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兩千多年以來,受到歷代醫家的關注和思考,不外乎《內經》「是一本怎樣的書」「是怎樣成書的」「講了些什麼」「為什麼要學習」四個方面。《輕輕松松學內經(全國名師中醫課堂)》正好解答了這四個問題。前言簡要地回答了「為什麼要學習」;第一講通過對《內經》的學術地位、書名釋義、流傳沿革、成書的講述,解答了《內經》「是一本怎樣的書」和《內經》「是怎樣成書的」;第二講至第十一講,對《內經》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一陰陽五行,以及人體結構與功能、氣血精神、病因與發病、病機、病證、診法、論治和養生八個方面進行了簡明通俗的講述,並且結合古今醫家的臨床運用實例,回答了《內經》「講了些什麼」。《輕輕松松學內經(全國名師中醫課堂)》適合中醫藥從業人員、中醫院校學生及廣大的中醫藥愛好者閱讀參考。
張登本教授,男,1944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內經》研究專家。
目錄
第一講 什麼是《黃帝內經》
一、《黃帝內經》的學術地位
二、《黃帝內經》書名釋義
三、《黃帝內經》的流傳沿革
四、《內經》成書
第二講 陰陽學說
一、陰陽概念及其醫學意義
二、陰陽概念的發生
三、事物陰陽屬性的特征及其醫學意義
四、陰陽互藏交感關系及其醫學意義
五、陰陽對立制約關系及其醫學意義
六、陰陽互根互用關系及其醫學意義
七、陰陽相互消長關系及其醫學意義
八、陰陽轉化關系及其醫學意義
九、陰陽之間的和諧平衡關系及其醫學意義
第三講 五行學說
一、五行概念的發生及其醫學意義
二、五行的特性及其醫學意義
三、事物五行屬性歸類及其醫學意義
四、五行生克制化關系及其醫學意義
第四講 人體結構與功能
第一節 藏象及臟腑分類
一、藏象
二、臟腑功能
三、臟腑分類
第二節 五臟系統結構與功能
一、系統結構
二、五臟系統生理功能
第五講 氣血精神
第一節 精、氣、血、津、液
一、精、氣、血、津、液、脈的概念及生理
二、精、氣、血、津、液、脈的病理及意義
三、六氣與一氣
四、「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
五、血液生成理論及其臨床意義
第二節 營衛之氣
一、營衛之氣的生成、運行與交會
二、營衛與三焦的關系
第三節 神
一、神的產生
二、神的含義
三、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
四、神與形的生理關系
五、神與形之間的病理影響
六、情志病變與季節的關系
七、《內經》論「神」的含義及意義
第六講 病因與發病
第一節 生氣通天
一、生命本源於自然界陰陽之氣
二、生命活動通應於自然界陰陽之氣
三、「因時之序」是防病養生的關鍵
四、陽氣的重要性
五、陽氣的生理
六、陽氣失常與發病
七、陽氣失常所致病變的預后及治療
八、陽氣的護養
九、重陽思想及其應用
十、陰陽協調關系的內在基礎
十一、陰陽失調的病理舉例
十二、調和陰陽,攝生防病
十三、飲食五味與陰陽
第二節 百病始生
一、發病的原因及其分類
二、發病機制
第七講 病機
第一節 營衛陰陽失調
一、陰陽失調病機
二、營衛失調所致肉苛
三、臟腑氣機逆亂所致「喘」證
第二節 百病生於氣
一、外感邪氣所傷病機
二、情志所傷病機
三、過度勞傷病機
四、「百病生於氣」的含義及其意義
第三節 邪正盛衰病機
一、邪氣在發病中的作用
二、正氣在發病中的作用
三、邪正盛衰與疾病急緩變化
四、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虛實變化
五、邪正盛衰與疾病的預后關系
六、邪正盛衰變化的臨證意義
第四節 病機十九條
一、病機概念及其意義
二、分析病機的重要性
三、病機十九條示范舉例
四、分析病機的方法
第八講 病證
第一節 熱病
一、外感熱病的概念及預后
二、外感熱病的六經分證、傳變規律、治法及預后禁忌
三、「兩感於寒」的主症、傳變規律及預后
四、溫病與暑病的鑒別及治療
五、熱病的變證
第二節 咳病
一、咳病的發生
二、咳的臟腑辨證
三、咳病的治療
四、幾點重要內容及其意義
第三節 痛證
一、「三個結合」的學習方法
二、診法知識在痛證辨證中的運用
第四節 水腫
一、《素問·評熱病論》對水腫的認識
二、《素問·水熱穴論》對水腫的認識
三、《素問·湯液醪醴論》對水腫的認識
第五節 痹證
一、痹證的病因病機
二、痹證的分類
三、痹證的傳變及預后
四、痹證的預后
五、痹證的治療
六、痹證與營衛的關系
七、痹證主要症狀的機制
八、痹證與季節氣候的關系
九、眾痹和周痹
第六節 痿證
一、五臟主五體
二、痿證的病因病機
三、痿證的鑒別診斷
四、痿證的治療原則
五、痿證與痹證的關系
第七節 厥證
一、寒厥證
二、熱厥證
第八節 脹病
一、病證概念
二、病證鑒別
三、臨床意義
四、腸覃與石瘕的鑒別診斷及治療
五、膚脹與臌脹的治療
第九講 診法
第一節 脈要精微
一、平旦診病原理及其意義
二、諸診合參的重要性
三、脈診的原理及其運用舉例
四、望色、察目、觀形體姿態診病的原理及其應用舉例
五、聞聲問疾的原理及其應用舉例
第二節 《黃帝內經》診病觀
一、《內經》中的診法原理
二、治病求本舉例
第二節 十三方
一、湯液醪醴
二、生鐵落飲
三、左角發酒
四、澤瀉飲
五、雞矢醴
六、烏則骨蒽茹丸
七、蘭草湯
八、豕膏
九、陵翹飲
十、半夏秫米湯
十一、馬膏膏法
十二、寒痹熨法
十三、小金丹
第十一講 養生
一、《內經》對養生重要性的認識
二、《內經》對養生理論基礎的認識
三、《內經》對養生基本原則的認識
四、《內經》常用的養生方法
一、《黃帝內經》的學術地位
二、《黃帝內經》書名釋義
三、《黃帝內經》的流傳沿革
四、《內經》成書
第二講 陰陽學說
一、陰陽概念及其醫學意義
二、陰陽概念的發生
三、事物陰陽屬性的特征及其醫學意義
四、陰陽互藏交感關系及其醫學意義
五、陰陽對立制約關系及其醫學意義
六、陰陽互根互用關系及其醫學意義
七、陰陽相互消長關系及其醫學意義
八、陰陽轉化關系及其醫學意義
九、陰陽之間的和諧平衡關系及其醫學意義
第三講 五行學說
一、五行概念的發生及其醫學意義
二、五行的特性及其醫學意義
三、事物五行屬性歸類及其醫學意義
四、五行生克制化關系及其醫學意義
第四講 人體結構與功能
第一節 藏象及臟腑分類
一、藏象
二、臟腑功能
三、臟腑分類
第二節 五臟系統結構與功能
一、系統結構
二、五臟系統生理功能
第五講 氣血精神
第一節 精、氣、血、津、液
一、精、氣、血、津、液、脈的概念及生理
二、精、氣、血、津、液、脈的病理及意義
三、六氣與一氣
四、「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
五、血液生成理論及其臨床意義
第二節 營衛之氣
一、營衛之氣的生成、運行與交會
二、營衛與三焦的關系
第三節 神
一、神的產生
二、神的含義
三、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
四、神與形的生理關系
五、神與形之間的病理影響
六、情志病變與季節的關系
七、《內經》論「神」的含義及意義
第六講 病因與發病
第一節 生氣通天
一、生命本源於自然界陰陽之氣
二、生命活動通應於自然界陰陽之氣
三、「因時之序」是防病養生的關鍵
四、陽氣的重要性
五、陽氣的生理
六、陽氣失常與發病
七、陽氣失常所致病變的預后及治療
八、陽氣的護養
九、重陽思想及其應用
十、陰陽協調關系的內在基礎
十一、陰陽失調的病理舉例
十二、調和陰陽,攝生防病
十三、飲食五味與陰陽
第二節 百病始生
一、發病的原因及其分類
二、發病機制
第七講 病機
第一節 營衛陰陽失調
一、陰陽失調病機
二、營衛失調所致肉苛
三、臟腑氣機逆亂所致「喘」證
第二節 百病生於氣
一、外感邪氣所傷病機
二、情志所傷病機
三、過度勞傷病機
四、「百病生於氣」的含義及其意義
第三節 邪正盛衰病機
一、邪氣在發病中的作用
二、正氣在發病中的作用
三、邪正盛衰與疾病急緩變化
四、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虛實變化
五、邪正盛衰與疾病的預后關系
六、邪正盛衰變化的臨證意義
第四節 病機十九條
一、病機概念及其意義
二、分析病機的重要性
三、病機十九條示范舉例
四、分析病機的方法
第八講 病證
第一節 熱病
一、外感熱病的概念及預后
二、外感熱病的六經分證、傳變規律、治法及預后禁忌
三、「兩感於寒」的主症、傳變規律及預后
四、溫病與暑病的鑒別及治療
五、熱病的變證
第二節 咳病
一、咳病的發生
二、咳的臟腑辨證
三、咳病的治療
四、幾點重要內容及其意義
第三節 痛證
一、「三個結合」的學習方法
二、診法知識在痛證辨證中的運用
第四節 水腫
一、《素問·評熱病論》對水腫的認識
二、《素問·水熱穴論》對水腫的認識
三、《素問·湯液醪醴論》對水腫的認識
第五節 痹證
一、痹證的病因病機
二、痹證的分類
三、痹證的傳變及預后
四、痹證的預后
五、痹證的治療
六、痹證與營衛的關系
七、痹證主要症狀的機制
八、痹證與季節氣候的關系
九、眾痹和周痹
第六節 痿證
一、五臟主五體
二、痿證的病因病機
三、痿證的鑒別診斷
四、痿證的治療原則
五、痿證與痹證的關系
第七節 厥證
一、寒厥證
二、熱厥證
第八節 脹病
一、病證概念
二、病證鑒別
三、臨床意義
四、腸覃與石瘕的鑒別診斷及治療
五、膚脹與臌脹的治療
第九講 診法
第一節 脈要精微
一、平旦診病原理及其意義
二、諸診合參的重要性
三、脈診的原理及其運用舉例
四、望色、察目、觀形體姿態診病的原理及其應用舉例
五、聞聲問疾的原理及其應用舉例
第二節 《黃帝內經》診病觀
一、《內經》中的診法原理
二、治病求本舉例
第二節 十三方
一、湯液醪醴
二、生鐵落飲
三、左角發酒
四、澤瀉飲
五、雞矢醴
六、烏則骨蒽茹丸
七、蘭草湯
八、豕膏
九、陵翹飲
十、半夏秫米湯
十一、馬膏膏法
十二、寒痹熨法
十三、小金丹
第十一講 養生
一、《內經》對養生重要性的認識
二、《內經》對養生理論基礎的認識
三、《內經》對養生基本原則的認識
四、《內經》常用的養生方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