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全球智能手機和移動數據業務呈每年倍增的爆發式增長,使得LTE成為眾多運營商繼3G之后所選擇的主流技術演進方案!LTE可以更好地解決移動用戶數據業務的快速發展與網絡承載能力限制之間的矛盾。
本書以多維視角,對LTE的標准體系、技術設計、網絡架構和端到端運營進行了較全面的分析,翔實地梳理了LTE技術原理、網絡設計、終端和卡的發展。
中國電信是世界上最大的固定網絡和CDMA網絡運營商,其技術選擇對於產業鏈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目錄
第1章 概述 1
1.1 移動通信技術現狀 2
1.2 移動通信的發展趨勢 3
1.2.1 高傳輸速率 3
1.2.2 IP化 3
1.2.3 融合化 4
1.2.4 高頻譜利用率 5
1.3 LTE的產生 5
1.4 LTE的目標和性能要求 7
1.5 LTE全球應用情況 9
1.6 LTE面臨的挑戰 10
1.6.1 挑戰1 LTE頻譜碎片化嚴重 10
1.6.2 挑戰2 干擾共存問題復雜 11
1.6.3 挑戰3 智能風暴快速來臨 12
1.6.4 挑戰4 無線寬帶技術突起 12
1.6.5 挑戰5 應該充分考慮和2G/3G的互操作性 13
1.6.6 挑戰6 互聯互通(IOT)能力會影響LTE建設 14
1.6.7 挑戰7 TDD和FDD的融合 14
1.6.8 挑戰8 雲計算技術影響顯著 15
1.6.9 挑戰9 IPv6用於LTE 15
本章小結 16
參考文獻 16
第2章 LTE標准體系與版本演進 17
2.1 3GPP的標准體系 18
2.1.1 3GPP的組織結構 18
2.1.2 3GPP規范的文檔組織方式 19
2.1.3 LTE協議架構 21
2.2 LTE的版本演進 25
2.2.1 R8版本 27
2.2.2 R9版本 30
2.2.3 R10版本 33
2.2.4 R11版本 37
本章小結 41
參考文獻 41
第3章 LTE頻率資源 43
3.1 LTE頻譜標准化進展 44
3.1.1 ITU頻譜划分 44
3.1.2 3GPP LTE標准化頻段 47
3.1.3 CCSA IMT頻率研究工作 50
3.2 LTE全球頻譜使用及規划 51
3.2.1 美洲 52
3.2.2 亞洲 53
3.2.3 歐洲 55
3.3 LTE系統干擾共存研究 56
3.3.1 干擾共存研究方法 59
3.3.2 BSS與LTE系統共存 61
3.3.3 LTE系統之間共存 62
本章小結 63
參考文獻 64
第4章 LTE關鍵技術 65
4.1 多址傳輸方式 66
4.1.1 引言 66
4.1.2 LTE的多址傳輸方式 66
4.2 天線技術 70
4.2.1 MIMO技術 70
4.2.2 有源天線 83
4.3 調制技術 89
4.3.1 調制技術的作用 89
4.3.2 LTE上行物理信道中的調制技術 89
4.3.3 LTE下行物理信道中的調制技術 92
4.3.4 LTE中的調制映射方式 95
4.4 信源編碼 98
4.4.1 信源編碼的目的 98
4.4.2 信源編碼的基本原理 98
4.4.3 常用的信源編碼 99
4.4.4 LTE中的信源編碼 103
4.5 信道編碼 104
4.5.1 信道編碼的目的 104
4.5.2 信道編碼的分類與基本原理 105
4.5.3 與信道編碼關聯的技術 106
4.5.4 常用的信道編碼 109
4.5.5 LTE中的信道編碼 114
4.6 幀結構 116
4.6.1 幀結構類型1 116
4.6.2 幀結構類型2 117
4.7 小區干擾協調 119
4.7.1 LTE消除小區間干擾的主要方法 119
4.7.2 小區干擾協調的原理 120
4.8 MBMS多媒體廣播/多播 123
4.8.1 MBMS背景 123
4.8.2 MBMS標准進展 123
4.8.3 MBMS部署與應用場景展望 138
4.9 家庭基站 138
4.9.1 家庭基站背景 138
4.9.2 網絡架構 139
4.9.3 小區干擾協調 140
4.9.4 移動性管理 141
4.10 POOL技術 143
4.10.1 POOL概念 144
4.10.2 MME POOL的主要技術特點 144
4.10.3 S-GW POOL的主要技術特點 146
4.11 PCC技術 147
4.11.1 PCC標准演進情況 147
4.11.2 PCC架構模型和參考點 153
4.11.3 PCC功能描述 157
4.11.4 PCC架構的典型流程 164
4.12 網絡自配置與自優化技術 172
4.12.1 SON背景 172
4.12.2 LTE SON進展 174
4.12.3 LTE SON增強 182
本章小結 183
參考文獻 183
第5章 LTE-A關鍵技術 186
5.1 HetNet技術 187
5.1.1 HetNet背景 187
5.1.2 HetNet中的小區干擾協調 188
5.1.3 切換 195
5.1.4 HetNet部署展望 196
5.2 頻譜聚合技術 197
5.2.1 頻譜聚合技術概況 197
5.2.2 載波聚合的基本原理 198
5.2.3 載波聚合的標准化研究 201
5.2.4 載波聚合對系統設計的影響 207
5.2.5 載波聚合技術展望 210
5.3 多點協同技術 210
5.3.1 多點協作技術概況 210
5.3.2 CoMP的基本原理 211
5.3.3 CoMP的標准化研究 215
5.3.4 CoMP對系統的影響 220
5.3.5 CoMP技術展望 221
5.4 無線Relay技術 221
5.4.1 Relay背景 221
5.4.2 Relay標准進展 222
5.4.3 Relay部署與應用場景展望 225
本章小結 227
參考文獻 227
第6章 LTE網絡架構 230
6.1 LTE系統構架概述 231
6.1.1 EPC 232
6.1.2 接入網 233
6.1.3 漫游體系架構 235
6.2 無線接口協議 237
6.2.1 用戶平面 237
6.2.2 控制平面 238
6.3 LTE網元功能 239
6.3.1 EPS的網絡節點及功能 239
6.3.2 EPS網絡節點的選擇 242
6.3.3 網絡節點之間的接口 245
6.4 M2M對EPC的影響 251
6.4.1 M2M的業務特征分析 252
6.4.2 支持MTC的EPC增強架構 254
6.4.3 EPC網絡增強和優化的關鍵技術 255
6.5 LTE與WLAN的融合 259
6.5.1 WLAN與LTE的融合需求 259
6.5.2 WLAN/LTE網絡融合架構方案 259
6.5.3 WLAN分流數據 270
本章小結 272
參考文獻 272
第7章 LTE和CDMA的互操作 274
7.1 CDMA網絡架構 275
7.1.1 基於簡單IP的網絡參考模型及協議結構 275
7.1.2 基於移動IP的網絡參考模型及協議結構 276
7.2 LTE與CDMA的語音互操作 280
7.2.1 SRVCC方案 281
7.2.2 CS Fallback方案 285
7.2.3 Dual Rx方案 296
7.2.4 SVLTE方案 297
7.2.5 各種語音互操作方案的比較 298
7.3 LTE與CDMA的數據互操作 299
7.3.1 HRPD網絡升級到eHRPD網絡之后的新增特性 300
7.3.2 CDMA網絡和LTE網絡的數據互操作架構 302
7.3.3 非優化切換流程 305
7.3.4 優化切換流程 311
7.3.5 增強的非優化切換 322
本章小結 323
參考文獻 323
第8章 LTE號碼規則 325
8.1 制定號碼規則的目的 326
8.2 用戶的編號 326
8.2.1 IMSI 326
8.2.2 MSISDN 327
8.2.3 GUTI和M-TMSI/S-TMSI 328
8.3 終端的編號 328
8.3.1 IMEI 328
8.3.2 IMEISV 329
8.3.3 ICCID 329
8.4 網元的編號 330
8.4.1 歸屬網絡域名 330
8.4.2 MME編號 330
8.4.3 HSS編號 331
8.4.4 P-GW編號 332
8.4.5 S-GW編號 332
8.4.6 eNodeB 編號 333
8.5 業務和網絡資源的編號 334
8.5.1 TAI 334
8.5.2 ECI和ECGI 334
8.5.3 APN 335
本章小結 336
參考文獻 336
第9章 LTE網絡的承載要求 337
9.1 LTE承載需求 338
9.1.1 E-UTRAN承載組網需求 338
9.1.2 核心網承載組網需求 339
9.1.3 QoS要求 339
9.1.4 帶寬要求 340
9.1.5 保護要求 341
9.2 LTE對承載網的需求 341
9.2.1 組網要求 341
9.2.2 S-GW側E-UTRAN承載設備功能要求 342
9.2.3 eNodeB側承載設備功能要求 342
9.3 BBU/RRU組網方式 343
9.3.1 概述 343
9.3.2 BBU和RRU互聯接口的標准化和承載需求 344
9.3.3 BBU/RRU組網承載方案 345
9.4 LTE承載技術 346
9.4.1 IP RAN路由器技術 346
9.4.2 PTN技術 348
本章小結 350
參考文獻 350
第10章 LTE網絡的同步要求 351
10.1 LTE網絡同步要求 352
10.1.1 概述 352
10.1.2 LTE網絡同步要求 352
10.2 衛星同步方案 353
10.2.1 衛星授時系統 353
10.2.2 雙模衛星方案 354
10.3 地面同步傳送方案 357
10.3.1 地面同步技術 357
10.3.2 地面同步傳送方案 360
10.3.3 承載網與基站同步互通要求 363
本章小結 364
參考文獻 364
第11章 LTE終端 365
11.1 概述 366
11.1.1 移動終端邏輯結構 366
11.1.2 移動終端在系統中的位置 367
11.1.3 LTE終端分類 367
11.1.4 移動終端的功率等級 369
11.1.5 LTE終端形態 370
11.2 選網和接入鑒權 374
11.2.1 開機選網 374
11.2.2 除開機選網以外的選網 377
11.2.3 接入鑒權 377
11.3 LTE終端業務 377
11.3.1 語音業務 377
11.3.2 短消息業務 382
11.3.3 數據業務 382
11.3.4 國際漫游 400
11.4 LTE終端功耗 403
11.4.1 LTE終端功耗的定性分析 403
11.4.2 LTE多模終端最大輸出功率與SAR 406
本章小結 407
參考文獻 407
第12章 LTE用戶識別卡 409
12.1 概述 410
12.2 LTE用戶識別卡 412
12.2.1 LTE卡片文件及命令 412
12.2.2 密鑰及鑒權算法 417
12.2.3 LTE用戶識別卡的發展 419
12.3 CDMA/LTE雙模終端中的用戶識別卡 419
12.3.1 卡片結構 419
12.3.2 MF下的文件結構 420
12.3.3 USIM應用下的文件結構 423
本章小結 425
參考文獻 425
縮略語 426
1.1 移動通信技術現狀 2
1.2 移動通信的發展趨勢 3
1.2.1 高傳輸速率 3
1.2.2 IP化 3
1.2.3 融合化 4
1.2.4 高頻譜利用率 5
1.3 LTE的產生 5
1.4 LTE的目標和性能要求 7
1.5 LTE全球應用情況 9
1.6 LTE面臨的挑戰 10
1.6.1 挑戰1 LTE頻譜碎片化嚴重 10
1.6.2 挑戰2 干擾共存問題復雜 11
1.6.3 挑戰3 智能風暴快速來臨 12
1.6.4 挑戰4 無線寬帶技術突起 12
1.6.5 挑戰5 應該充分考慮和2G/3G的互操作性 13
1.6.6 挑戰6 互聯互通(IOT)能力會影響LTE建設 14
1.6.7 挑戰7 TDD和FDD的融合 14
1.6.8 挑戰8 雲計算技術影響顯著 15
1.6.9 挑戰9 IPv6用於LTE 15
本章小結 16
參考文獻 16
第2章 LTE標准體系與版本演進 17
2.1 3GPP的標准體系 18
2.1.1 3GPP的組織結構 18
2.1.2 3GPP規范的文檔組織方式 19
2.1.3 LTE協議架構 21
2.2 LTE的版本演進 25
2.2.1 R8版本 27
2.2.2 R9版本 30
2.2.3 R10版本 33
2.2.4 R11版本 37
本章小結 41
參考文獻 41
第3章 LTE頻率資源 43
3.1 LTE頻譜標准化進展 44
3.1.1 ITU頻譜划分 44
3.1.2 3GPP LTE標准化頻段 47
3.1.3 CCSA IMT頻率研究工作 50
3.2 LTE全球頻譜使用及規划 51
3.2.1 美洲 52
3.2.2 亞洲 53
3.2.3 歐洲 55
3.3 LTE系統干擾共存研究 56
3.3.1 干擾共存研究方法 59
3.3.2 BSS與LTE系統共存 61
3.3.3 LTE系統之間共存 62
本章小結 63
參考文獻 64
第4章 LTE關鍵技術 65
4.1 多址傳輸方式 66
4.1.1 引言 66
4.1.2 LTE的多址傳輸方式 66
4.2 天線技術 70
4.2.1 MIMO技術 70
4.2.2 有源天線 83
4.3 調制技術 89
4.3.1 調制技術的作用 89
4.3.2 LTE上行物理信道中的調制技術 89
4.3.3 LTE下行物理信道中的調制技術 92
4.3.4 LTE中的調制映射方式 95
4.4 信源編碼 98
4.4.1 信源編碼的目的 98
4.4.2 信源編碼的基本原理 98
4.4.3 常用的信源編碼 99
4.4.4 LTE中的信源編碼 103
4.5 信道編碼 104
4.5.1 信道編碼的目的 104
4.5.2 信道編碼的分類與基本原理 105
4.5.3 與信道編碼關聯的技術 106
4.5.4 常用的信道編碼 109
4.5.5 LTE中的信道編碼 114
4.6 幀結構 116
4.6.1 幀結構類型1 116
4.6.2 幀結構類型2 117
4.7 小區干擾協調 119
4.7.1 LTE消除小區間干擾的主要方法 119
4.7.2 小區干擾協調的原理 120
4.8 MBMS多媒體廣播/多播 123
4.8.1 MBMS背景 123
4.8.2 MBMS標准進展 123
4.8.3 MBMS部署與應用場景展望 138
4.9 家庭基站 138
4.9.1 家庭基站背景 138
4.9.2 網絡架構 139
4.9.3 小區干擾協調 140
4.9.4 移動性管理 141
4.10 POOL技術 143
4.10.1 POOL概念 144
4.10.2 MME POOL的主要技術特點 144
4.10.3 S-GW POOL的主要技術特點 146
4.11 PCC技術 147
4.11.1 PCC標准演進情況 147
4.11.2 PCC架構模型和參考點 153
4.11.3 PCC功能描述 157
4.11.4 PCC架構的典型流程 164
4.12 網絡自配置與自優化技術 172
4.12.1 SON背景 172
4.12.2 LTE SON進展 174
4.12.3 LTE SON增強 182
本章小結 183
參考文獻 183
第5章 LTE-A關鍵技術 186
5.1 HetNet技術 187
5.1.1 HetNet背景 187
5.1.2 HetNet中的小區干擾協調 188
5.1.3 切換 195
5.1.4 HetNet部署展望 196
5.2 頻譜聚合技術 197
5.2.1 頻譜聚合技術概況 197
5.2.2 載波聚合的基本原理 198
5.2.3 載波聚合的標准化研究 201
5.2.4 載波聚合對系統設計的影響 207
5.2.5 載波聚合技術展望 210
5.3 多點協同技術 210
5.3.1 多點協作技術概況 210
5.3.2 CoMP的基本原理 211
5.3.3 CoMP的標准化研究 215
5.3.4 CoMP對系統的影響 220
5.3.5 CoMP技術展望 221
5.4 無線Relay技術 221
5.4.1 Relay背景 221
5.4.2 Relay標准進展 222
5.4.3 Relay部署與應用場景展望 225
本章小結 227
參考文獻 227
第6章 LTE網絡架構 230
6.1 LTE系統構架概述 231
6.1.1 EPC 232
6.1.2 接入網 233
6.1.3 漫游體系架構 235
6.2 無線接口協議 237
6.2.1 用戶平面 237
6.2.2 控制平面 238
6.3 LTE網元功能 239
6.3.1 EPS的網絡節點及功能 239
6.3.2 EPS網絡節點的選擇 242
6.3.3 網絡節點之間的接口 245
6.4 M2M對EPC的影響 251
6.4.1 M2M的業務特征分析 252
6.4.2 支持MTC的EPC增強架構 254
6.4.3 EPC網絡增強和優化的關鍵技術 255
6.5 LTE與WLAN的融合 259
6.5.1 WLAN與LTE的融合需求 259
6.5.2 WLAN/LTE網絡融合架構方案 259
6.5.3 WLAN分流數據 270
本章小結 272
參考文獻 272
第7章 LTE和CDMA的互操作 274
7.1 CDMA網絡架構 275
7.1.1 基於簡單IP的網絡參考模型及協議結構 275
7.1.2 基於移動IP的網絡參考模型及協議結構 276
7.2 LTE與CDMA的語音互操作 280
7.2.1 SRVCC方案 281
7.2.2 CS Fallback方案 285
7.2.3 Dual Rx方案 296
7.2.4 SVLTE方案 297
7.2.5 各種語音互操作方案的比較 298
7.3 LTE與CDMA的數據互操作 299
7.3.1 HRPD網絡升級到eHRPD網絡之后的新增特性 300
7.3.2 CDMA網絡和LTE網絡的數據互操作架構 302
7.3.3 非優化切換流程 305
7.3.4 優化切換流程 311
7.3.5 增強的非優化切換 322
本章小結 323
參考文獻 323
第8章 LTE號碼規則 325
8.1 制定號碼規則的目的 326
8.2 用戶的編號 326
8.2.1 IMSI 326
8.2.2 MSISDN 327
8.2.3 GUTI和M-TMSI/S-TMSI 328
8.3 終端的編號 328
8.3.1 IMEI 328
8.3.2 IMEISV 329
8.3.3 ICCID 329
8.4 網元的編號 330
8.4.1 歸屬網絡域名 330
8.4.2 MME編號 330
8.4.3 HSS編號 331
8.4.4 P-GW編號 332
8.4.5 S-GW編號 332
8.4.6 eNodeB 編號 333
8.5 業務和網絡資源的編號 334
8.5.1 TAI 334
8.5.2 ECI和ECGI 334
8.5.3 APN 335
本章小結 336
參考文獻 336
第9章 LTE網絡的承載要求 337
9.1 LTE承載需求 338
9.1.1 E-UTRAN承載組網需求 338
9.1.2 核心網承載組網需求 339
9.1.3 QoS要求 339
9.1.4 帶寬要求 340
9.1.5 保護要求 341
9.2 LTE對承載網的需求 341
9.2.1 組網要求 341
9.2.2 S-GW側E-UTRAN承載設備功能要求 342
9.2.3 eNodeB側承載設備功能要求 342
9.3 BBU/RRU組網方式 343
9.3.1 概述 343
9.3.2 BBU和RRU互聯接口的標准化和承載需求 344
9.3.3 BBU/RRU組網承載方案 345
9.4 LTE承載技術 346
9.4.1 IP RAN路由器技術 346
9.4.2 PTN技術 348
本章小結 350
參考文獻 350
第10章 LTE網絡的同步要求 351
10.1 LTE網絡同步要求 352
10.1.1 概述 352
10.1.2 LTE網絡同步要求 352
10.2 衛星同步方案 353
10.2.1 衛星授時系統 353
10.2.2 雙模衛星方案 354
10.3 地面同步傳送方案 357
10.3.1 地面同步技術 357
10.3.2 地面同步傳送方案 360
10.3.3 承載網與基站同步互通要求 363
本章小結 364
參考文獻 364
第11章 LTE終端 365
11.1 概述 366
11.1.1 移動終端邏輯結構 366
11.1.2 移動終端在系統中的位置 367
11.1.3 LTE終端分類 367
11.1.4 移動終端的功率等級 369
11.1.5 LTE終端形態 370
11.2 選網和接入鑒權 374
11.2.1 開機選網 374
11.2.2 除開機選網以外的選網 377
11.2.3 接入鑒權 377
11.3 LTE終端業務 377
11.3.1 語音業務 377
11.3.2 短消息業務 382
11.3.3 數據業務 382
11.3.4 國際漫游 400
11.4 LTE終端功耗 403
11.4.1 LTE終端功耗的定性分析 403
11.4.2 LTE多模終端最大輸出功率與SAR 406
本章小結 407
參考文獻 407
第12章 LTE用戶識別卡 409
12.1 概述 410
12.2 LTE用戶識別卡 412
12.2.1 LTE卡片文件及命令 412
12.2.2 密鑰及鑒權算法 417
12.2.3 LTE用戶識別卡的發展 419
12.3 CDMA/LTE雙模終端中的用戶識別卡 419
12.3.1 卡片結構 419
12.3.2 MF下的文件結構 420
12.3.3 USIM應用下的文件結構 423
本章小結 425
參考文獻 425
縮略語 426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