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賓諾莎哲學研究》由洪漢鼎所著,本書是屬于哲學史家歷史性和考證性的解釋著作。鑒于斯賓諾莎哲學思想是一個從中世紀神學和經院哲學向近代哲學過渡時期的產物,它的許多概念和術語無疑會打上時代的烙印,所以作者試圖通過對斯賓諾莎哲學體系的一些主要概念進行歷史探討和具體解釋,來尋找一條正確理解斯賓諾莎哲學思想的途徑。他的任務在于指出這個體系的形成過程,它的根本性質和內在邏輯,從而揭示它的真實意義和局限性。
洪漢鼎,1938年11月19日生于江蘇省南京市,原籍湖南長沙,1951至1956年在江蘇無錫市輔仁中學讀書。1956年夏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從習于賀麟教授、洪謙教授和馮友蘭教授,研習西方哲學,1961年畢業。1963年考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197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任賀麟教授助手。1983年獲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資金,赴德國進修兩年,由于對中德哲學交流作出貢獻,1984年10月受德國總統卡斯頓斯的接見。1985年返國後,任職于北京社會科學院哲學所。1986年任研究員(教授)。1991年榮獲德國杜塞爾多夫哲學名譽博士,之後多次赴德國、香港等地講學。1992年成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4年代表作《斯賓諾莎哲學研究》(199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獲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5年任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哲學院客座教授,並在德國講學一一學期。
回國後,先後任山東大學、東南大學客座教授,擔任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和南開大學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委員,並任北京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1996年譯著《真理與方法》兩卷本(1993—1995年台灣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獲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自2001年起,一直在台灣幾所大學任教。現任北京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山東大學中國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全國西方哲學史學學會和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以及國際斯賓諾莎學會(荷蘭、德國)理事。