內涵
一、孔門公私觀念
(一)公事不私議
(二)孔子貴公
二、墨家:舉公義與尚賢
三、道家:道無私
四、法家公私觀念
(一)商鞅:明分公私與任法去私
(二)《管子》:以法治國與廢私立公
(三)韓非:公私對立的強化
五、稷下道家:天道無私與君王法天
六、荀子的公私之辨及其對法家的超越
(一)「公道通義」與超越性原理
(二)心術之公患與解蔽
七、《呂氏春秋》:貴公與去私
附:《說苑·至公》和嵇康《釋私論》
八、本章小結
第3章 宋明理學的公私之辨及其道德哲學的轉向
一、理氣公私之辨
(一)公共之理氣與個體之存在
(二)性理之公與形氣之私
二、理欲公私之辨
(一)天理之公與人欲之私
(二)着意循理便是有我之私
三、義利公私之辨
(一)義利即公私
(二)有意為公亦是私
四、仁公之辨
第4章 明末至清末的公私之辨及其權利哲學的轉向
一、為「私」「欲」正名
(一)李贄: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見
(二)陳確:有私所以為君子
二、明清之際公私觀念的重構
(一)黃宗羲:對「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的批判
(二)顧炎武: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
(三)王夫之:公欲即公理
三、戴震對理欲公私之辨的解構與新詮
(一)理者存乎欲者也
(二)以無私達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
四、清儒對「大公無私」的批判
(一)程瑤田:遂其私而一歸於公
(二)龔自珍:「三無私」的顛覆與公私關系的多元性
下篇 儒家公私觀之重構
第5章 國民群己之間——儒家公私利益觀
一、個體權益
(一)「小人喻於利」辨正
(二)仁義與人權
二、民生與民權
(一)富民與教民
(二)士庶百工之利
三、國家利益
(一)國家利益的必要性
(二)公私之間與藏富於民
(三)由「公」而「共」
四、社會福利
五、再論義利公私之辨
(一)義利之辨不等於公私之辨
(二)儒家與集體主義辨正
六、與諸子之比較
(一)墨子:興天下之利,以自苦為極
(二)楊朱:為我與無君
(三)商鞅:強國與弱民
第6章 門內與門外——儒家公私領域理論發微
一、齊家與治國
(一)從「父子互隱」與「不隱於親」說起
(二)事親有隱無犯,事君有犯無隱
二、公法與私情
(一)舜負父而逃:公法與私情不可偏廢
(二)周公誅管叔:公法勝私情
(三)舜封弟有庳:明分公義與私恩
(四)他者與尋求正義的不同方式
三、私域自治與公域法治
(一)無訟與私域自治
(二)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
(三)法家的詮釋及其與儒家的比較
四、儒家法治論
(一)禮的法學定性
(二)儒家的法治意識
(三)法治與人治辨正
(四)禮法、人情與人的尊嚴
第7章 合外內之道——儒家公德私德論
一、公德與私德辨正
(一)從「儒家公德闕弱論」說起
(二)公私領域與公德私德
二、仁之私己性與公共性
(一)為仁由己:仁與個體德性的完善
(二)仁者愛人:仁與群體價值的關懷
(三)從七位仁者看仁之公私性
三、恕與社會交往倫理
(一)恕的形式結構
(二)恕道之所以為金律
四、儒家忠德之真諦
(一)忠之一般義
(二)「與人忠」與社會交往倫理
(三)「君臣之忠」與公共事務倫理
五、儒家孝道與公私生活
(一)前儒家之孝的政治向度
(二)儒家之孝的家庭倫理轉向
(三)家庭孝德的政治意義
(四)家庭孝德與社會公德
(五)家庭孝道與社會公義
六、從儒家看道德與政治之關系
(一)為政者之個人道德的公共性
(二)道德價值之於政治的范導性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